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31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拿起鋤頭去宣教4-1
農使團理事長馮騰永
作者 / 口述◎馮騰永
2020年全球被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籠罩,但農使團農宣訪視工作沒有受阻。

【編按】台灣農業關懷使命團契簡稱「農使團」,成立於2000年,由一群農牧專業背景基督徒組成。他們深入資源匱乏的偏遠之境,提供專業知識技術,透過現代農業改善當地人民生活,並傳揚福音,進行農業宣教。2008年申請成立社團法人,具有生物背景的馮騰永為2019年新上任的理事長。更多資訊請見官網:www.amf.org.tw。

整理◎林曉盈

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年代,因為母親認為脫離貧窮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所以小時候她就鼓勵我挑水、看牛、割草之餘不要忘記念書。因為時間有限,別人在玩,我是抓緊空檔就讀書,這讓我讀書很有效率,造就我後來上大學,甚至拿獎學金出國留學。

■白白得到的恩典,白白捨去

1977年赴芝加哥大學研究所求學期間,我經歷什麼叫真正的愛。我的系主任知道我生活有困難,每個月無條件提供我300美元生活費;學校主動聯繫台灣相關單位,協助我的太太和小孩到美國和我一起生活,並幫太太找工作……蒙受這麼多恩典,我心中回饋社會的念頭開始萌芽,覺得自己白白得到也應該白白捨去。而本來不信耶穌的太太,後來也加入信主的行列。

1982年回台灣後,我在中研院忙於生物基礎研究,也在團契忙於介紹耶穌、為有需要的人禱告,並開放宿舍,讓大家來聚會。30幾年過去,現在回想,我的研究做得再好、為國際組織貢獻再多,影響力都比不上助人信耶穌、讓對方生命得到改變。

■抗病抗蟲,一腳踏進農業

後來我加入農使團。原本我的研究工作與農業無關,但1995年聯合國公布了「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草案,我想到,如果人類可以既少用農藥,又解決病蟲害問題,不就同時達成八項目標中的「消弭貧窮飢餓」及「確保環境永續」嗎?那之後,我轉而投入植物抗病、抗蟲及產量提高的研究,結果十分成功。

2004年是我人生重大的轉捩點,也是我退休前最後一次安息年。那一年我可以不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我按著信仰,去認識最小的弟兄,為窮人服務。後來申請進入位在台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The World Vegetable Center–WorldVeg)做抗病規劃。那時候剛好有聯合國系統的學者來訪,他跟我說非洲東岸的香蕉正大量生病,我的基因改良研究可以派上用場,隨後我就受邀到肯亞演講。那之後,我以顧問身分協助他們做十幾年計畫,解決非洲作物病害問題。

■引進活水,找立志宣教的人

退休時,我跟上帝說,過去在海外做的事,現在不做了,接下來要專心在台灣。這使得我更積極去問:台灣農業怎麼樣成為世界的祝福?

2019年我被選為農使團理事長,所謂理事長其實就是校長兼撞鐘,什麼都自己來。不過我本來就是做事的人,這點難不倒我,難的是後繼無人。2000年農使團成立時50來歲的成員,現在都已經年過70了,但是接棒的人在哪裡?我一直在找。

神學生、牧師立志走進教會,願意進入田野的人少之又少。我認為,農使團過去派專家出去技術指導,比較像是蜻蜓點水,但農業是耕耘作物和生命,不可能一個禮拜、一個月就把問題解決,而是需要長時間關注,就像小山和曉陽夫妻倆長期在海外駐點。所以我認為潛在的接班人是那些立志成為宣教師的人,不論年紀,只要願意跟當地人一起生活就已足夠。

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宣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術,以便面對當地農業的需要?目前在屏東、高雄、台南、花蓮都有農場願意跟農使團合作,成為培訓農業人才的基地,像是去年我們在屏東六堆雅歌園有機教育農場舉辦「農宣戰將論壇」與「青年農業宣教種子營」,前者的對象是資深農民,後者是針對年輕人。另外,我自己在桃園有一塊地「那地」(Na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terface,NADI),可以做訓練中心。與台灣國際飢餓對策組織、光鹽文教基金會結盟,集結有志之士,這些匯聚眾人之力與資源的事情都一步一腳印進行。

■身為農民,為農民服務

執行任務,最難的是錢跟人,眼前雖然看似有很多困難,但我不憂慮,因為我有上帝同行。聖經老早就說,我的好處不在上帝以外,所以我每天禱告,請上帝讓我看見可能的資源。

服事同時,我依然快樂過日子。我桃園的家既沒有床也沒有櫃子,幾乎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晚上我睡地板,衣服也隨便晾一晾,生活簡單,卻很快樂。純粹當個農民,農民為農民服務,人生這樣就夠了。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75期

相片提供:馮騰永、曉陽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