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3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把上主當令箭?

參考經文: 約伯記11章1~20節

如果上帝要拘禁你,審判你,誰能阻止祂呢?(約伯記11章10節)

拿瑪人瑣法的身世成謎難以確定,有人認為他是該隱後代,也有人認為是便雅憫後裔,還可能來自中東或土耳其。他除了在約伯記11和20章有兩次發言外,24章18~25節和27章13節~28章,也可能是瑣法的插話。

瑣法名字的意思是「多毛」或「粗糙」,他的發言顯然比較毛躁,並且欠缺思考辯證。以利法善用觀察和個人經驗來論證,比勒達則是依循傳統教訓來批判,而瑣法幾乎只根據自己的假設和判斷,最為主觀也最為粗魯,一開口就咬定約伯「荒謬」和「胡說八道」(11章2~3節)。他不僅附和約伯受苦是上主的「懲罰」,甚至他還認為這樣的懲罰太輕,應該要再加重(11章6節)。雖然如此,瑣法和前面兩位朋友一樣,仍積極勸說約伯認罪悔改,就能得享安寧。

綜觀約伯三個朋友的發言,都傾向約伯是自作自受、罪有應得,所以他與子女的受苦並不無辜。他們雖不能具體指出約伯犯罪的事實,卻從他受苦的結果來導出受苦原因,且從自然界列舉各種現象和道德,來佐證上主治理萬物,也管教罪人。但約伯不甘示弱,也引用許多規律法則來為自己辯護,他除了堅持自己無罪外,也越來越大膽地埋怨上主降災禍給他。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上主的話──聖經,來當作善惡標準,人的道德、價值觀可能就會陷入冗長無益的辯論,宛如盲人摸象,各說各話,眾說紛紜。

再撇開辯論內容不看,約伯和三個朋友最大不同之處,就是約伯經常直接向上主分訴,是發自內心誠懇地祈禱。但約伯的朋友們,老是自顧說話,一心只想勸約伯悔罪,卻把上主當令箭,當作高談闊論的主題,而不是傾吐心意的對象。約伯的靈性顯然比他三個朋友還要高,即使他對上主有某些誤解,但總是跟上主保持強烈的愛、恨關係;相較之下,三個朋友對上主則顯為冷淡。約伯靈性的最高峰,出現在故事的結尾,他說:「我從前聽別人談論祢;現在我親眼看見祢!」(42章5節)對照耶穌所說:「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馬太福音5章8節)可見上主不是令箭,上主可以被看見。



默想:
心地純潔的人,要看見上帝!我如何成為心地純潔的人呢?

祈禱:
主啊,求祢幫助我們潔淨自己的眼光,不要把祢當作研究或評論的對象,而是能跟祢有直接的互動和關係,真正地看見祢。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