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468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May Day,聆聽1920年代勞農心聲 (上)
啟蒙時代下,人民的幸福在哪裡?
作者 / 林佩蓉

【編按】勞動節、勞工農民議題在1920年代的台灣社會,就是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的共同議題。當有一群人急切地尋求台灣文化要向上、「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之際,也有人會問:「時代的進步與人民的幸福能否成為平衡的天秤?」這兩篇文章以1920~1930年代的左翼運動為基底,以台南勞工運動作例證,並佐以史料文獻,真實呈現一個時代的運動軌跡。

當代討論日本統治時期,1920年代是最常被賦予「啟蒙」「狂飆」語彙的年代,當時台灣本土知識分子透過日本吸取西方思潮,再轉化為自身的省思與回應。社會大眾不得不接受被殖民的身分,不得不承認「台灣是帝國的台灣」,不得不放棄武力抗日的行動,在這種頹喪的處境下,知識分子到底還能做什麼?19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興起,知識分子開始了啟蒙的論述、打開文化運動的場域,隨著啟蒙開始強化追求個人價值與自由人權,許多衝突、矛盾的口號也應運而生。究竟在那個啟蒙的時代下,人民的幸福被關照了嗎?

█文化浪潮下的人生實鏡

「當時恰值竹林事件發生的起頭,幾萬人的關係者,生路將被斷絕,正在走投無路,叫天不應,憂傷、恐懼、怨憤、交併一心,苦於無法自救,但是,他們尚有一線的希望,維繫於文化會。他們曉得文化會是要替大眾謀幸福的,所以抱著絕大的期待,想望能為他們盡一點力,使生活不受威脅,得有一點保障……。」賴和在1925年自傳性小說〈阿四〉中,描述當時知識分子想為人民做些什麼的渴望。當時台灣文化協會(文協)已成立四年多,社會也在日本「殖民進步主義」各項政策下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知識分子帶著啟蒙的鑰匙,奔走全島,欲為眼中矇昧大眾打開世界,然而橫在眼前的現實卻是那越來越顯明的階級差異,以及勞農者被壓迫下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從1910年代竹林事件,到1920年代蔗農抗議事件、二林事件,都在在顯明了「時代的進步與人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

那麼文化運動是否真能為人民解決痛苦、帶來幸福?這是啟蒙浪潮下的暗礁。文協路上總是向前的蔣渭水、頻頻回望勞苦大眾的賴和,他們都帶著這樣的疑問持續前進,終於碰到衝突之礁。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路線開始產生歧異,文協人分別左右,有關「大眾是誰」「大眾的生活」等各樣提問,充斥在島嶼各地;人們質問,蔡培火所呼喊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究竟要如何實踐?無庸置疑地,實際走上街頭,並且直搗權力蜂窩的社會運動,是必要也是文化組織展開後的必然成果,1927年文化協會的分裂,即是明證。

台灣農民組合(即今日農會前身)第一次全島大會的要旨中如此提到:「我們農民非為生存而積極奮戰不可。我們的戰鬥性農民組合不問有組織與否,應成為日常經濟鬥爭的主力,要勇敢進攻,被推入無底深淵的工人與農民的日常鬥爭的領域雖然場所相異,但工人為主的場所以工資與勞動時間為主,農民則以田租與耕作權為主。農民運動與工人運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群急切為大眾發聲的知識分子,運用宣傳單張、即時的演講會、街頭演劇等方式,傳達生活上的困苦一定要有所解決與解釋,當中包括大眾本身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都一併被提出討論。生活都無以為繼,人們卻仍深陷迷信之中,實在叫人無奈。當時的社會經濟,有如1934年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宣言中所載明:「自從1930年以來席捲了整個世界的經濟恐慌,是一日比一日地深刻下去,到現在,已經造成舉世的『非常時期』來了。看!失工的洪水,是比較從前來得厲害,大眾的生活,是墜在困窮的深淵底下。」足見1930年代的台灣困境。

█幸福始終是一頓飯的溫飽

台灣勞農運動在台灣總督府1931年1月起激烈取締下,部分組織開始潰散,同年9月中日發生九一八事件後,日本與台灣左翼運動被迫消沉,知識分子與人民聯手的社會運動也告一段落,書寫者至此全力轉入文學創作。

啟蒙時代下,人民的幸福究竟有無獲得改善?從1920年代啟蒙鑰匙開啟台灣文化「要向上」的那一刻起,幸福的定義,始終是一頓飯的溫飽,左右派知識分子很快就觸及這個共通點,若連這最基本需求都無法被滿足,所有文化運動口號都是虛無。而這一切虛實,如今都成了台灣文學收藏的記憶。

█文化運動下的鮮活生命史

●台南洋服工友會三週年紀念懇親會

1927年是台灣農民組合在台日勞動農民黨支持下完成全島性組織的一年,1927年12月1日藉台中市初音町的樂舞台召開全島大會,邀集與會者800多名(代議員155名、旁聽者600餘名、來賓50名)。當天,勞動農民黨幹部且為台灣農民組合顧問的律師古屋貞雄自朝鮮來,日本農民組合中央委員長山上武雄自大阪來,均為指導此次大會而來台,文化協會台北支部連溫卿也親自出席,就座於會場的顧問席,台南洋服工友會即是在這樣的勞動組織前期運作下成立。1931年之前,全台的勞動組織、工友會都非常盛行。

●反對普度講演會宣傳單

演講者以台南青年為主,由赤崁勞働青年會主辦。

●革新會員反對迎神

1932年8月10日《台灣新民報》上刊登大溪街上歷史悠久的「普濟堂」舉行團祭,大溪革新會員認為,勞動者為了廟會耗費金錢,是迷信的行為,因此大大反對,並在廟會的現場發布宣傳單,大喊「破除迷信」。

●《革新》

1934年由李獻璋所編、大溪革新會發行的《革新》,是針對當時大溪街大眾文化啟蒙而生。在反迷信、風俗改良上,《革新》與1930年赤崁勞働青年會出版的《反普特刊》意義相近。《革新》全書以漢文為主,穿插楊逵、賴慶兩篇日文文章,在日人帝國主義越見高漲的1930年代,能保持如此大量的漢文刊物,實難能可貴。相同的,《反普特刊》也有這樣的特質。

●〈一個勞働者的死〉

1934年楊華參加台灣文藝聯盟,1935年發表〈一個勞働者的死〉和〈薄命〉兩篇小說。其後因貧無法就醫,1936年5月30日懸梁自盡,享年30歲。〈一個勞働者的死〉中的主角,是一個以種菜為生的小農,後來因經濟恐慌無以維生,跑到都市的鐵工廠做工,卻受到資本家的壓榨,為了飯碗,只得每天在不潔的環境中日夜不停地賣力工作,終至病倒,後來因貧病交迫而死。小說以資本家、勞工截然不同的生活作強烈對比,道出資本家的幸福生活,其實是榨乾勞工心血攘奪而來,小說譴責了資本家欺壓勞工、剝削勞工,逼使勞工至死的慘狀。(維基)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85613,2022.04.12摘錄。

相片提供:國立台灣文學館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