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5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從第四世界運動看見基督之愛的實踐3-3
將歷史還給貧窮人──訪受第四世界運動影響而帶動原住民運動的孫大川
作者 / 採訪◎林佩蓉

拒絕赤貧、拒絕成為一個沒有歷史的人,讓歷史與靈命成為更好的那個自己背後最深厚的支持者。——孫大川

「窮人最嚴重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的歷史,他們不願意有歷史,無論是家庭的或自己的歷史。」在1985年代因比利時籍耶穌會修士德保仁的引介而認識第四世界運動的孫大川如此說。

◆啟程,划向深處去

「這很像是當時、甚至是現在部分原住民身上或部落裡依然有的現象。」長期推動原住民運動的孫大川老師,剛處理好監察院副院長的職務交接,就全力投入10月底到11月初「貧窮人的台北」活動。這是他受法國第四世界運動影響,在台灣推動的倡議行動,主要是宣揚「把歷史還給貧窮人」的信念,這樣的理念也融入他的原住民運動中。

當年留學比利時,孫大川老師有幸與第四世界運動創始人若瑟神父見上一面,與其交談並翻譯其小傳記。然而,就在孫老師整束歸國之際,若瑟神父卻驟然病逝,震驚之餘卻也激起他胸臆裡的熱血。「當時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後半生將全力投入原民事務。我很難分辨自己是受什麼影響而有此決定,但十分確定的是,第四世界運動和若瑟神父面對赤貧者的態度、方式和思想,始終是我行動和自我檢視的明鏡。」

透過長期記錄貧窮人、追尋他們的行蹤並記下他們所說的話,孫大川老師認為這樣的工作有助於為窮人儲存歷史,並與他們一起召喚、尋求歷史以及面對歷史的勇氣,從而產生建立自己歷史的決心。

2017年成立的「貧窮人的台北」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孫老師一直認為:「在台北這樣的大城市裡,應該要有一個記念貧窮的紀念碑。想想有多少人從偏鄉來到這個都市尋夢,然後夢碎,但他們也曾為這個城市付出心血與代價,在萬華等地我們仍可看見那些痕跡,人們不該忘記他們的生命經驗。」集聚在大都會中,有南來北往的築夢人,他們一無所有,只有放手一搏,「他們是底層勞工、移民、原住民與貧窮青年,一起為今日光彩奪目的大台北付出血汗,貢獻勞力。」紀念碑可以叫世人看見,繁華的台北「不單是成功的人、有錢人的台北,也應該是挫折的人、貧窮人的台北」。

1993年孫大川老師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發行台灣第一份原住民期刊《山海》。只有歷史才能產出歷史,人們需要看見、承認、接受之後,才能言說歷史。累積上百場的論壇,產出上百種觀察,面對社會運動,無論原住民正名、土地或轉型正義,《山海》都沒缺席。孫大川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要讓我們原住民儲存歷史,這個非常重要。」

「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加福音5章4節)孫大川老師在為《親吻窮人》這本書寫推薦序時,記下這句若瑟神父晉鐸神父時的座右銘。「划向深處去」意謂著,離開原地往更陌生、更遼闊的人性深處冒險。孫大川老師說:「現在的我們,無論是參與『貧窮人的台北』還是第四世界運動的年輕人,都非常優秀,但此刻我們急需面對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沒有自我靈修的方式,以至於會將這一切,無論是運動、工作或關心的議題,都看成像是社工在處理事務一樣。社工的角度與能力當然很重要,但這些都只能協助面對與解決外在的問題,但靈修絕對是很重要的操練。」

2020年初,孫大川老師籌募了一筆款項,原本要資助從事貧窮工作者去一趟法國,親身體驗並接受訓練,沒想到卻碰上疫情,只好作罷。孫老師認為,我們誰也無法真正改變他人,或許在改變他人之前,要先改變自己,開拓自己的視野。最重要的是,有靈命的人才能聽見上主的聲音與指引,我們不能憑恃自己的才智能力。孫大川在原民運動的路上,以學者、政治家的身分在學界、政治界努力多年,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也觀察到人們外在華麗與內在脆弱的衝突和差異。近年來,孫大川老師完成了國內天主教神父來台服事的教堂地標,並整理好這些宣教者服務窮人的歷史與現況,當這些地點和位置都被標註好後,他說:「接下來就是要親自去走,我想邀請大家一起看看這些教堂,我們很需要走路,只有走路才能看見。」

◆歷史,找到回家的地圖

「將歷史還給貧窮人!」這是法國窮人歷史紀念館門口的標語。這句話也銘刻在孫大川老師心坎裡,連結他建立窮人與原住民歷史的想法,他深刻體會到,族人應該要自己書寫歷史。窮人與原住民一樣,都是一個族群,當族人書寫自己的歷史時,可以塑造團結和認同,也更了解自己,也使他人得以與自己聯盟成為一家人。

1985那年受到的感動,孫老師將它轉化為行動的力量,他親身經歷過原民自我認同的掙扎,也曾費盡心思對自己的身分抽絲剝繭。要為族人建立書寫系統,或尋求生命出口,絕非是一場運動、一種論述,或端坐在學術殿堂裡寫論文、授課、在衙門中批改公文就能做到,而是要將歷史還給窮人,讓他們自己去面對歷史、承認歷史。一個有歷史的人,就永遠不會忘記「回家」之路──無論是有形的建築或無形的心靈。我們需要不斷自我省察,讓上主的話照亮我們自私、卑微的心底。划向深處去,不要害怕也不要懷疑,生命的寬度就在眼前展開。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92期

圖片提供:孫大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