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5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從第四世界運動看見基督之愛的實踐3-1
與底層子民的生命交會──談專業助人者的陶成
作者 / 鐘文君
台南以恩關懷協會陳福嘉將手創魚網(象徵希望)手提袋贈予第四世界運動秘書長潘文瑾(右)。

2019年秋天,台南神學院舉辦了一場「專業助人者的陶成工作坊」,參與者包括社會工作者、神學生、牧師、傳道師等各個專業領域的人士,彼此交流互惠的知識,是過去二十多年來第四世界運動發展出來的一套嚴謹的方法,包括透過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和共同陶成(co-formation)計畫。比利時新魯汶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德若依特(Béatrice Derroitte)教授在〈面對貧窮,踏尋實踐知識〉一文中提到,與窮人成為對話和行動的夥伴,得創造某些條件,而我們的實踐知識,其實是來自持久志願者與底層子民相處及平等對話的過程。

◆我們,為何關注貧窮?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貧窮?以基督信仰的觀點而言,聖經創世記第一章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世界,並且依照縝密的計畫將各種事物安排妥當,使世界上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可以享受上帝的恩典。而人在被造的萬物中,更是以上帝的形像,進行治理與管理萬物的任務,這件事情是人類的特權、更重要的是責任,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核心價值,無法切割,人人有責。

社會工作專業借用生態觀作為一種居間層次,源於1960年代生態學理論中生物與棲息環境之間的「交流」與「調適」過程的觀點。生態觀認為人與環境在一個特定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不斷彼此影響著,只有在兩者之間的關係中才可以被完全理解。但是,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來自西方國家,並從學術與實務中逐漸建構,基於台灣特定的多元文化與歷史脈絡,本土的實踐知識在主體的覺察過程中,產生助人關係的改變:從給予到協力、從被評估到自主發聲。

「第四世界運動夥伴計畫」呈現了具體的實踐知識。根據德若依特教授的文本所述,想要和身處困境的人一起行動,就必須肯定一件事情:他們和我一樣,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然而處於不平等的社會環境之中,逐漸分嶺為上層、中層、底層人民,從而產生更多權力、知識、資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以街友中心的服務為例,社會工作者夜訪在地下道過夜的無家者、建立關係、生活重建、安置住宿、生活輔導、社會適應,直到就業自立。這些助人專業工作者,也不斷地反思社會結構、文化對無家者造成的影響。社工要勇於挑戰不同的觀點,讓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有機會碰撞。

◆停駐,傾聽和付出行動

2020年6月,南神院長王崇堯在畢業典禮中,勉勵神學生心中要有「主的憐憫」,才會辦法關懷窮人、愛受苦及病痛的人。同年10月28日台南市政府舉辦了一場「真人圖書館」,邀請三位無家者述說親身的處境,他們都提到在困境中仍帶有盼望,是因為助人者願意蹲下來,停駐於此,傾聽他們的需要。

隨著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近年來有許多心理諮商或社會工作第一線的工作者,將他們在工作中的觀察著作成書,爬梳人與人、人與環境結構的關係。任依島《屋簷下的交會》談的是精神失序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區,會產生什麼影響。林立青《做工的人》在談底層之下的底層、剝削之中的剝削,還被改拍成電視劇。他在2018年又寫了一本《如此人生》,談的是八大行業的女孩、酒促小姐、夜間工人、失業廠員的生命困境與現實社會交織的故事。

2019年夏天,社會工作師李佳庭寫了《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描寫街友與社工的互動,書中描寫到有一個個案對她說:「看妳這麼累,我寧可當街友!」這些人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太會接觸到的族群,實際上,他們也是這個社會發展共生系統的一員,盼望透過這些書,讓讀者從他們的故事中得到啟發,並開始在各自的服事場域中展開行動,來回應上主所賜福的一切。

小辭典

第四世界運動起源於1957年法國諾瓦集貧困區,由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神父創立,他與一群赤貧者同住在巴黎近郊為無住屋者所搭建的緊急收容營區。若瑟神父與這群子民共同組織規劃,他們處理垃圾,分發郵件,修葺牆面,開辦一所煤炭合作社,建立一個家庭中心,蓋了一座小教堂……有些志願者受到吸引而加入若瑟神父的行列,並漸漸擴散成一個國際性的運動。若瑟神父為這群子民找到「第四世界」這個稱呼,藉此指出在富裕國家底層的赤貧族群,有別於下層無產階級或下層階級,這個名稱更隱含一個正向的身分認同。若欲更進一步了解第四世界運動,請參閱《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一書。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92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