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393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長者面對變老的階段與心理調適
作者 / 林娟芬

人每天都在變老,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不可逆轉的生命齒輪,每個人都必須在這個巨輪下運轉,一秒、一分、一刻、一時、一天,慢慢前進,而且只能往前邁進,無法後退和重來。因此,有人把人生形容為買一張單程的火車票,搭程一趟旅行,在這個旅程中,有人下車,有人上車,這就是人生。

人生每一時刻都在變老,用較優雅的名詞稱之為成熟發展,從出生到老年,就是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研究發展心理學著名的學者艾利克森(Erik Erikson),把人格發展分為八個心理社會化階段,亦即:口腔-感覺階段,肛門-肌肉階段,性蕾期階段,潛伏期,青春期與青少年期階段,青年期,成年期及成熟期等八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它應該發展與須要完成的任務,而且都有一個主要的發展主題。艾氏認為個人若能與其社會環境間有個平衡的調適,則能順利通過,否則衝突會造成自我發展的危機。當然,艾氏也視危機就相當於人生的轉捩點,邁過危機就更加成熟,否則就會退化。

■老年階段的發展任務與挑戰是「自我統整與絕望無助」

人生邁入老年階段,所要面對的發展任務與挑戰,就是「自我統整與絕望無助」。自我統整的人,會用智慧去明事理和超然地面對生命和死亡,少悔恨且能過著有生產力的充實生活,能夠處理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不執著於自己應該成為怎樣的人,且能從自己的成就中獲得滿足,並展現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統整」亦指個人在回顧生命時,認為過去生活是有意義,且感到滿意,並對死亡能坦然接受。而「絕望無助」是針對那些自我未能整合的人,他們在回顧過往的生命經驗時,總會覺得絕望、無助、罪惡、悔恨及自我憎惡。

其實,人生到了晚年階段,若能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觀看這整個持續變動的生命過程,且對自己的一生重新正向評價,並設計安排一個有意義和活潑的晚年生活,進而有智慧地面對和克服死亡的恐懼,這是多麼好的生命歷程,也算是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然而,有多少人進入晚年階段,卻無法自在自得,他們仍得面對及克服許多老年階段所必須面對的生理和心理的問題。

■老年階段面對的生理或生活困境是「老」、「病」、「貧」、「孤」、「閒」

在老年階段可能面對的生理或生活困境的部份,可用五個字來形容,即:「老」、「病」、「貧」、「孤」、「閒」。「老」是指老化或衰老,這是生理功能開治減退的階段,雖然與年齡不見得直接相關,但年齡愈長,其衰老的現象就愈明顯。「病」當然也和老化或衰老有關,不過仍可透過控制來減緩老化速度,預防老人疾病的發生。「貧」則是退休後因無固定工作導致收入減少,經濟困難;老來窮困,就牽涉到醫療和健康問題,甚至影響老人的娛樂休閒和生活品質。「孤」是指寂寞和空虛,是老人心理和精神的一種不安狀態;人到老年,有時雖有兒孫成群,但不見得都能滿堂歡喜,大家各為生活奔波忙碌,為就業就學而遷居,或遠居國外而忘返,留下了空巢老鳥,那份孤寂的傷感是可以想像的。「閒」指老年退休後,閒暇增多,生活習慣改變,倍感惘然;尤其在工商社會,功利現實,人情冷暖,世事如雲,更易使老人感慨人生苦短,萬事皆空。

■長者的心理反應為「哀傷」、「罪惡感」、「孤獨感」、「焦慮」、「無助感」、 「憤怒感」、「死亡的焦慮」

上述這些生理或生活困境,都可能對老人身心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老人的心理反應,則決定其晚年生活的安排。心理學家將老人的心理反應,歸納幾種型態:「哀傷」,配偶或其他親人的過世,對人們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老年階段,接觸這種傷感的事情又比年輕時多,面對哀傷的心理調適是重要的,否則會導致長者的身體健康的減退。「罪惡感」:老年階段常會追憶往事,從回顧中也會讓長者憶起一些未盡事務或不愉悅的回憶,這些都可能令其產生自責的罪惡感。「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可能由於退休或失去配偶而產生;亦可能是老人對未來死亡降臨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尤其是身體衰退或有疾病時更甚。「消沉」:這是由孤獨感的增強後覺得人生乏味的心理,消沉自卑自棄,對外界任何事都不再感興趣。「焦慮」:老人面對前途暗淡、孤獨、罪惡感、疾病和死亡的降臨等,都是令老人焦慮的原因。「無助感」:人生是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連串過程;年輕時獨自克服困難較易,但人到老年,較會害怕,若遇困難時,擔心自己一個人無法解決。「憤怒感」:老年人有時會有偏激的憤怒,認為社會對不起他,忘掉了他過去的價值和貢獻,有時對周圍的人憤怒,懷疑別人不忠不孝,對不起他。「死亡的焦慮」:人有一次生必有一次死,這是命定的,無人可以逃脫;但死亡的陰影卻經常圍繞著人們,尤其是老人面對死亡而感到恐懼、不安和無助。

■長者的生理或心理問題的調適

面對上述生理或心理問題的調適,提出幾項與長者共勉之:

一.學習調整自己的人格特質、價值觀或生命態度,來面對現代化或社會變遷的挑戰。現代社會是不斷的創新,多元且多變的,長者們若固執於舊式傳統觀念,就很容易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最後苦的是自己,所以應該讓自己願意接受新的經驗,學習新的事務,如:學習電腦、資訊搜集或參加松年大學。

二.堅守健康長壽的五項原則:最近筆者在網路上讀到英國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諾貝爾獎得主普遍長壽的原因,他們總結有五項原則。1. 樂觀,生活有目標;2. 堅持步行;3. 多吃蔬果少吃肉;4. 夫妻多牽手;5. 人緣要好。

三.夫妻或家庭生活方面的調適:家庭是老年生活的依據,無論是否與子女親屬一起同住或兩夫妻單獨生活,家庭總是生活的大部份,尤其是老年人,所以家庭生活的調適是重要的。因此,到了老年階段的夫妻關係,應該更加珍惜,且要建立「老伴恩情式的夫妻關係」。所謂老伴恩情,是夫妻在退休後角色的調整,若夫妻雙方健康良好,則將過往賺錢養家的角色,調整為家務的幫浦角色,且一起規劃共渡活潑快樂的晚年生活;然而,若夫妻一方罹患重病,需要長期照顧時,另一方可能成為照顧的幫手或陪伴者。目前在台灣若遇此狀況,一般家庭都會請外勞幫忙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此時配偶的陪伴、憐愛與珍惜,對長期被照顧的病人來說是很重要且有意義的。老年家庭生活最大的衝擊,可能是老伴的死亡,通常配偶的死亡對男人的打擊要比對女人來得大,因為男人對家務缺少經驗;不易表露情緒;較難從同性朋友獲得心理支持;婦女則比較容易遭遇經濟上、行動和社交上的困難。此時,家人或親友的協助是重要的,當然喪偶的長者也必須學習從哀慟中走出來,雖說不易,但生活總是要過下去,而且必須自己經歷,親友只能從旁協助與陪伴。

四.學習規劃退休後的生活或參與休閒活動:退休後的生活充滿許多變數,有些人感到空虛、無用、生活無趣、沮喪、沒有目標;有些人則感到輕鬆、自由、快樂的去實現過去無法完成的夢想;有些人去當志工,或參加松年大學的課程。其實,邁入中晚年後,若能及早準備和規劃老年生活是重要的,也是老年生活和諧快樂的基石。所以,在老年階段參與休閒活動,讓自己閒暇的時間更加充實,也有益自己生理、心理和人際的健康。

最後的結論,想以最近朋友傳來的文章,筆者覺得對年過半百的同輩朋友有益,想與大家一起學習「五不」原則,即「不管」:孩子長大了,不要管太多,只管好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不等」:對自己的願望和夢想,不必等到有錢、有時間才去做,保握自己可以的情況就去完成它。「不看」:什麼事都不要太精明,太計較,有時睜一眼,閉一眼反而輕鬆。「不做」:自己做不來的不做,做起來很辛苦的不做,做了會後悔的也不要做,要服老,適可而止,量力而為。「不給」:自己給不起的,不給,不必給的,也不給;對孩子或後輩子孫,不給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但給的東西不是孩子努力得來的,貪婪必降臨。人老了,退休金留給自己養老吧!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宗教社會工作系所主任)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395期

圖片來源:John 攝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3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2
前進澎湖,離島福音隊集合!3-1
 
   姐妹開步走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彼此相愛的家規
上帝的恩典代代無盡
 
   原知原味
 
帶著學生下田去
正名、文面與我
恢復族名的意義
 
   教會人物誌
 
論李登輝總統的兩條路線
致力婦女教育的林安姑娘
追念普世神學家孔漢思的些許往事
 
   青年青不輕
 
珍惜上帝的殿
番薯簽詩,抒發農民生活之重
台灣國民文學,在土地、在農村
 
   鮮知啟示
 
祂接納你,在於祂的憐憫
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從上帝豐盛賜予,反思食物、公義與愛的關聯
 
   信仰與生活
 
用生命影響生命
差異,碰撞出璀璨火花
珍惜樸實的健康與自由
 
 
 教會歷史
 
宗教改革的繪畫藝術
數百年教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