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84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青年夢想的教會未來
讓教會用愛連結
作者 / Umav Ispalakan

在資訊流通、生活富足便利的年代,傳福音不能只是上對下的說教,而是必須召喚起人們認同感和使命,讓教會真正成為亂世中人們互相鼓勵、心靈寄託之處,凝聚彼此傳遞福音。


※教會失去青年就失去未來

我每次去教會,總能看到美好的畫面:老人家一早就做在教堂裡,為弟兄姐妹守望禱告,數十年來如一。這些阿公阿嬤們,在60年前經濟困乏、交通不便、生活落後的山上,胼手胝足地建造起教會,他們對基督信仰的執著和純樸的愛,的確是每位後輩的模範。而如今的現實卻是,現在的青年對教會認同不像上一輩那麼深厚,加上少子化和人口外流,地方教會年輕信徒越來越少,不再上教會,或轉移至外教派聚會,如果教會沒有加強凝聚年輕人,等到他們開始離鄉背井求學、工作,身心都離開了,教會就真正失去了青年,同時也失去了未來。


※教會是否能讓人感受到愛

為何儘管大部分教會都已擁有成熟的組織和具體事工,許多教會依然陷入人口老化、信徒流失、信仰僵化的問題?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在基督裡同為肢體的精神。牧師有說,我們都是罪人,是聚集在一起尋求神心意的弟兄姐妹。我是個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我認為上教會的人大部分都是善良或追求善良的人,所以如果有人來教會感受不到愛,也激發不出愛,這是很悲哀的情況。我曾在教會看過長執互相對立毀謗,看過教會分裂會友分成兩派老死不相往來,看過教會裡有人貪圖錢財而黑箱運作,看過人們以學歷或財力輕視其他會友,看過人們結黨想趕走不符合他們喜好的牧師,看過好不容易回教會想「悔改」的人,受不了教會裡指指點點的眼光而再度離開。教會界存在著禁忌話題,彷彿《哈利波特》裡不能說的「那個人」,一談起大家就會臉色鐵青,比如政治和性別議題,要嘛就是不能提,要嘛就是只接受特定論述。牧師說的沒錯,我們都是一群有病需要醫生的人(路加福音5:31)。身為一個教會青年,我也常在想,我們到底想要什麼?讓人們連繫彼此,產生委身與認同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就是「愛」。在高喊那些遠大的「奉獻金額達到幾百萬」、「蓋更大的教堂」、「聚會人數達多少人」之前,或許也要認真反省教會裡有沒有愛人如己,聆聽憂傷的、窮乏的、受壓迫的聲音,在基督裡用愛成為肢體。


※主內肢體彼此連結該有多好

宣揚公義的PCT有長期參與社運的歷史,為了台灣民主、土地正義、弱勢權益發聲,身為原住民,我所尊敬的許多原住民運動前輩,不乏長老教會的牧者傳道。但不是只有參加抗爭和遊行才叫關心社會。宜蘭大同鄉寒溪部落曾經是一座荒涼的小村,當時經濟拮据的寒溪教會卻帶頭做起部落營造和生態教育,展開社區兒童與老人的關懷,成功招聚青年同工,部落與教會浴火重生。南投仁愛鄉武界部落的國小,被武界教會的誠心感動,接洽其開辦兒童生命教育課,下課後孩子們不再在路上遊蕩喝酒,而是到教會參加課輔、打球交誼。阿里山上的樂野部落,經歷八八風災後產業蕭條,村子裡只剩老弱婦孺,樂野教會的牧師心疼族人與土地而展開「以諾咖啡」事工,收購老人家的豆子獨立產銷。產業發展的例子還包括鶴岡教會的文旦、達蘭埠教會的金針花等等,凝聚了人群,更給年輕人一條回家的路,縱使勢單力薄,卻猶如一顆心臟為村子注入生命力。


一些教會以在地關懷為信念,發展出社會福利、文化復育、產業發展等特色事工。如今偏鄉與都市教會之間的貧富差距日漸擴大,試想,若教會能夠成為一座資訊推廣平台,使每個教會的弟兄姊妹都知道這些故事,就能即刻關懷、合作或奉獻,那會是多龐大的力量,該有多好!主內肢體就該真實地彼此連結,才能為每一個角落點燈。


※讓我們承擔愛的使命

教會「整全宣教六面向」的行動指導原則之一「培育上帝兒女」,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傳遞希望與關懷,才能真實地影響他人追尋基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全國各個角落包含蘭嶼、澎湖、小琉球共有一千兩百多間教會,之間的聯繫卻未必流通,甚至因為族群、語言、地理而有嚴重的隔閡,這種疏離和分裂,每每在總會和地區性會議中展露無遺。也許,每個人所期待的「教會應該要有的樣子」都不盡相同,身為青年,我想我們有資格,更有義務,一起去型塑教會的未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神學,相信宣教是回應上帝呼召而做出的行動,而教會是進行這項任務的承載者。因此我們應當思考怎麼踏著福音的基石,讓來到教會的人一起用愛走出去。教會的存在不僅拓展傳福音的管道,更讓人因愛而聚集,產生更多影響社會的正面力量。要對教會產生認同和歸屬,你我都必須願意承擔一份愛的使命。

文章來源:新使者雜誌第148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大專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