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73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甘為霖《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分析4-2
一位宣教師史學家和探險家
作者 / 林昌華
《福爾摩沙語詞彙集》。

█翻譯17世紀教會史料

甘為霖的《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處理17世紀荷蘭歷史時,只簡短提及1624到1661年間的重要事蹟,如統治範圍、37位牧師來台傳道和教育,以及三個從荷蘭人學習書寫能力的族群(西拉雅、華武壟和放索),而將討論的焦點放在鄭成功的來襲及最後驅逐荷蘭人的事件。

為何甘為霖沒有用更多篇幅討論荷治時期重要事蹟與影響?筆者認為有兩個可能。一是此時甘為霖理解17世紀荷蘭在台灣的情形還相當有限,當時唯一可以找到的紀錄只有荷蘭末代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於1675年化名「 C. E. S. 」撰寫的《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t Verwaerloosde Formosa)。二是甘為霖在台灣政治社會遭逢巨變時寫下《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所以將焦點放在1650年代末期,也就是荷蘭統治末期及後來的變局,用以對比甘為霖自身所處時代。

第一個可能性,我們必須理解甘為霖如何建構對17世紀台灣的知識,這可從他出版書籍的順序推斷。根據目前的文獻,他1886到1903年間先後翻譯數本17世紀荷蘭在台宣教相關史集。筆者認為他的了解是隨著翻譯資料增加而加深,嘗試以南台灣的《台南教士會議事錄》為架構勾勒出版順序。

根據《台南教士會議事錄》,甘為霖1886年6月首度休假,返回英國約三年時間,1889年11月9日歸台。那次返英述職期間,他至荷蘭萊登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找到荷蘭文與西拉雅語(新港語)對照的馬太福音。甘為霖加上英文翻譯,出版三語對照版本的《馬太福音傳全書台灣番話新港腔》[The Gospel of St. Matthew in Formosan (Sinkang Dialect) with Corresponding Versions in Dutch and English]。

當時荷魯特(Jacobus Anne Grothe)剛出版《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集》(Archief voor Geschie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共有六卷,第一、二卷是北荷蘭大會海外宣教的檔案,第三、四卷是台灣教會的檔案,第五、六卷是荷蘭教會在摩鹿加群島的班達(Banda)等地宣教的史料。甘為霖翻譯其中部分史料,同時翻譯1650年流傳在英國的拉丁文小冊,書中介紹牧師尤羅伯(Robertus Junius)為5900名原住民施洗的事蹟,整合後寫成兩卷《福爾摩沙佈教之成功》(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

根據《台南教士會議事錄》,1895年2月6日,由於甘為霖身體不適,台南教士會決議讓他返回英國休假。這次休假他見到17世紀在華武壟語區服事的牧師花德烈(Jacobus Vertrecht)編撰的《華武壟地區學校使用的教理問答》(Leerstukken ten Gebruikke der Schoolen van’t Vavorlangs’District),數年前在巴達維亞出版,於是翻譯成英文。而後加上薩瑪蘭札(George Psalmanazar,註2)偽書《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an Island subject to the Emperor of Japan)中日本人與荷蘭人的對話,以及哈伯宜(Gilbert Happart)的《華武壟語辭典》,彙集成《福爾摩沙華武壟語基督徒指導要項》(The Article of Christian Instruction in Favorlang-Formosan)。也就是說他將當時能見到的所有華武壟語史料翻譯成英文。17世紀華武壟約在今天的雲林、彰化及台中市南區,是19世紀英國長老教會南部教區以外另一個重要宣教區域。

筆者認為,甘為霖翻譯這些資料是想進一步了解這個區域,思考如何擴張教會版圖。他將一切事務安排妥當,1897年3月3日返回台南。

甘為霖有關17世紀台灣荷治時期歷史的最後一本書1903年在英國出版,即他最重要的著作《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主要內容是荷魯特《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集》,加上《新舊東印度誌》(Oud en nieuw Oost-Indiën)的台灣部分、《被遺誤的台灣》第三卷,並附上資料豐富的〈附錄〉,成為大部頭的史料集。甘為霖利用1901年11月27日到1903年12月4日那次休假出版。

█台灣研究先驅

從上述時間架構來看,1895年以前,甘為霖能掌握的大概只有《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集》中有限的史料,最多加上西拉雅語的馬太福音,這些資料尚不足以呈現17世紀台灣教會歷史的面貌,更不用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歷史。於是他選擇揆一《被遺誤的台灣》作《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的主要敘事,一是揆一不斷寫信向東印度公司總督和評議會報告台灣危急的情況,卻被刻意忽視,二是牧師韓布魯克(Antonius Hambroek)的殉道故事。

筆者認為,甘為霖掌握17世紀台灣教會歷史較完整的面貌,大概是1903年出版《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之後的事。這本書除上述幾個主要史料,〈附錄〉蒐羅資料之廣和精令人嘆為觀止。
甘為霖怎麼知道那麼多台灣史料?《素描福爾摩沙》透露一些線索。他在台灣各地旅行時,除拜訪教會或村落,也蒐集植物標本,並寄到歐洲的博物館,目的不是為了賺取金錢,而是用這些標本交換博物館有關台灣的報告或文獻。我想,這是他作為宣教師、史學家和探險家皆當之無愧的原因。這樣的氣度與能力,大概只有北部教會的馬偕牧師可比擬。他們兩人,也確實撐起了19世紀、甚至17世紀台灣研究的一片天。 (待續)

1.甘為霖《福爾摩沙島:它的過去與未來》請參閱《台灣教會公報》3607至3610期18、19版。
2.薩瑪蘭札自稱是遭天主教神父綁架到歐洲的台灣人,但他後來坦承自己是英國人。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97144,2022.03.20摘錄。

相片提供:林昌華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