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5期 哪兒來那麼多鬼?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人光出版社發行人--蔡政夫小傳
關鍵字:
作者/蘇希宗 ()

  2006/1/30他走了。就在春節假期中。

  在許多的嘆息聲中,親友們聚集在濟南教會, 好些教會前輩高俊明牧師、胡茂生牧師、、也都出席了,翁修恭牧師為他主持追思告別禮拜及證道,不是因為他在教會組織中曾攀上什麼大位,有什麼豐功偉業,只是大家挽惜一位曾經傑出的人物,這樣子離開了。只因為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重要的時刻,他的蹤跡也曾留下值得記述的一頁。我是他表兄,就由我來寫一些他的事蹟。

※ 出生、成長
  1943/11/16他出生在嘉義新港鄉,世居共和村,村人叫他藍子厝,這是一個很敬虔基督化的村莊。外祖父是新港教會元老江旭長老,父親蔡石憐先生,母親蘇路德女士(為蘇天明牧師之三姐,)家中八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么,兄長及姊姊們都熱心於教會,或擔任長執。小時候我們每年回鄉省親時,村中小朋友很多,只聽大家在叫著「阿夫仔」的名字,卻一直不認識他,直到我高二暑假時,大弟希三帶來一個中學生來住在家裡,才知道他與弟弟在長榮中學就讀,弟弟初中畢業,他以高一生的身份重考高雄中學,兩人相約同時都考上了高一,就來寄宿在我家。我們兄弟原來擠在新興教會明星街牧師館一間四坪的通舖臥室中,房間擺上三張書桌,晚上躺平在他他米上睡覺,他來了,只好共用書桌,晚上就更擠了。家中有客人長期住宿,對我們家而言是常有的,家父在他的回憶錄中就提到他一生中收留了二十幾位親戚、會友、青年、子弟,一起生活學習,也有要求牧師幫忙管教的。

  我們生活空間雖擁擠,兄弟一起讀書互相激勵卻能事半功倍。每屆月考,我們就互相出題模擬考試,他竟然常常以背誦整課課文毫無誤差來回答問題,真的達到「倒背如流」之境,顯示出他驚人的記憶力及獨特的讀書方法。

※ 中學時期自辦慧光文藝雜誌
  在高雄中學的這一段日子,他就展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我記憶所及最深刻的是高一1959時候就自行出刊一本油印的文藝雜誌,取名「慧光」,1960年代的戒嚴的政治氣氛仍然是無法形容的敏感,他以文藝青年的角色邀稿、主編、以「臻明」的筆名陸續發表文章餘各種雜誌刊物報紙。並自己刻寫鋼板、用新興教會的油印機一張張油印裝訂,分發給他的朋友同學,第一期就有一篇題目為「小偷」的文章,寫得很好很吸引人,直到約十年之後才知道這一篇的作者就是在文壇嶄露頭角的張曉風女士,那時她是屏東女中的學生,稿件可能是從學友團契的繆學理牧師而來的。

※ 學生查經祈禱會
  提到繆學理牧師就讓人尊敬這位內地會的宣教師,一生獨身從事台灣青少年的關懷工作,那時候他正是二十幾歲初到台灣,落腳高雄住宿於雄中前的運河邊日式宿舍,創立學友團契(日後的校園團契),招聚高雄中學的學生在校外聚會,收容外縣市學生與他同住,後來他也進入中學教授英文,因此學生傳道工作大有推展,蔡政夫先生就在這時期參加這個團契,信仰得到造就,熱心追求聖經信仰,也因此自行招聚一些新興教會的中學生,放學後在教會一起聚會、查經、禱告,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那時候的情景,實在是異類,這一群青年那種追求信仰的熱情,造成這一階段新興青年的信仰復興,這一批人日後都很堅固的在教會中扮演中堅的角色。

※ 東海大學團契生活時期
  高中三年很快過去了,在大專聯考中,他滿有自信的考上東海大學外文系,在那時代這是人人羨慕的科系,然而因為之志趣之所在,第二年他決定轉到歷史系,這讓他如魚得水,遨遊於歷史的各種議題中,每次寒暑假同伴相聚,總是見他口沫橫飛大談歷史大道理的種種,東海基督徒團契的活動也給予他很大的舞台與養分,團契刊物「葡萄園」讓他大展伸手。從一個熱情的福音派信仰,成為理性思辨、神學思想的追求者,施義勝老師當時也在政治系求學,也成為他這一生的莫逆之交,直到他過世之時,他兩人還是比鄰而居呢。

※ 獨自山地記行
  大學時期值得記述的一件事情是他在一個暑期,獨自背著行囊及他珍愛的相機,進入東部山區原住民部落,訪問個個部落的教會,也應邀在教會講道,激勵信徒信仰,所到之處深受教會歡迎,有點像是保羅旅行傳到堅固信徒的樣子。我無法想像,一個大學生是如何產生這樣的想法,放棄一般暑假遊樂計畫,偏要往山區翻閱山嶺過一個艱難的不確定的暑假生活,他竟然沒有任何外援,獨自安排前往許多未知之地。回來之後寫下他自己的山地記行,可惜如今無法得到這一份手稿。(在他的追思禮拜故人略歷中提到此事是在公報社服務期間。可是我推論在公報社每週編輯壓力之下不可能有這樣的空檔去訪問原住民山區教會。我記憶所及可能是在大學時期或是高中時期,因為這個活動實在超乎我當時所能想像,極不尋常的,所以記憶特別深刻。)

※ 台南神學院 創設神學人俱樂部
  在東海大學團契中讓他有機會結交許多台南神學院的老師及在東海進修的神學生,也讓他接觸許多神學議題,甚至興起投考神學院的念頭,那個年頭大學畢業生投考神學院還是很少數,記得還是得到宋泉盛牧師的鼓勵,這一年許多優秀的大學生進入台南神學院,陳南州牧師與他是同班同學,隨後的謝叔陽牧師、林弘宣先生、蔡信安教授、林信堅牧師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

  蔡先生先天有文學人文科學的優異資質,在同學中他對於神學思想領域的見解更顯出類拔萃。午夜時分常常就是他高談闊論的時候,無論是在他的寢室或者別人的寢室,都是他在主導議題,強力說服別人瞭解他的見解,常常是大家已經昏昏欲睡了,他仍然滔滔不絕。

  學院中各種課程、閱讀、報告難不倒他,以致於他仍可優遊自在,在神學院中倡議創設神學人俱樂部,成為一時佳話。原來這是一間在舊的慕林館(女生宿舍)前方閒置空間的獨立小屋,他鑑於校園生活單調,師生缺少互動交誼的空間及活動設計,所以主動向校方提案,要求使用這個空間,獲得校方贊同,乃召集當時學生社團「南藝社」一起購置簡單器材,用很紙張、竹編垃圾桶等環保材料將這個空間佈置成很有情調的「神學人俱樂部」,此後常常有人在這裡談論神學、歌唱、品嚐茶藝、購買生活日常用品、泡麵等等,開幕時師生聚集一堂,突破傳統的神學院刻板印象。可惜1970慕林館改建,這個吸引人的校園生活景點就此消失了。

※ 編輯使者雜誌
  大學時期是在1963-1967,那時期長老教會大專學生暑期營會,也是很有深度的活動,神學議題研討,出版了大專生的使者雜誌,由莊文生牧師負責,後來卻中斷了,政夫到神學院之後,與幾位老師談起這是情,不勝挽惜,終於獲得鼓勵,他自告奮勇就接起這個編輯的任務,邀請老師同學寫稿,吳振坤先生、張德香牧師都是很關心這件事並寫稿。記得那時候編輯費也不多,每期才幾百元,他邀請趙振二牧師與我一起同工,我們的宿舍很接近,常常一起討論,編輯委員會就常常是在夜晚十二點的時候,在東門路的路邊攤召開的,每人一碗陽春麵配上一盤鴨頭滷味,就可以把雜誌的編輯方向搞定了,政夫負責文字編輯,趙牧師是內業美編及廣告設計,我負責封面設計,那時的廣告還是要編輯自己去招募的。這樣的日子讓我們覺得非常充實,也讓使者雜誌可以延續一段,可惜結束神學院生活之後,雜誌的出版也就中斷了。幸好不知過了多久,使者再出刊,又轉型為現在的新使者。讓這薪火繼續相傳迄今。

※ 大專學生中心服事
  神學院畢業之後,志願從事大專傳道工作,被總會派在台北大專中心作傳道,這是他所熟悉也是深深投入的工作,那時的工作者有張英一牧師和他兩人,學生中心有三百坪寬廣的土地,與現在的信友堂共同構成friendship corner,擁有兩層樓的洋房,設有學舍,有一些台大師大學生住在這裡,那是美南長老教會在台北從事大專工作的基地,校園書房的地點也是美南長老教會的,後來美南長老教會退出這個事工,將資產捐贈給校園團契、信友堂及長老教會。

  1971他結婚成家,太太是他在南神圖書館相識的館員,驚為天人乃展開熱烈的追求,婚後租屋於吳興街,後來遷居於和平東路二段,他長於人物攝影,家中掛滿了他親手拍攝的人物相片,當然是以太太為主題的。

※ 家中查經班
  家中常常招聚大學生查經聚會,一如高中時期的模樣,有一次我受邀參加,會後他才告訴我,某一位剛搭公車回去的女生,就是某台灣企業鉅子的女兒。不論談論的議題或人選,可見他的用心。(註:這人就是王永慶先生的女兒王貴雲姊妹,現任南亞塑鋼窗總經理,此段紅色文字保留勿登)

※ 大學人餐廳
  在這期間正好他將神學人俱樂部的構想落實在台中逢甲學院商圈,向老師親友集資開設「大學人餐廳」,在當時的逢甲生活圈造成轟動,他想要透過學生生活需求找到學生傳道的介入點,同時期,在台北他也想要在台大對面新建大樓開設學生咖啡館,在當時教會的觀感,可能太先進了,另外一批由中原畢業的畢契,也招慕道贊同者,在羅斯福大廈地下室開設「我們咖啡屋」,周聯華牧師、賴炳烔牧師、張曉風女士等都是贊助股東呢,這咖啡屋曾名噪一時,最後階段是遷移到目前總會事務所現址營業之後才結束的。這些所見所聞及他親身的經歷,造成他思索大專學生中心開創新局的思考。

※ 構思總會大樓—以大學傳道為主的全方為思考
  因此提出在這地址興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的構想。當時的事務所是在長春路兩間透天四樓房屋,一二樓為總會使用,三樓為北大事務所,四樓是總幹事宿舍。黃武東牧師、鍾茂成牧師都曾住在這裡。政夫先生常常與我討論這個的構想,我就幫他作草圖設計,提供一些修正意見,我也邀請歐秀雄先生幫忙繪製一張很美的透視圖。沒想到當時公報社台北分社的社長許日新牧師很欣賞這個想法,就希望將這一個構想圖印在當時總會會議手冊作封面(可能是1972-1973之間的總會手冊,可以在總會研發中心檔案架上中找到,請新使者代為查證一下),印出來之後總會議員們就同時有這個想法了。直到約1988總會事務所終於在大專學生中心原址竣工了。只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與這個原始構想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今

同作者相關文章:
有意義的教堂美學 (第 136 期)
人光出版社發行人--蔡政夫小傳 (第 9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5 期 哪兒來那麼多鬼? (23-2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5期  2006年  8月 哪兒來那麼多鬼? 95
本期主題:哪兒來那麼多鬼?
發行日期:2006/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遇鬼經驗 難忘感受深
探討台灣民眾遇見神鬼的經驗
鬼與趕鬼
鬼附與精神病
活在上帝國——屬靈爭戰的真諦
人光出版社發行人--蔡政夫小傳
教會參與外籍配偶照顧事工的省思
從商業電影宗教化現象談影像與福音的相互關聯性
論電影《活體超市》
畫說「信心」
不一樣的復活節
悲劇的消費與昇華
對於犯罪現象的些許省思──評電影《開膛手》
我們要跟孩子連上線
此情可待成追憶
何謂「交鬼」?
聖經中對撒但的看法
老契友的一封信
我是上帝爸爸的孩子
我有一個夢
他應該是/不是長青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