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72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以基督教信仰引導人工智慧的發展
作者 / 蘇育任

■基督教界對AI發展問題的探討

最近十年來,世界各國基督教的教會與神學界,對於人工智慧(AI)機器人科技的快速進展與突破,一直憂心忡忡,認為可能會侵蝕基督教信仰賦予人類的一些重要價值。AI的自主性(self-aware)能力有多大成就,目前儘管言人人殊,但其發展軌跡對於基督教已經引發了一些根本的問題:具有類似人一般功能的機器人,會不會破壞萬物的自然秩序?這些人型智慧機器人是否尊重人類的生命?在在都是值得深思與探究的課題。

美國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邁克.麥哈格(Mike McHargue)指出,他的觀眾最常提到的問題都和AI與神學方面有密切關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第一長老教會助理牧師克里斯托弗.貝內克(Christopher Benek)時常發表文章關切AI與信仰的關係。《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專欄作家喬納森.馬里特(Jonathan Merritt)更認為AI是自達爾文發表《物種原始論》以來,對基督教神學思潮最大的威脅。2014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舉辦的「創造論人士大會」中,聖安塞姆學院(Saint Anselm College)哲學教授凱文.史達利(Kevin Staley)特別運用NAO仿人型機器人,以探討科技所引發的基督教倫理困境。

在教會學術界,加拿大的溫哥華神學院特別召開「教會振興研習坊」,從知名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博士與AI的關聯,探討在這電腦科技急劇發展的時代,如何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英國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為了探討AI對基督教神學的可能意涵,以及對教會可能的影響,正式任命牛津(Oxford)主教史蒂文.克羅夫特(Steven Croft)與杜倫(Durham)主教保羅.巴特勒(Paul Butler)牧師,兩人共同領導英國聖公會探究相關的議題。

梵蒂岡宗座科學院(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沃納.亞伯(Werner Arber)2016年籌辦「AI的能力與限制」學術研討會,會中他特別強調天主教教廷對於AI的發展必須取得發言權,方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利引導AI的研發與使用的倫理,邁向造福人群的正確方向。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人工智慧與神學博士安妮.福里斯特(Anne Foerst)認為,AI讓我們更加理解人性與上帝。她領導「上帝與電腦」的對話專案研究,聯合哈佛神學院、波士頓神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等三所學校,並主辦多次學術會議,探討AI與人性尊嚴概念之間的關係。在德國威登堡(Witenburg)所舉行的宗教改革500週年慶祝大會上,公開引進「U-2賜福機器人」(The Bless U-2 robot),它是個人型機器人,能使用五種語言並可分別以男聲或女聲,引用聖經經節為需要的人祝福。黑斯與拿掃(Hesse and Nassau)地區的新教教會牧師史蒂芬.克萊比斯(Stephan Krebs)指出活動的目的在於:促進德國教會更深思考AI對信仰的挑戰,以及教會如何採取因應措施。

亞當.索克洛夫(Adam Soclof)在《以色列時報》引用拉比的話寫道:「如果猶太人製造出能夠自覺的AI機器人,它很可能會被接納為以色列支派的成員。」

日本也有學者依據信仰與科學對自然世界的觀點,探討「有靈性的機器人」(Spiritual robots)的議題。他們從基督教的宇宙目的論和救贖的盼望著手,探究人類製造虛擬而無生物性的機器人,究竟目的與願望何在?

韓國總神大學(Chongshin University)為慶祝宗教改革500週年,於2017年舉辦「Refo 500國際研討會──紀念與重表宗教改革500週年」(International Refo 500 Conference Remembering & Resignifying 500 years of Reformation),並探討AI的無止境發展對基督教信仰與人性的衝擊。

但在台灣國內,基督教各界除了少數幾篇相關文章之外,神學院的學者、教會傳道人及一般信徒,目前探討這個問題者極為少數,更缺乏較深入與系統性的研究,對這個關鍵議題的重視程度,似乎未能趕得上我國政府與民間企業在AI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腳步。

■國內外基督教界應積極回應AI的挑戰

國外已有不少神學院與基督教大學的學者、教會領導者以及信徒中的專家學者,正努力探究AI對基督教信仰的衝擊與挑戰,並對教會應有的回應提出建言。誠摯呼籲國內基督教各界能積極面對並回應這個重大的變革,以下擬提出個人的一些淺見,就教於關切此項議題的主內同道:

一、積極投入基督教信仰與AI關聯的神學研究

美國學者凱文.史達利(Kevin Staley)主張,基督徒對AI機器人影響人類未來生活模式方面,應積極扮演重要角色。他根據這目標在南方福音神學院(Southern Evangelical Seminary)舉辦機器人命名比賽。專家指出,該活動很明顯已將機器人擬人化了。2017年,宣稱能運用AI為人類創造更美好未來的人形機器人「Sophia」,獲得沙烏地阿拉伯正式的公民身分,成為全球第一個擁有公民權的機器人。克里斯托弗.貝內克即在科技網誌「Gizmodo」主張:「基督的救贖並非只限於人類,而是包括所有受造之物,甚至是AI製造體。倘若AI機器人有像人類的自主性,就該讓它積極參與耶穌基督的救贖事工。」

我建議國內基督教的神學家可從神學的角度,深入探討上述學者提出的嚴肅問題:1.人是什麼?靈魂又是什麼?2.若超高智慧的AI機器人有人的外型、理性思考以及情感覺知,具有人類充分的生命要素,那麼它可算是人嗎?3.AI機器人有靈魂嗎?如果它肯悔改信耶穌,教會將如何處理呢?

二、以基督教信仰引導AI機器人的研發倫理

新約學者道格拉斯.艾思帖(Douglas Estes)在《今日基督教》雜誌撰文探討機器人可否分享上帝的形像。他指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人按照自己的形貌製造機器人;但因人類已經墮落,故所造的機器人必定會有瑕疵。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科技與環境學系主任奈吉爾.克魯克(Nigel Crook)教授主張,AI機器人必須具有道德的性格。

建議基督徒積極參與訂定「AI機器人倫理規範」的行動,針對AI機器人的研究設計者和製造廠商,提出基督教信仰的倫理準則與道德規範,影響他們對AI機器人進行道德風險評估。最終目標在確保人類製造生產的AI機器人,能符合基督教信仰以及人類社會現有的道德規範。

三、推動制訂AI機器人倫理的法案

美國伊利諾州基督教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 (Illinois))學者寇蒂.沃克斯(Cody Volkers)在期刊《教會》(Ecclesiam)中,提倡根據聖經教導與基督教倫理,訂定使用AI機器人的正確方式。許多基督教會的神學家與學者更進一步主張制訂「AI機器人使用法案」,賦予AI機器人法律地位,使政府可對雇主徵收社會保險等相關費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設立教會與社會委員會,其宗旨在從事研究與發展工作,以因應當前在宣教、見證上所面臨的多元、複雜的挑戰。隨著AI科技的高速進展,大量出現機器人逐漸取代人工勞動力的情況,為避免台灣發生大規模失業風潮以及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筆者斗膽建議該委員會可仿效英國聖公會,設置特別行動小組,研究AI機器人倫理的議題,作為總會推動制訂AI機器人倫理法案的參考,從而遊說國會立法徵收AI機器人使用稅,以及勞工失業保險救濟金。

四、研發教材與資源讓信徒了解AI相關議題

網路雜誌「連線」(Wired)的創辦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2017年「回應上帝對社會文化的呼召」年會中,很嚴肅地對一千多位基督教領袖與學者提出呼籲,鼓吹編寫「AI機器人的教義問答」,以解答基督徒對AI機器人的各項疑難問題。建議各教會應教導信徒對AI機器人的本質有正確的認識,不可人云亦云,被媒體對AI機器人超高智慧的聳動新聞所誤導。雖然AI機器人的智慧高超,也具有許多優異的功能,但基本上AI機器人絕對不是「有靈的活人」。

德國福音教會(EKD)克美紐斯研究中心(Comenius-Institut, Evangelische Arbeitsstätte für Erziehungswissenschaft e.V. )聯合大專院校、神學院與中學,針對AI引發的信仰問題,根據基督教教義,設計合宜的輔助教材與教學資源,提供大學師資培訓之用,並上傳到網路,讓使用者可以開放思考這些重要的議題。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的台灣神學院和台南神學院一向以神學研究馳名,若能與長榮大學、真理大學合作,仿效德國基督教的策略,研發設計有關AI機器人與信仰要義的教材、資源,定能造福整個台灣的教會。

×   ×   ×

AI機器人正朝著不可避免的獨立自主之路邁進,但畢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物質「存有」(being),即使再聰明、再有能力,也無法取代人在上帝創造秩序中的地位。「我」的本質卻是上帝精心創造獨特的「人的存有」(human being),發覺自己的有限,正可確認我們所信的:生命的意義在信靠上帝,而非信賴自我的理性。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60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