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73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被誤解的經文
馬太福音5章38~42節
作者 / Lîm Phek-tông

自從阿和去學校,就不時遭同學欺負,甚至還用這段經文要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阿和默默忍受,因為他將這當作是耶穌基督的教導。但是,耶穌基督真的要基督徒屈從邪惡、甚至成為被虐狂?

Kám-kóng Ki-tok-tô͘ kan-na ē-tàng tiām-tiām jím-siū it-chhè put-gī?

█抵抗邪惡或默默承受?

馬太福音5章38~42節是很出名且常被錯誤引用的經文。有人用這段經文來恥笑基督徒或不屑耶穌基督的教訓,也有許多忠心基督徒遵照字面教導,表示基督徒不可抵抗邪惡,即使被欺負也必須忍耐到底。但若回到經文脈絡看,耶穌並未要求信徒順從邪惡或一味逃避,反而教導門徒要運用非暴力抗爭,使自己與敵人都受到轉化。

讀者若在台灣教會公報網站(TCNN)搜尋,可找到一些基督徒針對此段經文發表的文章。在提及「右臉」的文章裡,呈現的基督徒觀點有:(1)忍受邪惡:(王樵一〈如果有人打你右臉時〉、蔣記剛編譯〈自由不分貧富種族:解放黑奴史實再登螢幕〉對紐頓.奈特(Newton Knight)的描寫、吳信如〈雨傘革命引爆世代矛盾與價值衝突〉報導一名香港基督徒學生的回應;(2)加倍順從:吳約翰〈耶穌的「加倍奉還」〉;(3)以愛報怨:彭志鴻〈以愛報怨,廢死不可?〉一文表示:「當別人對我們不尊重時,我們不但不去怨恨他,反而進一步去尊重他。甚至甘願以愛去對待別人。」;(4)耶穌是「非暴力抵抗」而非「對惡的消極不抵抗」:葉浩〈左手拿聖經、右手指著美國憲法的耶利米──20世紀民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

█傳統譯本視角:不與惡人作對

經文的翻譯與對經文脈絡的認識會決定我們詮釋經文的視角。馬太福音5章39節「不要與惡人作對」的希臘文聖經是 μὴ ἀντιστῆναι τῷ πονηρῷ·。Ἀντιστῆναι 由 ἀντι 與 ἵστημι 結合而成。Ἀντι 的意思是「反對」;ἵστημι 是動詞,其名詞形式 στάσις 是武力反叛。Ἀντιστῆναι 在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多半指運用武力抗爭來進行對抗。在希臘文新約聖經,στάσις 被用來描述巴拉巴「暴亂」(馬可福音15章7節、路加福音23章19、25節)、以弗所的市民「暴動」(使徒行傳19章40節)。所以,本節經文可理解為「不要用暴力去反擊對你邪惡者」。

根據美國聖經學者沃爾特.溫克(Walter Wink)的說法,英王欽定本(KJV)的翻譯者畢竟是「國王的人馬」,國王不希望人民知道經文可用來幫助人民反對他或政權的不義,翻譯者遂將此節翻譯為:That ye resist not evil(你們不要抵抗邪惡)。至今有許多譯本都是KJV的後代,直到新標準修訂版(NRSV)還是翻譯成:Do not resist an evildoer(不要抵抗作惡的人)。

在台灣較通行的譯本,大多數與KJV或NRSV相近,像是和合本與和合本2010年修定版「不要與惡人作對」、巴克禮譯本「Bo̍h-tit kap pháiⁿ tí-te̍k」、現代台語2013版譯本「m̄-thang tí-khòng choh-ok ê lâng(毋通抵抗作惡的人)」、天主教思高譯本「不要抵抗惡人」。

雖有些譯本翻譯為「不要以惡報惡」,比如台灣聖經公會阿美語聖經1997版「aka pico’ay to miri’angay tisowanan a tamdaw」、紅皮聖經「m̄-thang ‘Í ok pò ok’.」、現代客語聖經「cho-m̀-tet po-fu̍k khî-fu ngì-têu ke ngìn」。不過,「不要與惡人作對」長期流行,限制讀經者對經文的理解,間接導致許多讀者認為耶穌所說「人若搧你正旁的嘴䩃,連倒旁嘛越互伊搧」(現代台語漢字2013版),是在要求基督徒默默承受羞辱與暴力。

█未被譯出的視角:非暴力抗爭

可是,「人若搧你正旁的嘴䩃,連倒旁嘛越互伊搧」,其實是要恢復被羞辱者的尊嚴、讓施予羞辱的人正視被他羞辱的人同樣都是人。經文的世界是右手的世界(左手用來做不潔的事情),用右手「手背」打對方右臉,目的不是要傷害對方身體,而是要羞辱對方。這是在上位者用來羞辱在下位者的手段,主人以此羞辱奴隸、丈夫羞辱妻子、父母羞辱兒女、羅馬人(殖民者)羞辱猶太人(被殖民者)。但是,在下位者把左臉轉過去,在上位者就無法用右手手背羞辱對方,在下位者用行動直接表明對方沒有權力羞辱他。

「有人拉你上法院,愛拿你个內衫,連外衫也給佢!」(現代客語)耶穌的聽眾是被壓迫者,只有最窮的人才會什麼都沒有,只能用外衣做抵押。債權人必須在日落前歸還債務人的外衣,使債務人能夠蓋著睡覺(申命記24章)。若債務人赤裸走出法庭,丟臉的會是貪得無厭的債權人,並使債權人因為看見裸體而受到詛咒(創世記9章20~27節)。因此,債務人放棄外衣會使債權人嘗到苦果,並促使債權人改進。

「若有人強迫你揹伊 ê 行李行一里路,tio̍h kah 伊行兩里路。」根據羅馬法律,士兵可在殖民地強迫人民為他揹行李走一里路,但是,若士兵強迫人民揹行李走超過一里路,士兵會被處罰。類似的規定可以維持羅馬軍隊的優越,也可避免被殖民者因受不了剝削而衍生更多暴動。想像一下,遵守耶穌教訓的猶太人民在揹著士兵的行李走完一里路後說:「我遵守耶穌的教導,為你揹行李走第二里路。」士兵就被迫回應:「夠了!放下!把行李還給我!」若此時有更多其他人在場,場面就會讓羅馬士兵更難堪。

非暴力抗爭可能會失敗,但是,武力抗爭更難成功,而且大多會發生慘痛的犧牲。像是20年前的九一一事件,美國向涉嫌資助主謀賓拉登的阿富汗神學士政權宣戰,並且在阿富汗建立新的政權。20年後的今日,在雙方總計已犧牲了20萬以上人命與上千億資產後,美軍撤出阿富汗,阿富汗又是神學士掌權。

█本土案例:陳新吉

在台灣,也有許多運用非暴力抗爭改革社會的例子。洪叡郎牧師曾跟筆者分享過陳新吉的故事:

「我認識陳新吉兄是在2017年,那時我去參加台中公義行動教會禮拜天下午2點28分在公園裡的禮拜。禮拜之後的民主論壇時間邀請政治犯陳新吉專題分享,他提及一位愛唱聖詩的同獄難友,如何透過詩歌激勵他的求生意志、影響他的生命信仰,而那正好是我心目中的悲劇英雄鍾謙順先生(參閱《煉獄餘生錄 : 台獨大前輩坐獄二十七年回憶錄》,前衛出版)。鍾謙順是台灣傳教史上第一位客家傳道師鍾阿妹的兒子,也是我的姨丈。在我成長過程中,親友言談間提及他的名字時總是神祕而避諱,反倒引發我的好奇心,從蛛絲馬跡的資料拼湊中,我對姨丈苦難的生命暗暗萌生英雄式的崇拜,也因此對曾經與姨丈同獄受監的前輩們都有著莫名的親切感。

『我們這個島嶼有自己的故事,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故事,沒有故事就沒有認同;沒有認同,生命就渙散。』新吉兄說,黑牢生活生不如死,當無助的他禱告時,傳來一個聲音:『你免驚,你身上的苦難,是我疼你的記號。』他撐了下來,並實現和獄友的約定,誰活著,就要將故事帶出去。

新吉兄1941年出生於南投縣魚池鄉,老家在日月潭水社山上,豬哥坪地勢稍低的地方,名叫草凹。1963年服兵役期間參加好友的飯局,不料卻無辜捲入『台灣獨立聯盟案』,硬被掛上涉入叛亂集團的罪名,在刑求逼供之下遭判刑五年,新吉兄的母親也因此發瘋。出獄後,他必須不斷換工作,因為老闆們都無奈地說『我們不能留你』『拜託不要來這裡』,有陣子他只好去台北橋、龍山寺一帶打零工當街友。新吉兄因為基督信仰而被改變,他出獄後沒有殺害那些曾經刑求他的人,反而以口述方式寫下自己的故事,投入人權園區當導覽志工,期盼透過不斷講述這些苦難的故事給後代,避免後人重蹈覆轍,他並不懷著怨恨過日。

新吉兄在新屋教會禮拜,帶領全家在教會熱心事奉,並被選為教會執事。他在2019年5月17日病逝,我們也專程前往中壢教會參加他的告別禮拜,和許多政治受難人士一同追思。他曾引用傳道書9章5~6節說:『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早就消滅了。但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是台灣群體的創傷,個別的名字我們可能不認得,但他們卻是代表台灣的傷痕歷史。』」

█活出耶穌的教導

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39~41節先說「不要以暴制暴」,接著用了三個例子來教導受壓迫、被殖民的人民,主動採取非暴力抗爭,運用體制來對體制進行反擊。而在台灣的陳新吉,在他個人能力所及去影響周遭的人,同時參與了社會集體的轉型正義工程。祈願在中國共產黨極權統治下的三自教會基督徒與家庭教會基督徒,也能從這段經文得到啟發,運用種種創意的非暴力手段,解構中共政權,活出耶穌的教導。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3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