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1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草碧似油留雨痕
台南吳園
作者 / 李糠

初抵府城,下了車,迎接我的是台南難得的滂沱大雨。雨勢之強,即使撐了傘,仍難免濺起水花,弄得我半身濕漉漉,狼狽不已。不過,倒也不全然是壞事。當漫步到距離車站約一公里遠的吳園時,這座據說假日時人聲鼎沸的古蹟中,除了正在公會堂內錄製節目的電視台工作人員之外,沒有一個遊客。我這個遠道而來的旅人,得以獨享了片刻的雨中吳園。

■公會堂

首先進入視線的是挑高的西式建築,也就是日本人於1911年興建、供群眾聚會的公會堂。當時,舉凡台南州、高雄州等南部地區,政策制定、演講、集會常假公會堂舉辦,足見此處對公共事務推動的重要性。另一個歷史意義,即此間也是政治理念闡揚之地,日據時期對發展台灣民族自決影響甚鉅,非武力反日的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後,其成員蔡培火、連橫等人亦曾在此處演講。

坐北朝南的公會堂,建築風格優美而典雅,輕易攫取人們的目光。由於我到訪時公會堂內正錄製節目,不便入內參觀,因此無緣親睹昔時台南市民聚集的會堂內中乾坤,不過這無礙於我從外觀上欣賞這座建築。公會堂分為前後棟,主要設計細節集中於靠近馬路的前棟,入口位於建築正中間,正上方有陽台的設計,陽台上方的山牆,有著精緻複雜的雕飾,頂端則有西式建築常見、用以通風及調節溫濕度的牛眼窗(Oeil-deboeuf),搭配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更帶有濃厚的法式風情。不過,屋頂矮牆上貼有台灣建築常見的綠釉花磚,讓這棟西式建築,細節上融合了東方特色。

■柳下食堂

公會堂西側,是一幢興建於1918年的日式傳統建築,曾是日本人柳下甚藏經營的料理食堂「柳下食堂」,因門口曾種植柳樹而稱「柳屋」。2012年底,台南知名的茶商「奉茶」在此經營茶屋,將「柳」字拆開,取名為「十八卯」,仍帶有濃厚和風。雖古意盎然,卻已是現存吳園藝文中心最為年輕的建築。

當時日本人興建的食堂,存留至今的不多,柳下食堂是其一,另一間高級日式料理亭鶯料理,則位於左近不遠處的巷弄,經過修繕後也重新加入台南人的生活。近百年前,這兩處皆距離台南州廳(今台灣文學館)不超出一公里,想來是市中心,自然活動熱絡。

■吳園

穿過公會堂和柳下食堂中間的階梯,迎來一幅豁然開朗的畫面。先是大片綠地,而後一個水池,水池畔則有古色古香的排屋、水榭等中國式園林建築,西側是仿造漳州飛來峰的假山「仿飛來」,是昔時吳園風貌保留最完整之處。此居興建之時,原名紫春園,為清朝道光年間地方士紳吳尚新所建,故以吳園聞名,曾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比肩,並稱台灣四大園。幾經時局更迭,昔日規模已不復見,還看得出吳園原貌的是位在北邊的排屋與名喚作「礪軒」的水榭。

今南側公會堂、北側大遠百威秀影城,都曾是吳園涵蓋的範圍,百年前是一家之邸,如今已成了人人皆可親近的綠地水畔,功能、歸屬已然不同,令人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感。

拜造訪時間及大雨所賜,我得以一個人漫步園區。走過排屋前典雅的迴廊,聽著雨聲輕重不一敲打屋瓦,在廊邊懸掛一幕水簾,為晨間灑下一片清涼,帶來令人低迴不已的詩意與寧靜。

■王育德紀念館

排屋一側有一尊半胸銅像,是國際台灣語研究權威、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王育德(1924~1985年)胸像,也是排屋現今主要用途──王育德紀念館。

我到得早,成為當日第一位訪客,可以細細瀏覽紀念館展出的王育德生平紀錄,王育德在日本教授台語的課程錄音、流亡日本時創辦的台灣青年社及其機關刊物《台灣青年》、為台籍日本兵爭取撫恤的始末等,以及遺族捐贈的文物,追想故人在異鄉的生活與付出。

整體而言,這一隅發展史可追溯至17世紀的空間,已不復見荷蘭人在台的痕跡,但清朝道光年間興建的中國式園林、日治時期的西式、日式建築,加上一旁的現代化大樓,數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交錯融會,讓人聯想前人的生活,以及百餘年來局勢的變遷。古屋遺跡的存在,讓我們更加體會歷史長河中台灣這個蕞爾小島的豐富多元,彌足珍貴。

參訪中,館方人員對我這個訪客感到好奇,也有點感嘆因為下雨,紀念館門可羅雀。雖然我也受大雨困擾,但雨也讓柳下食屋、吳園水榭更添詩情畫意,在少雨、日照充足的府城,不是常見的風情。況且,無論日出雨落、境遇好壞,都是出於那有權柄、有能力賜福降災的上帝,我們或許感到不適,甚至受苦,但本著聖經的啟示、主在歷史中行的奇事、聖徒蒙的救恩,這些難處不過至暫至輕,所以仍要與詩人同聲稱讚:「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詩篇107篇1節)

參考資料:

http://w2-culture.tainan.gov.tw/extra/wuculture.ht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吳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原臺南公會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文化協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王育德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eil-de-boeu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sard_roof

https://tcnn.org.tw/archives/45952

https://tcnn.org.tw/archives/42008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3358578

https://tainan.biji.co/news/detail/3032/吳園更迭史/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1364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26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