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2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活下來,是為了學習饒恕
我看「心靈勇者」
作者 / 黃惠謙

小時候,父母會述說日據時代,鄉民被日本警察抓去毒打的血淚史,美軍飛機空襲,一群人躲防空洞的日子。防空洞的遺跡還沒拆的童年時光,玩捉迷藏會躲進狹小又黑暗的防空洞,想像著飛機在上空掃射,想像著戰爭的畫面。我們這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淬鍊,但是過去那個沒有尊嚴的時代,長輩們經歷過戰爭,經歷過二等公民的羞辱,還堅強的活下來,努力培育下一代,艱困的環境,熬練出生命的韌性。現在,老一輩含飴弄孫,戰爭,成了漸行漸遠的故事。當長輩們說到日本戰敗回國時,被一群鄉民圍著打,心中突然興起一種惡有惡報的快感。

「心靈勇者」是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艾瑞克,二次大戰英國陸軍通訊兵,在日軍野蠻侵略下成了戰俘,被帶到泰國修築一條貫穿熱帶雨林,直達緬甸的鐵路,成為日本遠征路線下的奴隸。儘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數十年來,他的心靈沒有離開過戰場,戰爭像一個鬼魅,日夜追著他跑。一個年輕日軍翻譯官、一間刑求的黑暗密室,種種的酷刑,反覆在腦海裡重播。想過正常的生活,卻總是精神渙散、歇斯底里,無法向妻子述說苦楚,免得再一次掀開傷口。但是越是壓抑不說,苦難越是沒有機會得到醫治。很努力活著,卻活得像行屍走肉一般,夜不成眠、無法愛別人,傷痕成了生命中無法抹去的印記。

日本翻譯官永瀨,出現在報紙上,他還活著,甚至在鐵路的戰爭博物館當導遊。昔日戰友芬利,以「復仇」為指標勸艾瑞克去找永瀨。艾瑞克躊躇之際,芬利自殺了,用一種不能承受之重勸進艾瑞克,並結束自己幽魂般的後半生。艾瑞克只好帶著一個皮箱、一把刀,舊的傷痕、新的痛,展開一段旅程。一把刀,是否就是終結多年夢靨的惟一利器?還是會衍生另一種懊悔?問題會解決嗎?惡夢會離去嗎?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棍棒還棍棒、以刀還刀,就能彰顯公義嗎?無論如何,出發,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一輛輛火車載著觀光客在鐵軌上行駛,穿越桂河大橋,四周瀰漫商業氣息。戰後,重新修築的鐵路,已經變成觀光勝地。這裡曾是一條死亡鐵路,從泰國直達緬甸,日軍強迫六萬多盟軍戰俘、數十萬亞洲勞工,從險峻的地形中,用血肉之驅,硬生生的敲出一條鐵路,滿足帝國主義繼續擴張版圖的野心。戰俘頂著五十度高溫,赤裸上身,忍受著蚊蟲叮咬、毒蛇出沒、瘴氣、身體飢餓、營養不良、傳染病肆虐、棍棒毒打、槍彈不留情、刺刀斬首的威脅,以及各種不仁道、野蠻的酷刑,平均每挖一公里,就有四五百人倒下。盟軍轟炸時,日軍將這些歐美戰俘推向桂河大橋當人質,讓炸彈陪著他們葬身在桂河裡,家鄉成了永遠回不去的想念。

現在,艾瑞克與永瀨,在戰爭博物館的審判室中,再次近距離面對面對質。

永瀨,沒有隨著日本的戰敗而被處決,也沒有按著男子漢的尊嚴,戰敗就自殺謝罪。他坐在這裡,溫和的接受艾瑞克的「審問」。他是效忠日本、協助謀殺,袖手旁觀的知識份子。艾瑞克眼中的這個騙子,卻在戰後沿著火車軌道找屍體,一一埋葬他們,為和解而努力,希望能藉著自己的懺悔,帶來心靈的平靜。然而現在,艾瑞克那把刀,離永瀨的脖子只有一公分,永瀨成了所有仇日情結,唯一投射的對象,對他而言,所有沈重的指控,都隨著戰後的悔悟,輕如鴻毛。艾瑞克只要以刀還刀,就可以結束這個復仇的旅程。但是,這樣一報還一報,只是讓藏在心中那個傷痕化為魔鬼,仇恨假冒正義,用暴力討回公道。

當年,艾瑞克描繪著鐵道圖,透過戰友們偷來的零件,製作收音機,收聽到盟軍已經戰勝,掩不住振奮的心情,偷偷地在死亡鐵路上傳播好消息。被日軍抓包之後,因著謀反者的罪名,進行兩週的審問,毒打、食道灌水,被當做畜生一般刑罰,被羞辱,仍然堅定的活下來,甚至勇敢告訴審判的日軍:「其實你們已經戰敗。」現在,儘管戰爭已經結束,艾瑞克還是活在刑罰中。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當年堅定面對一切不義的對待,努力活下來的勇氣,早已經感染了永瀨。

現在,永瀨說:「無論我們怎麼羞辱你,刑罰你,你都堅持活下去,你讓我明白生命的價值,這是我還活著的原因。」抽離戰爭時空、文化背景,兩個異國人,因著「生命的價值」,找到共同的語言,不管戰勝或戰敗,珍惜生命,活下來,不是懦弱,而是勇氣,這是日軍沒有教的。通過各種不法的試探,還是要面對真實的自己;經過各種試煉,仍然要努力活下來。因為永瀨的肯定,「勇者」成為艾瑞克的新印記,多年的傷痕被醫治了。

仇恨的情結,因為彼此的溝通,畫下句點。永瀨多年的懊悔,帶來更深的平安;艾瑞克復仇的情緒已經化為灰燼,成為養分,開出饒恕的花朵。因為饒恕,彼此得到醫治;因為饒恕,敵人變成朋友;因為饒恕,生命也找到出口。兩人在日後的歲月裡,互相通信和拜訪,建立了忘年友誼,享長壽。

活下來,不是為了抱怨、苦毒,也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了更多機會,學習饒恕。或許,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生命歷程中,有哪些攪擾我們的情緒還沒被醫治,哪些人,我們還沒有機會饒恕?饒恕,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需要一段願意燃燒老我的旅程,才能真正學會饒恕。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10期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網https://tw.movies.yahoo.com/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