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55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二二八,搖籃的頌歌(下)
在搖籃中輕撫蓓蕾
作者 / 葉育任

舊約聖經中,摩西的母親約基別,在經歷埃及法老王下令對以色列男嬰的大屠殺中,匆忙地將摩西放置在蒲草籃子,任其在尼羅河漂流,以期保住性命(出埃及記2章1~10節)。同樣,在耶穌誕生前,希律王下令屠殺男嬰來確保自己將來的王位,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連夜帶著嬰孩逃亡(馬太福音2章)。往後,我們卻看見這個在尼羅河上漂流的籃子裡的嬰孩摩西,如何帶領以色列出埃及,成為被壓迫人民的解放;並看見馬槽裡的嬰孩,如何活出真理的生命,用死亡與復活成為普世的希望與救贖。

如果,上主為驚恐的約基別帶來的,是籃子裡的嬰孩成就了以色列民族的受釋放;如果,上主為驚恐的馬利亞帶來的,是馬槽內的嬰孩成就了普世的救贖,釋放被擄的得自由;那麼,上主為台灣驚恐的母親帶來的,會是使搖籃中的孩子成就什麼?

■一個政治的行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最後一段:「我們信,上帝賜給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使人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與祂一起管理世界。……所以,人當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祂要使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受壓制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裡成為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為祂的國度,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

這段告白中,我們看見在台灣的住民,首先肯認並感謝上主的惠予,使台灣這塊土地充滿各樣的豐美、才情。然而,在受壓迫的歷史中,我們也看見一種被破壞的關係,這關係包含著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地萬物的關係,甚至是人與上主的關係。信仰告白至此,讓人將目光拉回耶穌基督的身上,而告白中所展現的耶穌形像,充分顯明為「使人從罪惡中得釋放,使受壓制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裡成為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為祂的國度,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這樣的形像,是「哀哭的群像」最嚮往與尋求的渴望。

這份信仰告白發表於1985年,一方面成為台灣本地長老教會基督徒本於信仰的聲明;一方面也回應著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的台灣,幾年來所面臨更深的孤絕處境。當時在這樣的處境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分別發表1971年的〈國是聲明〉、1975的〈我們的呼籲〉及1977的〈人權宣言〉,向普世宣告台灣本島居民有民主自決的權利。宋泉盛牧師曾提到:任何人視台灣為他的鄉土,認同這島嶼的命運,且希望為島上的住民的幸福奮鬥。不論何種歷史環境導致他們居住在台灣,這些人組成了台灣人民。另外,宋牧師也提到:「台灣人民」是由任何以上成分的人,願意支持自覺的權利,不願外來力量來決定關係前途的人所組成。因此「台灣人民」構成未來政治構造和社會身分的基礎。儘管人們的歷史淵源和語言不同,將他們聯合在一起的就是這個政治意識。

在這裡,所有的台灣族群皆納入一個政治意識下,稱為「台灣人民」,這「台灣人民」是指向居住在台灣這個搖籃中的每一個居民,是認同台灣這個搖籃的每一個住民。因而,上主的信仰成為一種政治的行動,開展在台灣的搖籃之中,也因為如此,這個搖籃內的居民,在多年的驚恐與噤聲後,硬頸的精神慢慢復甦,對於公平正義與自由,再次承接著祖先的腳步,一步步的接續而來。

在這些民主推動的運動中,「美麗島」再次成為一個重要的圖像被推上了舞台。1970年代,台灣經歷了一連串國際地位不明與社會浮躁的動盪不安,有著追求自由精神的硬頸人民,漸漸形成了「黨外人士」。一群人透過一本名為《美麗島》的雜誌,互相傳揚著自由民主的公義精神。最後,因著與國民黨政府的衝突,於1979年12月10日,在高雄引爆了「美麗島事件」,這也恰好是〈美麗島〉這首歌謠被禁的原因,「美麗島」成為一個敏感的語詞,企圖再次將人消落於噤聲之中。

當年,時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的高俊明牧師,因事件而遭受牽連被捕,於1980~1984年遭受冤獄(此事當時還受到梵蒂岡教廷的關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派駐台特使探監)。高牧師在獄中寫下了許多詩詞,其中一首叫做〈莿帕互火燒〉,詩詞如下:

莿帕互火燒,燒到真厲害,

總是無燒去,猶原teh徛在。

炎火一下過,in就閣發芽,

春天一下到,in就閣開花。

這段詩詞的字面,表達著被火燒的荊棘,儘管燒得非常厲害,然而焚燒並沒有讓荊棘燒毀,當火燒盡就再次萌芽,到了春天,花朵綻放。這是一首充滿著希望的詩詞,冤獄中的高俊明牧師,在絕境中看見的是盼望的種子。荊棘被火燒,讓我們聯想起的不是別人,恰恰正是尼羅河上籃子裡的嬰孩──摩西與上主的第一次相遇,正是在一個荊棘被火燒的場景中。高俊明牧師的詩詞,表達出絕境正是遇見上主的時刻。1985年,駱維道牧師將此詩詞譜成曲,並採用「哭調仔」。在台灣,「哭調仔」為人所熟悉,一般被用在傳統民間喪禮當中,透過親人所唱出的哭調,一方面哀悼逝去所愛之人的心情;一方面追念已逝之人的生活。因而,當哭調詮釋著莿帕互火燒,這個在哀哭死亡的情境中所唱誦的詩詞,卻竟是帶來一線生機的強韌硬頸精神。

1989年4月7日,發生在台北一處民宅的火警,造成了社會的劇烈震動,火警的事端,起因於一個人的自焚,這個人的名字,成了台灣言論自由精神的最強烈象徵。鄭南榕先生,這一個所謂「外省第二代」,致力於戒嚴體制之下的言論自由運動,他主張台灣應該要有「100%言論自由」,對於政府在言論上的箝制與壓迫,他身體力行的創辦雜誌、四處演講,主張「台灣獨立」。他留下「接下來就是你們的事」,以一把火燒盡了自己的身體,燒出了台灣住民對自由精神的覺醒。這樣的精神,正好也顯現於高俊明牧師的詩詞,鄭南榕的身體燒盡,但精神卻沒有毀壞。言論自由的精神後來承見於野百合學運,承接於接下來各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死亡所帶來的,竟是硬頸的自由精神復甦,這正是一種復活的體現,一種從死亡哀哭氣息中所復活出的新生之力。這也就讓人去思想,在十字架下恬靜留著失落與驚恐眼淚的馬利亞,過去一切「默存心中反覆思想」的事情,是否讓她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種蘊含的盼望。

■「在苺內」的盼望

駱維道牧師在1999年,引用美國作曲家Natalie Sleeth寫的一首詩詞,將它翻譯成台文,並譜成一曲〈佇苺內有一蕊媠花〉,詩詞如下:

佇苺內有一蕊súi花,一粒籽包蘋果樹,

佇繭內有隱藏應允,小蝴蝶欲得自由,

佇寒冷冬天雖落雪,teh期待欲來春天,

時若到就會顯露出,只有上帝看會見。

靜默中也隱藏音樂,teh追尋旋律詩歌,

黑暗中會顯出黎明,帶向望互你及我。

對過去欲導到將來,這一切攏是奧祕,

時若到就會顯露出,只有上帝看會見。

佇臨終是咱的開始,這時間是無窮盡,

僥疑中欲生出信仰,咱性命永遠無盡,

甚至死欲得到復活,到最後欲得勝利,

時若到就會顯露出,只有上帝看會見。

這首歌,刻畫出一種處於絕境中的盼望,若基督教信仰中的復活概念是抽象的,從絕境中隱約看見的一絲生機,應可更清晰地去解說復活的精神。這首詩,將此時此刻的情境放置在看不見的苺、種籽、繭、寒冬、靜默、黑暗、臨終、懷疑、死亡中,卻在這些處境中看見蘊含其中的媠花、蘋果樹、小蝴蝶、春天、旋律詩歌、黎明、開始、信仰、復活。這些盼望的時刻,細膩的纏繞在上主的手裡,當搖籃中的孩子被驅趕、被佔據、被侵犯、被壓迫、被殺,當台灣的母親噤聲流著失落、悲寂、無助、驚恐、絕望的眼淚。

回到陳秀喜這首〈台灣〉: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颱風旋來多強烈/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只要我們腳步整齊/搖籃是堅固的/搖籃是永恆的/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這讓我們驚覺,原來這位留給我們堅固、永恆搖籃的母親,不正是站在歷史洪流每一個此時此刻,與我們一同流著淚的上主嗎!原來,這漂流在大洋上的搖籃,這看似呼喊著「為何離棄我」的孩子──這島上的居民,我們的母親就是這位留下豐富物產,行走在公義慈愛內,也為我們流淚的上主啊!

因而,當我們用「搖籃」的圖像,去建構起台灣本地的神學,除了我們隨即能夠聯想到尼羅河上的籃子、馬房內的馬槽之外,我們也看見一種共同的受壓迫景象,以及母親哀哭的群像。在這些群像當中,上主為以色列人心疼、上主為受欺壓、受擄被迫害的世界心疼,同樣的上主也必然為著台灣人的眼淚心疼。上主在以色列透過籃子中的孩子摩西,成就一場解放的政治行動;上主在十字架上透過馬槽中的孩子耶穌,成就一場世界徹底的心靈解放行動;同樣的,上主不正是透過台灣這個搖籃中的孩子,一代一代的硬頸精神,成就一場場為著公平正義與自由起而反抗的政治行動。

這是復活的氣息,是盼望的新芽不斷的在各樣處境中復甦的生機,儘管在台灣,走向真正新生的那天仍然在艱困的過程當中,然而我們能夠看見,在台灣這個珍貴的搖籃中,推動搖籃的手,正是帶來救贖因子的上主本身。而這顆已然復甦的種籽,正緩緩地、輕輕地冒出新芽。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392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