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講道分享 >
回上一頁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 發表時間: 2012/3/14 下午 04:25:58 )

上帝的公義必然臨到
作者: 林仁謙牧師
經文: 耶利米書33:14–16
字級調整:
內容

一、前言

  被毀壞的何時可以修復呢?被擄的何時可以歸回呢?若沒有耶和華上帝藉著耶利米先知預言的應許,猶太人歷史滄海桑田,如何歸回來認識並看見上帝的作為呢?被毀壞是如何開始呢?歸回又是如何來產生呢?耶利米先知目睹猶大國因為拜偶像背棄上帝的約而犯罪亡國。然而,耶和華上帝啟示耶利米先知向眾民宣示祂的慈愛與憐憫並未曾離開以色列選民。德國舊約神學家Gerhard Von Rad認為舊約的神學中心就是「約」(Covenant)。雖然以色列人蒙耶和華上帝揀選為選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背約離棄與耶和華上帝的約。但是耶和華上帝卻以公義和憐憫來彰顯祂對罪人永不改變的約,來讓以色列人認識和明白守上帝的約的必然領受耶和華上帝的眷顧與賜福。

  如此,在上帝守約的基礎上,祂的公義必然臨到每一個信祂而守約的人,以及不信祂也毫無守約的人身上。而什麼是上帝的公義臨到呢?正如以西結先知所說的:「惡人若回頭離開所做的一切罪惡,謹守我一切的律例,行正直與合理的事,他必定存活,不致死亡。他所犯的一切罪過都不被記念,因所行的義,他必存活………義人若轉離義行而作罪孽,照著惡人所行一切可憎的事而行,他豈能存活嗎﹖他所行的一切義都不被記念;他必因所犯的罪、所行的惡死亡。」(以西結書18:21-24)。上帝會將人類所行的一切事上都會顯明出來,並斷定義與不義,以顯明上帝存在的神聖本質,這就是上帝的公義彰顯了。

二、經文釋義

  耶利米書33:14-16節的內容敘述是屬於先知預言未來上帝將成就的事,對於當時正處於遭受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摧殘而將要亡國的南國猶大而言,耶利米先知上帝的靈運行在他的生命裏所表達出來的預言話語是多麼令人不可思疑和震撼。特別是從經文的脈絡裏說到這樣的事情是:

(1)耶和華上帝應許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的恩言必然成就:

  舊約聖經記載上帝恩典的話語出現,對照上下文可以發現,當時以色列上帝的選民實際上正因為違背上帝的約,以及離棄上帝的吩咐而被上帝重重地管教中。而上帝管教祂的選民乃是期望他們歸回到像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信守與上帝所立的約。一旦上帝的選民遵守律例和典章,上帝的慈愛、憐憫與恩典必繼續臨到他們當中。因此先知在此就強調了:「耶和華上帝應許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的恩言必然成就」。換言之,先知的話在顯明上帝在實踐公義的作為時,同時也在彰顯上帝憐憫的作為。

(2)耶和華上帝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

  耶利米書一直繼承了舊約先知的一個傳統的中心思維,即上帝應許以色列一位拯救者,這位拯救以色列的彌賽亞是出自於大衛的後裔。在猶大國分裂為南北國時期,耶和華上帝差遣先知在北國以色列或南國猶大,有時不但責備君王、祭司、百姓違背上帝的約將招致滅亡,但更釋放耶和華上帝將差遣彌賽亞來拯救他們。在南國猶大滅亡後,等待彌賽亞的來臨是兩約之間猶太人的盼望。本段經文依然期待耶和華上帝所應許的大衛後裔以公義和救贖的姿態到來,為即將滅絕的過度存留些微聲盼望。

(3)耶和華上帝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

  耶利米書的作者在這段經文裏構圖出耶和華上帝的選民所建立的理想國度是有公平有公義的國度,這樣以上帝的律例和典章為中心的價值,才是猶大國得救的基礎,也是聖城耶路撒冷得享上主庇護而安然居住的核心。然而在實際的事件上卻剛好相反,猶大國並未成為耶和華上帝所喜悅的國度,甚至將南國猶大交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上,而且還差遣先知耶利米向西底家王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說,你去告訴猶大王西底家,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這城交付巴比倫王的手,他必用火焚燒。你必不能逃脫他的手,定被拿住,交在他的手中。你的眼要見巴比倫王的眼,他要口對口和你說話,你也必到巴比倫去」。

  因此,耶利米先知更加堅定地傳達耶和華上帝的旨意,來顯明耶和華上帝未來的應許,而讓上帝的子民親嚐:「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之實現的成就,這對任何時代在迷途中返回的上帝兒女的確是恩典。

三、思考方向

  在現今實況的處境中,我們的社會、教會與基督徒是否依然有著像耶利米先知的時代所面對的信仰情境,我們可以用角色代替的觀點來思考幾個問題:

(1)現今的教會和基督徒在面對許多福音運動和信仰潮流的轉變時,是否思考到教會和基督徒與上帝之間立約的關係有否堅持呢?有否失去了信仰的核心價值和意義呢?如同耶利米先知的時代,眾百姓失去了與上帝立約該堅持的關係。

(2)在教會和基督徒之間,上帝的公義和憐憫有否時刻在我們身上彰顯和實踐呢? 還是我們已經沒有勇氣為上帝的公義和真理站出來維護和做見證呢?

(3)在南國猶大即將因為違背上帝的約而被毀滅之時,耶和華上帝依然差遣先知耶利米來宣告上帝公義的應許和作為,來喚醒以色列人歸向耶和華上帝。在台灣現今的情境中,我們也面對台灣局勢的不定炸彈,是否我們有勇氣站出來伸張公義講誠實的話。

四、參考資料

1.Gerhard Von Rad,《Old Testament Theology:The Theology of Israels Historical Traditions (Volume I)》,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Hagerstown, San Francisco, London. 1962.

2.麥雅各(James H. McConkey) 著,蘭慈慧 譯著。《聖神的三項祕訣》,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2011年,(第二版)。

3.Howard Tillman Kuist著,鄧嘉宛、杜至偉 譯,《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 注釋》(The Layman Bible Commentary),平信徒聖經注釋25之12。使徒出版社,2000年。

五、講章全文

導言

  改革宗新教長老教會的創立者約翰‧加爾文,在他的基督教要義的著作中講述「講道」的神學涵意指出:講道是-上帝選召聖潔、盡忠且順服的僕人來傳講上帝的話,而在傳講的過程中,上帝的靈在傳講者中運行,也在領受者之中運行。這就是上帝的話和上帝的靈同時運行,而終究能夠使閱聽者的內心生命因真理而重生而成聖。換言之,這也就是聖靈在動工在工作。因此,為什麼長老教會加爾文教會是強調「唯獨上帝的話」而不是天主教所強調的教皇和教會的權威,其道理就在這裏。德國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從這樣的神學觀念更加堅定地指出上帝的話由上帝自己來說,因為人若有所閃失便無法正確地宣講上帝的話了。

  然而上帝卻說我要呼召我的僕人出來宣講,我必與他同在。如此該如何呢?巴特虛心謙卑地認為,上帝的旨意必須順服遵從,因此上帝的僕人只能戰戰競競小心翼翼地在聖靈的引導下,來宣講上帝的話語了。

  講到聖靈的工作,其要旨是:(1)上帝對人說話藉著先知。(2)使人知道罪。(3)教導真理藉著聖經。因此在今天所讀的經文正是聖靈工作的典範,上帝的靈內住在先知耶利米的生命裏面,藉著先知耶利米對以色列選民和歷世歷代至今上帝的百姓說話,目的是使以色列選民和歷世歷代上帝的百姓能夠知道自己的罪而顯明上帝的公義、憐憫與慈愛。如此上帝的僕人終究藉著聖經來教導上帝的眾百姓明白上帝拯救罪人的真理內涵。

經文與現代情境

  人類對於未來的人、事、物以及情況是有所盼望和期待的,目的乃是完成未完成的願望。然而,從靈性的角度來說,有問題的人是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例如,人類是有原罪的潛在基因,因此自始至終無法解決因為罪所帶來的死和死後的問題。但是感謝上帝,正如使徒保羅說的-藉著耶穌基督就可以解決了。

  基督教的信仰是以猶太教的傳統歷史和內容為基礎,來向世人顯明三位一體的神是如何地在人類至今的歷史來啟示得救的方法,並承擔且解決人類的罪的問題,為人類能夠得著永遠生命建立無法動搖的根基。

  回頭來看耶利米書33:14-16這段經文,耶利米先知在南國猶大即將滅亡的時代受耶和華上帝的呼召來成為先知,來對以色列人傳達上帝的旨意。由於南國猶大歷代的君王、祭司以及眾百姓已經離開耶和華上帝的律例和典章,耶和華上帝已經定意將他們交給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了。在這樣實際困頓的情境中,耶和華上帝依然藉著耶利米先知來傳講盼望的言語,就是公平與公義必然繼續存在大衛的後裔,並在大衛的後裔興起時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聖城必安然居住。這些是南國猶大在即將亡國時耶和華上帝給與他們最大的安慰和及時的恩言。一般虔誠的猶太教徒大部份都將先知這樣的曉喻視為猶太復國運動重要基礎,到了基督耶穌死而復活升天後,跟隨耶穌的門徒才又更進一步地瞭解是指著「上帝國的降臨」。從現代世界歷史所建構的觀念來看,應該更是明確地指向「上帝國度的降臨」,因為猶太復國運動已經於主後1948年完成了。

  現代的基督徒要如何從今天的經文來獲得幫助,並且深切地瞭解上帝如何在人們因為犯罪背棄祂時,上帝在彰顯祂的公義和懲罰的過程中,我們依稀地能夠感受到或體悟到祂的赦免、憐憫、慈愛和恩典。而終究使我們明白上帝依然掌權地堅固祂的國。事實上,今天的經文所表露的上帝作為依然在今天的世代可以見證到。例如,以基督教信仰為核心的民主與公義價值觀已經逐漸地擴展到世界各國和各地了。從北非突尼西亞開始的茉莉花革命迅速地在回教世界蔓延。訴求公義的社會以及民主思維的浪潮正在轉變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教育等等結構。阿拉伯世界在長久以來被少數統治者壟斷的結構,終將一步一步被公義與民主的訴求所淹沒。這種趨勢的腳步是令現代學者所無法臆測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在教會內許多事務的發生與善處,更必須顯出上帝公義的形象與樣式。近代教會界掀起的許多福音運動,但是標榜的主軸卻以宗教性的靈異現象,而公義與憐憫的訴求卻頗受壓抑。畢竟教會的形成是上帝從罪惡的塵世中分別為聖的團體,更必須堅定在基督耶穌裏的公義與公平,使上帝的國度能夠落實在人的內心以及教會與社會每個角落 。

結語

  耶和華上帝是公義的上帝,也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藉著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歷史以及聖經的記載傳承的典範,顯明人類在罪惡中的軟弱以及面對滅亡的實在。從猶太人在迦南地建立大衛王朝後,經歷支派的分裂而形成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的分裂態勢。再加上以色列人受到迦南宗教的影響而背棄與耶和華上帝的約,更加地使耶和華上帝對選民的管教,不但差遣眾先知去傳達上帝的旨意,而且定意讓以色列選民亡國至被擄到他鄉。雖然如此,耶和華上帝依然差遣先知宣講上帝的選民若肯悔改歸回到與上帝的約,祂必定再賜福給祂的選民。

  因此,對一個基督徒而言,務必記得新約的一個故事,並從這個故事深入上帝的心意是要讓信徒知道什麼,並且堅定持守。「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1-22)。對一般的神學家、牧師的解釋以及信徒對此段經文的瞭解,都是認為耶穌是希望門徒彼得對那些得罪他的人採取無限的赦免和饒恕。然而,這樣的詮釋終究無法讓人們心滿意足。

  其實耶穌所強調的重點並不是單單在要求彼得對得罪他的人無限的寬容,而是在強調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需要饒恕的人,雖然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寬恕了他,他卻還是沒改變。因此正顯示出這樣的人已經是沒有救的人了。所以這段經文可以喚醒我們的是,不要一直成為需要別人一而再,再而三饒恕的人。一個有重生的基督徒是堅守與上帝的約,並且以成聖的生命行走人生。如此,上帝的形象與樣式以及公義與憐憫也必在聖靈內住的信徒當中顯明出來。

附加檔案
-- 無附加檔案 --
(本講道稿來自: http://sermon.pct.org.tw/SermonRead.aspx?SID=S2012031400023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道分享 )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TOP
回上一頁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