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4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基督徒論禮物神學(下)
以文化角度作反思
作者 / 王文基

若以基督徒的禮物神學角度來反思政治文化,我嘗試從兩方面來表述:

第一,俗世政治是交換條件式的以禮回禮。以民主政治模式而言,人民以選票賦予政治人物公權力來管治國家,每張選票都帶著交換條件的前提和意義,統治者必須要在合宜的施政範圍內惠澤選民,這個模式就如同選民先送禮,但執政者必須回禮,兩者表面上是一場公平交易,然而實質上卻令人置疑。有時候政客們亂開空頭支票欺騙選民,以致「回禮」不成比例,還變相成了「吃禮」,選民只有無可奈何的怨嘆,這種「交換禮物」式的民主政治正走向扭曲變質的死胡同中!

第二,神國政治是無條件式的恩典禮物文化。反觀基督信仰中對「政治」的理解有另一個層次的面向,是指上主在創造萬有中的管治主權,以聖經的用語便是「神的國度」(Kingdom of God)。

「神國政治」全然否定了交換條件或交易法則,當耶穌傳道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4章17節)祂並非在做買賣或交換,乃是無條件的賜下神的國度權柄彰顯在人間,這國度政治是以恩典禮物來理解並運作的,我們的「悔改」是在接受禮物的情境下之生命回應行動,這個行動不是「回禮」,乃是「受禮」。神國政治的管治模式將「禮物」的本質性元素彰顯無遺,在這個角度下,「政治」便可說是名符其實的「禮物」了。

6.經濟 vs. 禮物

單驥博士的《天堂裡沒有經濟學》以「科普」角度介紹經濟學的相關基礎知識,並在自序中特別引用〈天堂裡是否有經濟學?〉一文,藉此反思東西方宗教理念中的「天堂觀」是否還有經濟學的存在,對應「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兩大經濟學前提。

作者的基本推論是「天堂沒有經濟學的存在」了。其實,我們能理解在社會科學中會作出如此推論也屬正常,但是要全面的理解宗教信仰中的「經濟」意涵,則是不容易之事。若以基督徒的禮物神學切入思考,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經濟」與「禮物」之間的關聯,帶來一點創意式的反思呢!

第一,在資源有限下的分配解構了禮物的意涵。以基督信仰為前提下,我們活在一個受造的世界,這世界的資源在本質上乃源自上主,但實際的生活中,我們必得面對在資源有限下需要重新分配的現實,分配資源在實況上是「人為操作」的,這種分配的考量正是經濟文化所帶出的行動。我們不得不承認,分配資源的考量皆是功利及條件交換式的,這就必然解構了以「禮物」為思考法則的意涵;饋贈禮物的思維跟經濟文化下的資源分配法則產生了張力,難怪在一個以經濟掛帥的社會中,功利思維遠勝於禮物思維。

第二,在欲望無窮中的需求重構了禮物的必須。有趣的事實是當經濟文化面對欲望無窮的需求時,即使在面對資源分配的張力,需求本身也同時重構了「禮物」的必須性,因為在資源分配的過程與結果產生不均衡的情況中,多得資源的群體就無形中成了可以「贈禮」的一方。

這個現象在當今走向極端資本主義經濟情境下的社會氛圍中亦可見,在貧富懸殊與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中,反而對社會福利及回饋社會的注重有增無減。我們一方面憂心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放縱了人的欲望,卻在同時更多的反思以「禮物」的思維行動回應的必須與迫切性。換言之,「禮物」似乎像一種制衡力,在經濟的層面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7.欲望 vs. 禮物

活在一個充斥消費主義的社會意識型態下,最容易落入的試探就是人性中的「欲望」受到不斷的挑釁,致使我們在「需要」與「想要」之間難以作出理性判斷。「欲望」的刺激以致失控,正是消費社會下的真實景象。我們看到以「商品」包裝而成的「禮物」被賦予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然而這現象背後的「欲望」卻很少被人質疑。因此在當今這個「欲望城市」中生活,實在有必要再三反思,「欲望」與「禮物」兩者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第一,禮物的行動批判了欲望的法則。「禮物」本身反映出「贈禮者」與「受禮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這種以「關係」為優先的思維牽動著彼此的連繫,便足以用來批判以「欲望」為前提的法則。換言之,禮物本質上是一份單純的人情味表達方式,但世人卻往往把「送禮」當作滿足「私欲」的功利手段,於是藉著「禮物」複雜化了人際關係。這種帶著「賄賂」心態的送禮並非「禮物」的本質意義,它頂多只能算是某種按照欲望法則行事的邏輯。因此,當我們透過觀察並反思而得以區分這兩種行為背後的理解是有所差異的,我們便能了解「禮物」對「欲望」具有一種實踐性的批判力。

第二,禮物的意涵轉變了欲望的方向。有人會質疑「禮物」的行動中無法避免具有「欲望」的元素,所以兩者並非「非此即彼」的排他關係。我想「禮物」的意涵正好轉變了「欲望」的方向,這是指「禮物」不是從「自我中心」為取向的,它是以「他者中心」為取向。

人們經常以自我中心而巧立名目來買禮物送給自己,這骨子裡仍是私欲主導的;但真正的餽贈禮物是優先想到對方的,以「他者」(受禮者)作為考量。如此「禮物」所呈現的意涵便轉變了我們欲望的方向,不再是用禮物來滿足自己,乃是在彰顯關愛他人了!

8.解構 vs. 禮物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後現代文化」氛圍的社會,其中最為人熟悉的體會就是「崇尚多元」及「開放詮釋」的思維與行動。有人認為「後現代」的文化特質正是「一切都只是詮釋」,意味著我們不可能掌握任何「文本」(text)或被理解之客觀人事物的「本質意思」,我們的理解都只是經過人的「詮釋」以後所產生的「詮釋意思」。

這是從最簡略的方式來理解後現代文化,並由此衍生出「相對化」的思維,這種由「語言」到「思想」再到「行動」的革命性理解,正在全面性衝擊著我們的世界觀及思維方式,因而引起一股「解構」風潮。

如此的「解構詮釋」其實就是一種批判的策略,旨在揭露一些未經批判就廣泛接納的形而上假設,同時找出語言中的內在矛盾;用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 Derrida)的話來說,「解構」本來就沒有「單一定義」,更不能作「充分說明」。言下之意,「解構」是一種「不可能的經驗」,它製造一套不穩定的邏輯,它在確立身分的同時亦使身分有異於自身,無窮無盡的開放形塑。我嘗試以一句打油詩來表達這種解構詮釋的精粹:「大概也許可能是,恐怕或許不一定。」若我們以這樣的「解構」思路來詮釋「禮物」,會有什麼有趣的想法呢?

當我們表達「送份禮物給別人」這句話時,我們不只是用了「表述性語言」來單單描述一件事情,其實也是用了「述行性語言」來改變人的行動。這種「以禮待人」時而作為「恩典行動」,但亦時而作為「權力宰制」,「禮物」的意涵隨機而變,不一而足。有時候這種解構的詮釋正在幫助我們打破某些盲點,看見浮動不穩定意義之實況,藉此提醒人作出應有的反思。

基督信仰中其實亦包含解構詮釋進路,對人性、宗教、建制、政治、救贖……等方面,無不顯出基督信仰裡經常解構處境文化下牢籠人心的意識型態,並提供強烈的真理式批判。也許我們慣常的信仰理解方式並不歡迎這種解構詮釋思路,然而,有沒有可能這也是上主在祂所創造及維護的人世間文化中,留給我們人最寶貴的禮物之一呢?

9.靈修 vs. 禮物

若我們以「禮物神學」觀點來思考屬靈生命的進程與體驗,也可以有一些反思。大多數的基督徒對「信耶穌」之後所經歷的屬靈生命之概念是十分模糊的;有的人以為是「上天掉下來」,人什麼都不用做就自然而然會變得越來越屬靈,哪知道現實根本不是這回事!有的人卻是以為要「潛心修練」,功力爐火純青時便是屬靈境界。這兩種極端模式,都不是最理想並合乎基督福音信仰的原則。在這樣的兩難局面下,「禮物」的思考進路也許可以帶給我們以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

首先,我們得承認靈性生命原是上主賜予人的禮物。上主是靈性的本源,祂也以「靈」的狀態存於萬有之上。原本看不見的本性,因差遣聖子「道成肉身」來到世間,而在主耶穌的生命中體現了出來,讓人們可以真實看見並體會到上主的靈性生命展現。我們藉著信心而得著救恩的生命,成為一種與主聯合的屬靈生命狀況,所以我們會有渴慕之心、祈求之心、讚美之心……等,這些靈性生命的展現,全是因為上主在人的心靈中工作,把祂生命裡的特質如同禮物般厚賜在人的生命中。「禮物的靈性」這個觀點旨在提醒我們認清靈性的真正本源並非人自己,而「贈禮」的上主正期待人以「受禮」來與祂互動。

其次,人接受靈性禮物後需在愛中操練回應上主。當我們能夠理解靈性生命的本源及主權都在乎上主,便不應視屬靈生命是單單努力而獲得的。上主要我們在恩典是禮物之前提下,以愛來操練自己的靈性生命;追求屬靈的成長不是功利式思考出發的,乃是一種單純在愛中回應上主的方式;再者,操練屬靈生命不是積功德換來靈性昇華,乃是應盡責任及信靠那賜予靈性的上主,並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來。如此,「靈修」對基督徒而言便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靈修不是以「苦修」對待自己,更不是「神祕」的經歷,乃是在現世各樣掙扎中,把生命的焦點對準愛的上主!(全文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13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