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46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用心去旅行:拜訪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下)
作者 / 天空
小馬天主堂後方的宣教師之墓。

三、阿美文化

因腳底按摩而聞名世界的吳若石神父,隱身於長濱鄉。早年因為苦於自己體虛而學習腳底按摩,沒想到竟因此發覺腳底按摩對健康的奇妙療效。由於吳神父名聲遠播而引起同僚的非議,也因此遭「發配邊疆」的處分。五十歲的時候,他被長上要求到長濱服事。長濱是阿美族的所在地。起初他是排斥而想拒絕這個命令的,但因著發願時的誓約,最後他還是選擇順服長上的安排,去到長濱鄉,從頭學起阿美族語。上主的美意又豈是人所能測度。去到長濱鄉的吳神父,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可以推廣腳底按摩,並且透過腳底按摩宣教,同時藉由訓練專業的腳底按摩師,提供當地原住民、外配等弱勢家庭工作機會,不但改善這些家庭的經濟,也讓他(她)們因有一技之長,得以留在家鄉照顧家中老小,不必去到都市謀生,間接的使許許多多家庭保持完整。因著順服上主的旨意,吳神父在阿美族的領域中,做出了美好的事工,帶給許多人身體的幸福,以及家庭的幸福。

在小馬部落中的小馬天主堂,由一絲不茍的傅義修士所設計。禮拜堂的祭台採光手法類似公東教堂,利用玻璃窗的透光讓光線自然匯聚在祭台上,這和用燈光投射相較之下,更能讓人感受獻祭儀式的神聖性,氛圍卻又柔和了許多。天主堂的後方埋葬了幾位白冷會士,其中包括被稱為「布農族守護者」的賈斯德神父、藝術才子蘇德豐神父、無論如何死都要與教友在一起的池作基神父,以及最為人所知的達悟之父紀守常神父。 杵在這些宣教士的墳前,頓時覺得自己好渺小,我算什麼?面對他們的墳竟然還厚顏的高高站立著。不由自主地蹲了下來,但這樣做也僅能表達一點點對他們的敬意。看著他們的墳,聆聽老師說他們的故事,感受著他們用生命守護這片土地、用生命關愛這裡的子民。這種源源不絕的愛的付出,需要多大的力量來支撐?又需要多大的信心才能堅持下去?小信者如我,實在無法想像。

目前在台灣僅存四位白冷會會士,除了魏主安神父、歐思定修士、吳若石神父以外,還有葛德神父。東河和蘭嶼都是他的「管區」。這次去東河天主堂沒能見到葛德神父,大概算是此趟行程中最遺憾的事。老師說,葛德神父應該是已經回去會院享受會士們每週一的「Happy Hour」,若是這樣,我也是打從心裡為他們有這樣的時光而開心。葛德神父年逾八旬,仍舊每個月坐船去蘭嶼,仍舊騎著老摩托車服事教友,我想他才真正符合「不老騎士」的封號。

旅途的終點,都蘭天主堂,是傅義修士晚期的作品,也是這些天參訪各個教堂中,我認為的最經典。下了遊覽車,一步一步走近都蘭天主堂,眼前看到的是一座方舟外型的教堂,但令人驚歎的不是方舟的造型,而是前後對稱的弧型曲面屋頂。再沿著天主堂旁的廣場往前走,旅人最常造訪的洗手間,位居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竟然也是曲面屋頂!從我所處的位置看廁所的屋頂,就像是海水的波浪正往前朝下,向著我而來。 「天哪!」我忍不住在心裡吶喊,「有沒有這麼誇張的!廁所耶!連廁所都蓋得這麼講究?」無數個驚歎號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很難想像,當時為了能精準地拉出這樣的曲面,要費多少心力?蓋都蘭天主堂和廁所的建築工,我猜想,應該對傅義修士都恨得牙癢癢的吧?

■結語

在台灣常聽得到這句話:「國外很近,花東很遠。」諷刺生長在台灣的人老是想往國外跑,尤其是擁有專業證照的,像是醫師,更是積極地把老婆小家送到國外去,因而台灣也流行另一句話:「內在美」。然而,白冷外方傳教會的會士們卻和台灣人滿腦子想移民的現象恰恰相反。他們個個飽讀經書、身懷絕技,若是留在故鄉瑞士,想必有大好的前程。然而,他們卻在捨棄了優渥的生活,選擇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和才能,奉獻在台灣這個小島上的窮鄉僻壤。不僅止於此,為著福音的緣故,他們捐棄自己的喜好、習慣,甚至是切斷了與原生家庭的臍帶。他們「在甚麼樣的人當中,就作甚麼樣的人」,他們原是「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奴役;但是卻甘心作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 他們的「無我」,更突顯了他們知道自己是誰、為著什麼而做。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遷,他們愛這塊土地、愛這裡人民的心,卻始終如一。在如今這個瞬息萬變、凡事都不確定的年代,他們卻像恆星,以恆常的光芒持續照耀、默默地發光發熱。唯有病痛乃至死亡,否則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繼續在這裡往下紮根。「沒有根」這對我們華人來說,尤其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在華人的觀念裡,「根源」就是我們生命的根基,除非是在自己的家鄉,否則我們會感覺像沒有落地的浮萍。他們卻和我們恰恰相反。

雖非生在此地,他們倒願死在此地、葬在此地。就像本報告封面上的照片,他們效法基督的樣式,將自己獻做活祭。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很難理解的,他們看待自己的生命是如此平淡,輕如鴻毛;卻把社會資源最後才到達的窮鄉僻壤的居民,視為珍珠、比親人更親。他們的生命故事,是如此值得一代又一代講述;他們的精神,是如此應當一代又一代傳誦。雖然,半世紀前來到台灣後花園的瑞士人,從數十位逐漸凋零到現在僅存四人,然而他們死去的肉體,就如范毅舜在其著作《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中所說,卻「終將化成海岸山脈的一部分,像一粒種籽般,他們在西方出生、成長,最後卻扎根於遙遠的東方大地,開花,結果。在一個無法久長的人間裡,他們為有緣與他們交會的人,開啟了一份天國的嚮往。」

【參考書目】
范毅舜,《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臺北市:積木文化,2008。
范毅舜,《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臺北市:本事文化,2013。
盧俊義,《牧會後記》,臺北市:信福出版社,2016。
「用心去旅行──尋訪海岸山脈瑞士人足跡」臉書社團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0976119462383/。

(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天空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