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6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AI,站在巨人肩膀想像未來3-3
致能與人力平衡 思考進步的意義
作者 / 林婉婷專題報導

【編按】1984年的科幻電影《魔鬼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飾演的電腦人從未來世界穿越而來,保護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少年。不到40年後,人工智慧(AI)跳越式發展,彷彿走出電影,已開始讓人感到驚奇,甚至恐懼。我們應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最新科技?是本期新聞專題探討的焦點。

近來AI(人工智慧)相關事件與話題引來熱議,例如AI繪圖被誤稱為電繪、學生以ChatGPT寫作業等,許多創作者或學者也針對科技倫理與應用發表各自看法。屏東大學學術副校長、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施百俊,本身擁有豐富小說與劇本寫作經驗,在接受專訪時明確指出,自己反而會鼓勵學生使用AI來完成作業。這個想法源自於他自己嘗試AI繪圖的心得,希望學生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成長,並在不可避免的趨勢中,學習成為科技的主人,及早養成使用科技工具的能力。

施百俊回顧,他2022年8月1日開始休假研究,有更多時間探索新知。當時他看到有位不會畫圖的小說家,竟然透過AI繪圖創造出精美的畫作,這讓他深感驚訝與有趣,於是也開始嘗試,大約幾個月就上手,並出版兩本相關書籍。

有人質疑AI繪圖的原創性,施百俊強調,AI並不會無中生有,沒辦法以素材自動生成,需要有人類給予「指令」,也就是人類仍是原創,而電腦與軟體只是輔助工具。不過比起手眼協調的技巧,AI繪圖更重視創作者「視覺性語言」能力,就像劇本寫作是視覺化寫作,AI繪圖考驗創作者如何描述想要的畫面。「所以有人說,AI繪圖的創作者不是繪師,是咒術師、詠唱師。」事實上,有遊戲廠商甚至聘雇「AI溝通師」,透過人與科技合作來完成作品。

施百俊進一步介紹科技管理名詞:「致能科技」(Enabling technology),簡單理解就是「讓人從不能變成能的科技」。他舉例,自己的繪畫能力是直線都畫不直、小時候去學畫還被老師勸退的程度,但仍然喜歡創造美的畫面;而透過AI繪圖,讓沒有繪畫能力的人變成有繪畫能力,這就是致能科技。

但並不是所有高端、複雜、新穎的科技都是致能科技;施百俊舉例,電動車是重大科技突破,但因為人類本來就有移動能力,所以並不算致能科技;然而「輪子」卻是致能科技,讓人可以長途移動和省力搬運。從上述例子可以再次確認,致能科技的定義是以人類的能力與使用為出發。

社會普遍認同科技能使人類生活更便利,但對科技感到憂慮、抗拒的聲音卻也長期存在;施百俊說明,這被稱為「科技接受理論」,有趣的是,接受程度並不是單純以年齡來區分。或許年長者因為有長久習慣的作業模式,會比較擔心或害怕改變,但實際上許多年輕人也不曾想要去學習新科技與技能,因此接受程度更多取決於心態。

施百俊點出排斥科技的可能原因:第一是「抗拒學習」,正如「燒腦」的字面意思,學習要大量耗能,這對大腦來說是個負擔,因此產生抗拒感;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多數人們更偏好輕鬆、有趣、無負擔的資訊。第二是「專業受到威脅」,例如AI繪圖的興起,可能讓部分繪師產生專業被侵入、被取代的焦慮。施百俊建議,還是應克服疑慮後去學習、去嘗試,說不定會發現這項科技工具對自己的工作相當有幫助。

除了AI繪圖,施百俊也曾嘗試ChatGPT。「有缺陷的是人,更完美的是AI。」他直言,人類的創作其實是充滿瑕疵,會有錯字、語病或慣用文法,這些都是人類創作的重要特徵。而對於有些教師在思考如何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業,他表明自己反而會鼓勵學生透過AI生成內容後,再進一步潤飾。至於這算不算是偷懶?他認為就像有瓦斯爐就不需要砍柴生火,當有更多元的工具問世,也不必要拘泥於某種形式。更重要的是,老師能不能看出這份作業有多少部分出自學生、有多少出自AI。這提醒著老師們也要持續學習、精進,「老師不該是學生學習的天花板,而是地板。」

過去,人類創造與使用工具,讓生活更便利,並將省下的時間與心力用以更深入發展文化與文明,也使得世界成為現在的光景。當科技持續進步,人類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施百俊表示,不妨從過去和現在來試想未來。

施百俊舉例,自己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大灶,洗熱水澡要提前燒柴煮水;但現在已經難看見、也不需要這般費力。而他出生於1940年代的母親,曾提到自己首次看到飛機深感震撼,不理解為何巨大的鐵塊能承載那麼多人並在空中飛翔;這對現代人而言卻是理所當然、稀鬆平常的事。

施百俊表示,有些生活的改變是人們不曾想像也未能料見的,但有些改變已經是進行式。例如航太科技已應用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若持續發展與普及,可以想見未來各樣交通工具將不再需要人類駕駛。其他諸如能源、醫療等領域,也勢必面臨科技變革。「人們站在今日想像明日的模樣,但事實是,明日永遠不會是今日的樣子。」

那麼,科技真的會完全取代人力嗎?那些人力又該何去何從?「他們就去做別的事啊。」身為老師,施百俊會提醒學生們不要局限於僵化的知識與技術;他不諱言,有些技藝確實會被保留、僅限人類從事,但不是為了商業生產,而是文化保存目的。他認為,不是科技讓人失去工作,一切還是回到個人選擇;不論是文化路線還是經濟路線,是否足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最後,關於人類與科技的關係,施百俊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烹飪的重點是什麼?若重點是最終的料理,那麼過程使用木柴、瓦斯爐還是微波爐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只是工具運用的差別。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706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159817,2023.04.23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