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17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找回,自己是誰!4-3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如歷史幽靈般的迴蕩
作者 / 陳金萬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用血汗打造一個都會,把原鄉留在夢裡」展覽開幕,北投社族人舉牌抗議。

【編按】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平埔族朋友,他們是如何經歷艱辛與社會的劇變,至今還努力地喚回屬於自己的族群與身分,這個月第3週是「原住民事工奉獻主日」,本專欄特別企劃連載,不僅讓我們回顧他們的正名之路,更一同堅持迎接曙光的來臨!

凱達格蘭族因凱達格蘭大道之名而聞名全國,但未因其盛名而獲得原住民族應有的權益。凱道是離總統府最近的道路,也是「正名之路」最遙遠的距離;這大概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中最奇特的文化風景,也是歷史幽靈的迴蕩最弔詭的地方。凱達格蘭的命運就像台灣的前途一般充滿坎坷和心酸。

凱達格蘭文化復振運動緣起於90年代,風起雲湧的反核四運動。彼時,台北縣長尤清的環保政策與中央核能政策形成角力之勢。台北縣文化局長劉峰松的助理在貢寮鄉遊憩的時候,無意中發現核四所在地的貢寮鄉與遭到歷史遺忘的凱達格蘭族關係密切。

劉峰松局長接獲消息後,積極聯絡人類學學者黃美英等人參與田野調查和歷史研究,加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劉益昌教授在核四廠區考古發現十三行文化層的煉鐵遺址,遂於1994 年7月聯合立委翁金珠發起「搶救凱達格蘭文化遺址、停建核四廠區」計畫,並邀請三貂社族人舉辦一系列凱達格蘭文化巡禮的活動,也出版三大冊「凱達格蘭文書彙編」等刊物,為凱達格蘭文化復振運動及民族研究奠定基礎。

凱達格蘭族群意識的萌發與反核運動、三貂社文化遺址保存運動相應而生,比較知名的參與者有曾任國小校長的潘耀璋、山西祠祭祀公業的林勝義兩位耆老,中生代有大雞籠社文史工作者潘江衛和台北縣凱達格蘭族協會總幹事林澤洋等人。其中又以潘耀璋校長發起台北縣凱達格蘭族協會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

北縣凱協受到「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風潮的影響,快速聚集分散各地的族人,卻因該運動的停滯而裹足不前。直到2000年,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成立,凱達格蘭族人參與全國性的平埔族群正名運動,筆者也在此時加入而與旅北巴宰族人潘紀揚、道卡斯族人劉增榮等人相識成為相互支持的夥伴,而後連續發起4次重回核四廠區三貂社祖居地掃墓祭祖的文化尋根活動,規模最大的一次人數約有400多人。

2002年10月,在凱達格蘭文化館開幕前,馬英九執政的北市府傳出更名之議,凱達格蘭族人及時舉行記者會抗議,才保留了前市長陳水扁任內規劃的原有名稱。2007年5月台北市長郝龍斌藉由紅衫軍的聲勢,擅自將凱達格蘭大道加註為「反貪腐民主廣場」,又引發凱達格蘭族人及其他原住民族的不滿抗議。每一次政治風潮的挑戰,都衝擊族人的認同與向心力,激發平常不易顯見的認同感,進而拓大族群的邊界和影響力。

凱達格蘭族北投社兩個頭目後代林正雄和潘慧耀、潘慧安兄弟先後參與,加上文化工作者吳智慶及中研院史語所潘英海教授等人協助, 在北投舉辦刺桐花開凱達格蘭文化系列活動, 廣邀淡北十九社的族人參加,才使凱達格蘭文化運動由北北基拓展到桃園4個縣市的傳統領域。桃園縣龜崙社的永進忠,後來還當選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理事長;但是組織不正常的問題,還是無法得到改善。

潘耀璋、潘慧耀和筆者都曾任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的秘書長,這與凱達格蘭族傳統領域就位於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與各種勢力折衝中心有關。曾有北上抗爭的西拉雅族人說:「凱達格蘭就係『「圈桶箍郎』(台語)。」台北盆地不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卻是台灣開發最快、最劇烈的地方。凱達格蘭族人被迫遷移,造成語言文化流失,大多因為殖民者和公共建設的關係,並非族人自願放棄,了解這一層因果關係,才能理解凱達格蘭族歷史文化的創傷。

近期的凱運聚焦於「北投22號公園正名案」和爭取「凱達格蘭文化館共管機制」的協商,持續進行歷史人文深化討論的工作坊,希望能解決公園命名及內容規劃的問題。凱達格蘭族對於平埔族群正名運動看法和其他族群一樣,都希望爭取平地原住民的身分;但政府政策規劃另立「平埔原住民」,其中還有272項原住民權益的內容尚未公布,所以凱達格蘭族未來要怎麼做,還有待272項權益內容和進度公布後進行討論,才會明朗。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84期

相片提供:潘軒豪、陳金萬、林宜瑩、林家鴻、陳逸凡、總會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