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7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阿美族的活字典──黃貴潮
作者 / 鄭宇捷

到台東拜訪Lifok‘Oteng(黃貴潮)老師,全在偶然的因緣之下,那是一個針對資深作家的影音錄製計畫。出發前,我們拜讀了這位前輩作家最著名的一部作品《遲我十年》。「黃貴潮,西元1932年生,台東縣成功鎮宜灣部落阿美族人」,在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遲我十年》中,封面的內摺頁寫著這樣短短一句自我介紹,而封面上那位輪廓深邃、身著日式浴衣的清秀少年,就是黃貴潮在作品中提到──他那久病重生後的模樣。

■天才型素人作家

1896年,日本在治理台灣一年後,開始在全台設立國語傳習所(指日語);1898年,陸續廣設日人念的小學校、台籍兒童念的公學校,並在尚未歸化的原住民部落區開設「蕃童教育所」。如黃貴潮在《Ina,我的太陽》一書中提及,當時已皇民化的阿美族宜灣部落鄰近就有一所「小湊國民學校」,並非由派出所警察兼任充當教師的「蕃童教育所」。

當時國民學校學習的科目有:修身、國語、國史、地理、算術、理科、武道、體操、音樂等多元課程。黃貴潮國校六年級的音樂老師是台東南王部落卑南族的音樂家陸森寶(日名:森寶一郎),顯見當時在台灣東海岸地區有完整的教育體制,原住民當中優秀知識分子已開始任教。黃貴潮小學畢業之後,被發派到日人家庭當跑腿小弟,幫忙家務、賺取薄薪。畢業3個月後,他卻突染怪疾,右大腿及身體多處反覆發炎潰爛,很多年之後才確診為「化膿性骨結核症」,從此開始了將近10年的臥床生活。

《遲我十年》這本書便是黃貴潮臥病第7年開始寫的生活日記,當時只是因為閱讀了許多文學書籍而想自己動筆,小小Lifok拿著學校的作業簿就嘗試寫了一篇自己的生活紀錄。據他自述,首篇日記寫成之後欣喜若狂,「哇!成功啦,太好啦!」不敢相信自己有駕馭文字的能力,「每天一篇」的文字練習,加上求知若渴、愛字如癡,「只要有字的東西我都愛看!」是一個全然靠自己養成的天才型素人作家。

■病榻上構築的智識世界

1951年3月5日是歷史性的一刻,這是黃貴潮癱瘓臥床第7年,讀過6年國民學校的他半癱斜倚床邊,腿上墊著一塊木板當書桌,在日記首句以中文寫下「早飯的時候」5個字,其後旋以日文更替接續。他在書中自述,「當時認為日文有學校正規修習,所以較能掌握,而以自主學習的中文寫日記,仍力有未逮。」就這樣孜孜不倦地記錄著生活,一寫至今已70多年。

雖然黃貴潮身染疾患,因病囚困床榻,但母親Dongi(漢名黃玉花)仍然悉心照料他,在病情起起伏伏的10年之間絲毫沒有放棄。同時,黃貴潮的友朋長輩也不斷供應心靈的糧食,就這樣把他栽培成一個全方位的知識分子,開展了以族語、日語、華語三種語境構築而成的智識世界。

黃貴潮這些日記,1995年時由日本人類學家馬淵悟編輯,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發行出版,全書以原文日文呈現。接著是2000年,黃貴潮親自翻譯成華語,由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國人才有機會認識這方質樸的人類瑰寶。

黃貴潮戲稱在床鋪上養病那段時間,是就讀「床鋪大學」的日子。身為頭目家族後代的他自述:「部落族舅們以傳統竹占、夢占等占卜我的病因,最後老人家一致認為是『Lafo no Loma’』(世家之孽),也就是『O mirocokan a Adadda no Loma’』(本家遺傳病),這在宜灣部落中是皇室家族特有的遺傳疾病。」「這個是很難說肯定。不過簡單來說:昔日我們老祖先是屬於現在說的『貴族Kakitaan』,在獵首社會時期,擔任主持部落的獵首祭禮儀式兼任首領的權威世家。由於日治國家化之後,那些部落的獵首祭典被強迫廢除,不再舉辦,當然等於廢除供祀祖靈一樣,結果受到祖靈的懲罰就是這個患著右大腿的疾病。」黃貴潮曾說,他是家族中第三代身患此疾的男子,後來也出現了第四代的患者。

■通往阿美族人的心靈之路

黃貴潮第三本書是《Ina,我的太陽》。他從小天資聰穎,小小腦袋記下了很多關於宜灣部落的點點滴滴,包括阿美族人的生活語言(以華文書寫,輔以羅馬字阿美語翻譯)、祭祀儀式、特殊的母系社會制度。在母親百年冥誕那年,黃貴潮出版了這本屬於母親Dongi的傳記,雖然寫作的初心單純是「懷念、感恩、讚嘆」母親,但全書母子親切的往來與對話,情感真摯,且紀錄詳實,不僅相當有知識性,讀起來也有血有肉、生動易懂,相當有趣。

以上三本是黃貴潮創作的文學,除此之外,他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和觀光局東海岸風景管理處任職期間,也陸續在許多學術出版品中發表了阿美族喪禮、口簧琴、歌謠、祭典、占卜等相關文章。

原住民族原本沒文字,他們寶貴的文學和生命哲學保留在生動的口傳歌謠、故事中,何其幸運的是,有當年小小Lifok這盞亮光,為使用日語、華語的異族人引領一條通往阿美族人的心靈之路,讓我們有機會互相了解、欣賞也彼此珍惜、尊重。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85期

照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