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31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道在人間的深情摯愛
作者 / 李阿生

在辦公室中,最常聽到的話題,莫過於:「今天午餐吃什麼?」再其次呢,能引起共鳴、熱烈討論的,莫過於最近在追什麼連續劇。而如同每個人有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彼此對連續劇的喜好也有不同,有的偏重日劇,有的熱愛韓劇,有的則是非美劇不可;有的鍾情都會情節,有的難以抵抗古裝劇的氛圍,有的則死守鄉土劇。當然同事間也有一種人,號稱中立客觀,沒有那麼明顯的國族情結,只要好看的都看。還有我這種不太看連續劇的邊緣人,只能旁聽大家暢談劇情中的高潮迭起,感受著劇中人物的愛恨情仇。

■人設崩了

聽多了,多少知道一些名詞代表的意義,譬如說「人設崩了」。這句話是「人物設定崩壞」的簡稱,意指人物的前後設定不一,絲毫沒有轉折,卻判若兩人。此時觀眾多少會感到疑惑,咦?這個角色之前不是怎樣,怎麼現在這樣?也太不合理了吧?這種現象其實不難理解,有時來自於劇集跨度的時間太長,譬如說台灣的鄉土劇,動輒上百集,誇張的更有上千集的規模,不是編劇疏漏了一些人物設定,就是根本換了編劇主筆,人物設定出入、前後不一致也就在所難免。再者,戲劇畢竟不是現實,箇中情節、人物都需要編劇建構、需要導演主導、需要演員演出,更難避免「人設崩了」的狀況。而有些細心、用心的觀眾,秉持著求好心切的精神,將這些問題放大檢視,於是成為大家褒貶的話題。

■耶穌哭了

事實上,也有人用類似的角度讀聖經,他們會疑惑,為何聖經有些地方,似乎有著前後不一致的記載?比方說約翰福音11章1~46節這段經常在復活節引用的聖經,約翰見證耶穌使拉撒路死裡復活,以及與馬大、馬利亞的互動。這段聖經除了令人驚奇耶穌使人死裡復活的權能,也有一段類似「人設崩了」的記述叫人費解。就是當馬大、馬利亞這對姊妹一前一後異口同聲說:「主啊,祢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21、32節)耶穌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對馬大,耶穌昂然表明:「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妳信這話嗎?」(25~26節)之後死人步出墳塋,顯示人子並非空口說白話,的確擁有掌握生死的大能。然而,在拉撒路復活之前,當馬利亞以同樣的話向耶穌伏地泣訴時,耶穌的反應卻是哭了(32節)。對比幾分鐘前的宣言、鏈結之後將要發生的驚人奇蹟,此時此刻耶穌的淚水、悲嘆及憂愁,顯得無比突兀,其戲劇化的程度,怕是要讓許多人感到納悶,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現在演的是哪齣?

■祂是完全的神

美國牧師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論及這段看似前後不一的聖經,指出這個突兀的情節,剛好證明約翰是忠實記載,絕非虛構。道理很簡單,如果是虛構的戲劇,那麼這個破綻實在太過明顯。然而這種違和又該如何理解呢?凱勒從一個古老的教義切入探討,那是自教父時期就在深究的「神人二性」:基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回答馬大的問題時,耶穌的姿態是賜生命的主,表明自己有權賜生命,甚至,祂就是生命,就是復活(希臘原文)。這是一個大膽而不尋常的自白,沒有一個人可以這樣自稱,無視死亡已然籠罩這個哀慟的家庭,無視那個已經開始朽壞的殘軀(由14~15節可知,耶穌早已知道拉撒路死亡)。那不是一個安慰,而是一個堅固馬大信心的宣告:人子不是只能醫治,因此必須在拉撒路斷氣前抵達;而復活不是只在末日,乃是在信靠生命的主。馬大的回應揭示了耶穌的身分,如同彼得在山上所得的啟示:「主啊,是的,我信祢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27節)

耶穌對馬大的宣告,讓我們無法忽視受膏者的神性。古今中外無一人像祂,不僅不受死亡權勢的箝制,並且能賜生命,因為祂就是生命。這個生命的意涵,不只是今生,更包含來世的永生,遠比我們以生物學定義的還要來得深邃與豐富。

■祂是完全的人

對於馬利亞的提問,耶穌以淚水表明了自己與哀傷的人同哀哭(羅馬書12章15節),祂的淚水,讓人感到這位拉比的愛是如此深刻,「猶太人就說:『你看祂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約翰福音11章36節)這種哀傷,顯示祂不只是一個來弔唁的友人,而是更為深刻。凱勒牧師指出,耶穌流淚,不只是體會到馬大、馬利亞的哀痛,也是為著這世界的處境。自亞當以降,無人可以脫離死亡,人心雖然烙印著對永生的認知,卻非我們憑己力可追求,徒留深深嘆息,「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章11節)

耶穌對馬利亞的回應,讓我們無法忽視這位拿撒勒人的人性。祂對喪家的同情、同理,流露出豐富的情感,顯示祂深知人類無力面對死亡的困境,並且與我們同悲。「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章15節)

可能有人會質疑,聖經並未出現「神人二性」這樣的詞彙。誠然如此,如同「三位一體」也並未出現在聖經中,但我們可見諸〈亞他尼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與〈迦克敦信經〉(Chalcedonian Definition)等重要的信仰論述。

我們當以聖經檢視這個詞彙是否符合聖經,因為唯獨聖經是終極的權威。聖經雖未出現「神人二性」,卻也不是緘默,使徒論及福音時便曾開宗明義說:「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馬書1章3~4節)透過這段話,我們已然知道耶穌既是大衛的後裔,也是神的兒子。耶穌也有同樣的自覺,於是詰問法利賽人:「大衛既稱祂為主,祂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馬太福音22章42~45節)

■住在我們當中

約翰福音的起首:「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翰福音1章1節)道無始無終,早在創世之前,就已經與神同在。然而,出乎人想像的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翰福音1章14節)

凱勒牧師的話發人深省:「耶穌兼具了真理與淚。」在馬大、馬利亞面前,耶穌啟明自己是生命,是完全的神,祂也流了淚水,是完全的人。我們在祂身上看到神的榮光,看到神體恤我們的軟弱,也看到神成為人,與我們同在。

於是我們確信,創世記3章始祖因犯罪而神人隔絕的咒詛已然斷開。永生神按著祂的定旨,出於祂的主權向人施恩,主動踏出了和好的一步──至高神取了至卑微的形像,住到人間,為要與我們相同,可以代替我們,可以保守我們,一如祂另外一個名字──「以馬內利」。這個降世為人的嬰孩名符其實,是道成了肉身,是神與我們同在。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86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45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