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8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客家福音與文化3-3
台灣客家何去何從?
作者 / 鍾延威
鍾老以書法寫出「客家硬頸精神」

◇從鍾老的喟嘆談起◇

「客家話快速消失中,沒有客家話,客家人就滅絕了。」這是客家作家鍾肇政(19255~2020年)自1980年代起就開始擔憂,並向政府提出的警訊。他從國內講到國外,從國民黨政府講到民進黨政府。2015年12月15日,高齡90歲的鍾老更當著蔡英文總統的面哽咽表示,客家話已經快要消失了,客家話一旦消失,客家人就消失了。

而今事隔40年,鍾老也已過世2年,政黨輪替了三次,也歷經1987年解嚴後風起雲湧的客家運動,客委會、客家電視台、各縣市客家事務局處相繼成立,《國家語言發展法》及《客家基本法》也都開始施行。但台灣客家處境改變了嗎?客家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瀕臨絕種」的台灣本土語言之一。所謂「瀕臨絕種語言」,就是年輕人不再學習及使用的語言。而「不再使用」就是「不講」,「不講就不可能傳承給下一代」,這樣該語言恐怕將於50年內滅絕。

事實上,根據《105年度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報告》顯示,符合《客家基本法》客家人定義的客家族群人口總數為453.7萬人,占全國總人口19.3%。據統計,目前會說客語的客家族群,13歲以下約有13%,13歲至18歲僅7.2%。18歲以下不會說客語者,比例極高。客家族群的客語能力,每年約有1.1%自然流失率,數十年後客語恐怕消失,客家群恐怕真要如鍾老所預言「滅絕」了。

◇客語瀕危的歷史背景、主客觀因素◇

客語今天會面臨這種困境,主因是國民黨政府1949年自中國退守並占領台灣後,強力推動獨尊北京話的「國語政策」。除了客家話,台灣人的母語福佬話、各原住民族母語都同遭嚴厲打壓和禁止。國民黨政府還強迫灌輸虛構的中華民族意識,移植中國文化,使台灣人從被日本殖民掉入另一個殖民政權,即便到今日仍未完全解殖。

其中,母語被打壓最嚴重的是1950年以後出生的世代。他們在家裡還能使用母語,一旦入學,便只能用北京話;加上政府刻意塑造「國語」是高尚的、母語是低俗的觀念,使學生從小便以能講「標準國語」為榮,以講母語為恥,於是不願講、不願學母語。

另一個造成客語式微的原因,是鄉村城市化及客家人大規模移居大都會區。鄉村城市化是時代演進使然,但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多元化、語言複雜化,人與人之間溝通除「國語」外,是人口較多、社經位較占優勢的強勢語言,客家話就慢慢聽不到了。

至於移民至大都會區,為了融入都會區的文化,以求在都會區生存,多會隱藏客家人身分,造成客家族群「隱形化」或「福佬化」現象。最明顯的是台北市的客家人,為了與其他族群和平共處,不得不隱藏客家身分,導致隱形族群形成。幾代下來,就成為不會客語的「福佬客」了。這就是典型的由「語言轉移」到「語言流失」──人數較少、處於弱勢的群體,學習使用人數較多的、強勢語言的過程。而語言轉移最極端情況,就是語言滅絕。一旦客家語言滅絕,還會有客家文化、客家文學乃至客家人嗎?

◇客家族群意識的共同想像◇

語言,是生而為人的尊嚴;能以自己母語為傲,能以母語自由表達、暢順溝通,族群的共同想像才有可能,並凝聚出力量。我在職場時,明明從同事口音中聽出對方的客家腔調,但當以客語與之交談,對方雖聽得懂,卻仍以北京話或閩南話回答,讓我感慨良深。而我最近從事桃園市中壢區客家文化普查時,感受的衝擊更大。明明是印象中的傳統客家地區,受訪者也坦承是客家人,卻不會客語,並說自父親、甚至祖父起,家裡便不說客語了。至於市中心的客家人,福佬化現象就更無需贅言了。這對客家族群認同,乃至國族認同的影響,實在既深且鉅!

其實,在本土意識建構下,客家認同早該跨越族群認同,更是國籍認同的一大關鍵。1960年代,客家認同的想像共同體,往往具有強烈的中原正統意識;但1980年代後,泛台灣族群認同成為主流,這時的「泛台灣客家認同」是三百年前左右移入台灣的客家人後代,在經過清朝、日治、國府時期的統治與壓力下,發展出來的新的族群想像。

但也因世代之間對於客家族群的想像共同體不同,使得政府政策不明,客家語言發展也走向分歧,出現語言斷層。客家語在母語受打壓的情況下無法通用,加上世代間缺乏對客家文化的共同想像,導致嚴重的族群意識與語言斷層。在此情形下,除了要有優質的國家語言政策,也應該在憲法、法律及國家政策三個層次來思考與發展客家族群的未來。

◇政府的當務之急:彌補世代差異、語言斷層◇

要彌補客家世代差異,復振客語是當務之急。立法院現已提出《台灣客家語言發展法》草,明定強化客語平權位階,以公費培育客語師資、設立客語學校、增加公教人員客語能力認證比,並重點發展區設立國家特種考試等。

2001年客委會成立以後,在歷任主事者積極任事下,確實有提升客語在台灣公共場域及媒體中的地位與能見度,客語已有初步建制化的保障。然而,當多數新世代客家人無法使用流利客語的狀況下,對客家身分的認同要如何維繫?這是政府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其中客語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為與國際接軌,政府近年力推雙語教育,但雙語師資卻是一大問題。例如,2020年台北市國中、國小共開出91個雙語師資缺,僅招聘到22人;新北市也在國中開缺,同樣沒有招滿。其他各縣市的雙語教甄,情況也大抵類似。可見,雙語教師的缺乏,是教育政策思慮未周全之處,把語言能力置於教學能力之上,明顯本末倒置。台灣強項的基礎分科教育之堅實性,恐因雙語師資匱乏而倒退。其實,在《台灣客家語言發展法》架構下,未來的本土語言師資已可預見供不應求。要解決這問題,或可從功能性著手,例如將客語認證做為加分項目,增加學生學習意願,從而避免師資不足帶來的教學困境。

◇結語◇

客語振興、復育、表記,說穿了都是政治問題。目前有三項事務對客家未來發展極為重要:「客語要延續」、「產業要發展」、「客庄要永續」。不論中央級的客委會,地方縣市政府的客家事務局處,在擬定客家政策時,不該以政治考量凌駕專業,應有長遠思考及規畫,務使客家人、客家話從隱形到彰顯,從退縮到挺身。所謂「禮失求諸野」,如今在都會區流失的客家元素,在偏遠鄉區反而有人做得有聲有色,客家事務機關不應再迷信辦活動、做調查,而應思考如何促使年輕人認同客家身分。活動辦得再成功,沒有內涵,不過熱鬧一場;調查再仔細,不過留下紀錄,供後人憑弔。政府要做的,是重拾客家尊嚴,激發年輕一代客家意識,讓他們肯學、敢講客家話,大聲說出「 𠊎係客家人」!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51期

相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