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5期 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
關鍵字:
作者/陳良哲 (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生)
從七○年代一連發表〈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人權宣言〉三篇文告,以及隨後對黨外運動、原住民運動的投入與參與,長老教會不但曾面臨到來自執政當局的關切與杯葛,更遭到其他教派與社會輿論的批評,甚至造成了長老教會成員內部的分裂──小則提出異議,大則出走獨立。這段經歷使長老教會被視為是深具「社會關懷」理念與行動的信仰團體,勇於對抗威權、講出真話。本文則是嚐試追溯長老教會社會關懷的源起與演變,歸納長老教會社會關懷──特別是對於公共/政治事務的參與和行動──的立場與觀點,並據此提出些許的反省與建言。

社會與政治關懷的源起
  長老教會的社會關懷,廣義來說,可追溯至日據時期所設置的「戰爭中福利基金會」。然而這個基金會的設立,並非為了從事社會服務,而是要解決二次大戰時弱小教會牧者的謝禮問題。在大戰末期有牧者兼任日本公職,大戰結束後,牧者在國民黨的統治下教書當官的也有,是個充滿「逃兵背教」的年代,更不用說在戰後負責發放外援麵粉時,「有信有份,無信無份」的「會內皆兄姐,會外皆外邦」是當時的普遍認知。社會關懷或社會行動的概念,並未出現在長老教會的信仰與實踐當中,頂多是對於「基督肢體」的支援互助。

  五、六○年代,長老教會將組織中的「事業處」改為「社會事業處」,之後更改名為「社會服務委員會」。形式上,這是長老教會首次將「社會」納入組織體制的考量當中;雖然所從事的依舊以慈善救濟工作為主,並未對政治事務發聲,也尚未發展與公共事務相關的社會行動。(甚至1971年還有人提案要廢除社會服務委員會)直到1989年,「社會服務委員會」轉型為「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之後,對於公共事務(特別是與國家、政黨相關的政治事務)的參與才開始納入事工規畫中。「社會關懷」作為長老教會的特色與信仰實踐,大約是七○年代發表〈國是聲明〉以後到八○年代末(納入正式組織)才結晶成型。這段時期,長老教會先是因倍加運動有信徒數量上的增長而引起國民黨政府的注意;1970年被迫離開普世教協,從此長老教會與國民黨政府關係更顯緊繃,也使長老教會的社會參與,從慈善救濟工作逐漸開展出介入公共事務的政治參與及社會行動。

  七○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受到各國的接納,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而獲有中國的代表權。面對此一局勢,長老教會以二次大戰後各國為解決殖民地歸屬問題所提出的「住民自決」原則,發表〈國是聲明〉,依此作為台灣突破困境的出路,並建議政府應力求民主體制的完善,進行國會全面改選。隨後以〈我們的呼籲〉進一步確認與告白:「面對與正視社會不義的實況,教會是需要必須負起責任的。」正由於這樣的信仰精神,長老教會在八○年代以後便積極地參與黨外民主「獨立建國」運動、原住民運動與街頭抗爭的行列之中。在參與的過程中,長老教會安慰著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受難者與其家屬,也和抗爭者走上街頭、拉下銅像、要求權利。也是在這樣的參與當中發展並實踐著「釘根於本地,通過疼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這般令人動容的信仰告白。

以對抗結構性的罪惡為主軸
  除了七○年代的三篇文告、1985年的信仰告白,另外有兩篇甚具代表性的文告是1989年針對立委與縣市長改選,由教會與社會委員會發表的〈請支持一個強有力的制衡力量〉,以及1991年總會發出的〈台灣主權獨立宣言〉。前者提及,長老教會認為種種社會上的「爛攤子完全是因為一黨專政、權力過分膨脹的後果」,所以必須支持另一個在野黨(當然也就是民進黨),形成兩大黨以上的真正的政黨政治。至於後者,則可說是長老教會政治立場的結晶,正式主張制定新憲、直選總統、完成建國,並以台灣為名加入聯合國,與確立台灣與中國的新關係。

  至此,長老教會的社會關懷大抵定調,除了各宗教團體都具有的慈善救濟之外,更著重於對抗結構性的罪惡。對長老教會而言,這結構性的罪惡在於國民黨的專政與不民主,以及相關衍生的各種「爛攤子」。除了將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指向國民黨一黨專政,還將台灣獨立建國視為突破台灣國際困局與健全國家體制的解決之道。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長老教會所參與的抗爭或活動,大多是以「反國民黨」與「獨立建國」這兩個範疇為主。

  長老教會具有社會關懷與實踐的特色,其實並非是先天的、給定的、直接繼承於改革宗的信仰傳統,當然更不是因歷史悠久而有的本土意識。是因倍加運動的增長,使長老教會遍佈於台灣各地,進而得以注意到七○年代起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鑲嵌於全球資本生產體系下的巨變,以及這個巨變在台灣所造成的許多效應(各種「爛攤子」)。再者,是因參與普世組織的神職或神學家,引介各種對於第三世界處境、現代資本社會多所關切的神學反省,以及從本地處境加以反省而形成「亞洲神學」、「情境化神學」、「本土神學」、「出頭天神學」種種思潮的影響下,把對社會公義與處境的反省帶入長老教會的思考與行動當中。當然,更是因為長老教會在面對台灣前途的問題時,提出以自決作為解決之道,而遭到國民黨政府種種不友善對待的整個歷史過程所致。

過於簡化台灣面臨的問題
  這個社會關懷的特色有其珍貴的一面,也有其缺憾的一面。

  珍貴的是,長老教會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當中並未缺席,在當中參與行動實踐信仰。這樣的行動,讓信仰不再只是遁世地追求彼時彼岸的解脫與得救,而是使人們得以在此時此刻領受到使人解放的福音,引領著自己與他人在街頭對抗中實踐與上帝的相遇。基督福音的信仰因著這種努力與實踐,不再只是關在教會裡尋求自身得救的那般蒼白無力,而是成為人們在壓迫中的希望和支持。

  可惜的是,教會在面對與分析結構性之惡時,過於簡化地將所有問題的根源指向了政治體制。對內反國民黨,對外獨立建國,長老教會以此來理解台灣所面臨的所有問題。所以當國民黨下台之後,對長老教會來說,當然其他的問題就好像都消失了一般。對於昔日我們所堅持和相信的價值,除了台灣建國之外,其餘似乎成了昨日黃花,不復存在。即便我們明明曉得〈請支持一個強有力的制衡力量〉(1989年)所指出的各種爛攤子,並沒有在民進黨執政之後就消失無影蹤。

  據此,我們才能理解:當萬餘工人、十萬教師、十二萬農民走上街頭時,從前出現在各種抗爭中的長老教會旗幟為什麼並沒有與他們相伴;當年長老教會批評、抗議國民黨的各種事項,當執政的民進黨依舊不管、擺爛,長老教會為什麼失去了批判的聲音;當年沸沸揚揚的反軍人組閣干政的迴響尚未走遠,長老教會為什麼在陳水扁任用唐飛時,連一只抗議聲明都沒有。當民進黨政府依舊將核廢料放在達悟人的家園,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跳票時;當農村破產、工人失業、稅制不公,政府還要賣地舉債進行兩岸軍備競賽的此刻,好公義、愛憐憫、具有先知色彩、重視社會正義的長老教會,早已離開了社會,走上了廟堂。無論是金援伊拉克、還是台灣宣達團,長老教會在廟堂之上扮演著新的角色。對於所堅持的「社會關懷」與實踐行動,卻只剩「支持台灣獨立建國」。

請重整信仰實踐的步伐
  為了終結五十餘年的一黨專政,長老教會當年反國民黨是必須也是重要的,當然也是所有進步團體共同的目標。但在政黨輪替過後的今日,且讓我們捫心自問:反國民黨,甚至進而建國制憲,是不是真能解決台灣社會所有的(或者是大部分的)「爛攤子」嗎?「住民自決、獨立建國」既然是長老教會在面對台灣國際困局時所提出的解決方法,那麼長老教會也應該好好面對與想像,在凡事講求實力政治的國際情勢,以及走向區域整合的全球經濟格局下,建立一個國名為台灣的民族國家是否真的可行?是否這個主張就是針對結構性之惡,為台灣社會與人民帶來解放的福音?難道說,當這個過程已使得整個台灣社會與兩岸人民充滿對立、仇恨、血腥,陷入軍備競賽與戰爭邊緣而無法自拔,我們都還得繼續支持這個理念、朝向這個目標前進?若是如此,試問,這和當年兩蔣在「恐共、仇共」下「漢賊不兩立」的兩岸對峙格局有什麼差異?

  此刻愛台灣愛得要死,恨中國恨得要命的長老教會,當年也曾批評國民黨仇共、恐共的心態,當年也曾呼籲與中國建立互信共存的兄弟關係,也曾認同與支持建立一個非戰的國家。支持非戰的我們,如果認為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和平與共存是重要的,那麼對於目前陷入民族主義沸騰而極度對立,甚至威脅著全球和平的兩岸情勢,難道長老教會沒有責任從自身先開始終止與反省各種仇視中國的種種言論,積極地理解與促成兩岸兄姐的交流互助,試圖拆下兩岸戰爭的引信,甚至挺身而出阻止任何將兩岸推向戰爭邊緣的言論與行動?縱使有可能是熱臉貼冷屁股,即使將如同在七○年代那樣招來臭名,卻可不辱先知與基督信徒的職分,「作和解的使者,通過疼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

  除了宣言與獨立之外,長老教會還可以作更多更好更適切更具實踐力的社會參與和行動。可以為這塊土地所作的事情,除了制憲建國、慈善救濟、災難救助,還有更多對抗結構性之惡的種種行動正在這個社會的各地努力著,而這些事情都遠比獨立建國要來得有意義。作為以社會關懷來實踐信仰、傳揚福音的長老教會,難道不應該在這些事情上支援、學習與行動?在這之前,至少得先喚醒長老教會沉睡已久的記憶,憶及當年所說過的各種價值與理念,與重建當年追求公義和平的堅定信念。如此地反省過往與重整步伐,進而從事更為廣泛與深入的社會行動與實踐,是迫切也是必要的行動!

  只是,我們,還需要等多久?
同作者相關文章:
農民擺攤組市集‧蔬果親手賣你給 (第 111 期)
該如何追尋那光? (第 108 期)
從解放知識到草根民主的嘗試——社區大學運動 (第 105 期)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第 99 期)
軍火交易的世界 (第 97 期)
雖是聖誕,但戰火未曾止息 (第 97 期)
舞?詩篇般的人生-舞蹈家廖末喜的創作與信仰 (第 97 期)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系列~誰的神研?誰的大專? (第 87 期)
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 (第 85 期)
請原諒我,女孩! (第 64 期)
「援助交際」在台灣:以封閉性網路社群色情現象為例 (第 61 期)
留還是不留?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5 期 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6-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5期  2004年  12月 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85
本期主題: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發行日期:2004/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
顏色之外——展望2004年後的長老教會政教關係
眼高手低——從教勢統計看宣教策略與行動力的落差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宣教力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全新世界即將來臨?
以「道成肉身」的信仰看藝術的情境化
佳里教會的外籍新娘輔導班
禁食與經濟公義
當愛情披上謊言的糖衣
不要讓我們的信仰顯出基督徒狹隘的胸襟
瞳人中的真光——一個難忘的聖誕節
坎坷求學路
我願緊跟我主——大衛牙科蘇嘉俊醫師
公民社會的提倡
主日學應該恢復母語教學
青春不留白
那年,我參加SEP……
上帝所賜的禮物
尋見靈魂裡的荒漠之地——青年門徒靈修營後的深思與反省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