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83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蔥仔開花(中):若是沒有她,馬偕的事工不會那麼順遂
作曲李哲藝專訪
作者 / 採訪@李佑生

灣聲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曾多次與曾慧誠、梁越玲合作,彼此有良好默契。李哲藝表示,《蔥仔開花》自發想開始,經過編導與作曲的激盪、演員的排練與磨合,乃至於登上舞台接受公評,著實困難重重。雖然此前他對張聰明所知有限,但音樂是他的專長,在他看來,台北市立國樂團以台語、國樂呈現張聰明的事蹟,恰好切合那個時代的語言與音樂形式,是極具創意的做法。「在現代音樂進入台灣前,南管、北管等國樂即為台灣音樂的主要形式。」李哲藝說。

█音樂與戲劇

李哲藝表示,國樂台語歌劇是跨領域藝術合理的結合,並不違和。源於義大利的歌劇,在西方發展淵遠流長,已是成熟的表演形式。台語固然有其特性,融入歌劇並不難,畢竟也有德語、英語等各種語言歌劇。
李哲藝細數歌劇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表示,早期引入歌劇時,多是使用原文,譬如以俄語演出歌劇《弄臣》,再輔以字幕讓觀眾了解劇情。然而,語言的差異難免產生情感的隔閡,一般台灣人不易理解、接受,導致歌劇在台灣發展受限。為突破限制,亦有人嘗試翻譯為華語上演,但又產生另一個問題,即原作本身非以華語創作,另一種語言不易完整呈現原作的情感,歌詞和旋律也很難結合,反倒折損了作品的品質。

李哲藝表示,基於以上認知,當魏德聖和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決定以國樂台語歌劇的方式演出張聰明的生命故事時,「主軸仍是我們的故事,只是運用了歌劇這種表演方式。」他的創作理念,主要是讓觀眾聽得懂,並讓觀眾在現場深刻體會歌劇這種表演形式的魅力。

談及《蔥仔開花》以國樂台語歌劇形式演出的困難,李哲藝指出,一般歌劇通常只有五、六個角色,七、八個角色已經算很多,但《蔥仔開花》卻足足有16個角色,僅是張聰明一角就動用了兩位聲樂家飾演,堪稱台灣同類型演出中規模最大。此外,這些聲樂家多數在國外學習聲樂,而且全都不諳台語,所以遭遇極大挑戰。

李哲藝表示,幸而,這些表演者願意投注更多時間在揣摩台詞上,有的甚至自己找台語老師練習,所以語言使用上仍達相當準確度。雖然現階段熟稔台語的表演藝術者不多,但是李哲藝抱持樂觀態度,「至少此次演出《蔥仔開花》的聲樂家們已體會到台語的美,未來有類似演出時,也會更有參與意願。」

█女性與時代

雖然李哲藝沒有參與前期的劇本創作,僅是大致了解導演與編劇討論劇情主軸的過程,但戲劇與教科書、史書、紀錄片有不同訴求與目標,在不違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基於藝術創作考量取捨在所難免。

李哲藝坦言,越深入了解張聰明的一生,他越深感她在台灣發展歷史中有其代表性,也越覺得她的角色對馬偕的工作極其重要,「若無張聰明,馬偕的事工不會那麼順遂。」他表示,張聰明本地人的身分,誠然發揮銜接馬偕與台灣的作用,讓當時的台灣人更能夠接受馬偕宣講的福音。

在平權發展方面,李哲藝也說張聰明深具代表性。尤其張聰明沒有裹小腳,可說走在當時傳統社會的前端。她不僅自我成長,也提升其他女子受教育的權利,在建立淡水女學堂一事上多方出力。

在國際方面,相比於林獻堂於1927至1928年環遊世界、蔣宋美齡於1943年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張聰明其實更早接觸國際舞台。早在1880年,張聰明即隨馬偕遠渡重洋,侃侃而談台灣女性當時的處境,並對加拿大的宣教事工提出建言。李哲藝感嘆,這些事蹟在當時應該是影響重大的事件,對後世的平權、民主及自由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卻很少被台灣人提及,所以他很期盼藉著《蔥仔開花》與人們分享這些故事。

李哲藝指出,在角色刻畫上,相較於傳統戲劇容易歌功頌德、神化劇中人物,現代表演藝術傾向真實呈現人物有血有肉、受限制與受挫的面貌,藉此引發觀眾共鳴,「這些角色與我們相同,之所以能成就這些事,是因著他們有堅強的信念。」也因此,現代表演藝術中的角色,往往比較容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李哲藝仔細思量張聰明的故事,認為她身處那個封閉的社會,一直想突破現狀,顯示她強大的意志力與心理素質。嫁給馬偕、隨他宣教,乃至與他一同周遊列國,均為張聰明內在特質的表徵。此外,從她與人互動的紀錄,可知她待人處事有智慧、溝通有技巧,尤其在馬偕過世後接續事工,更看出她過去學習成果的累積。

馬偕和張聰明對台灣的情感,深深觸動李哲藝,他重新譜曲〈最後的住家〉,在馬偕戲中退場時響起,表達他們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心意。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86期

圖片提供:台北市立國樂團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