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56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告別式帶給我們什麼?(上)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作者 / 劉曼肅

我們從「死亡」尋找信仰,我意思是說,我們懼怕死亡、思考死亡、抗拒死亡,然而我們抗拒不了,之後我們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死亡令我們悲傷,但當越來越多的災難片、戰爭片大量出現死亡的鏡頭,死亡也令我們麻木。然而透過鏡頭冷靜地觀看處理屍骸的殯葬過程,則完全是另一種觀看角度了。

電影為休閒娛樂,不可能歡迎直視死亡的「殯葬」議題,但日本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和英國的《無人出席的告別式》兩部電影都挑戰了禁忌,除了片中有大量的遺體處理、墓園、喪葬畫面之外,故事也淒清冷寂。

這兩部電影卻都能得到觀眾的共鳴,主要原因是成功地塑造出主角,他們虔誠、妥善地處理每一具陌生的遺體,忍受著社會的冷漠疏離,孤單寂寞地生活著,他們最好的朋友就是死人。他們對死者溫柔的態度撩撥著觀眾的神經,在緬懷、探索那些死者生前的故事時,死亡不再是恐怖的魔鬼。

這兩部電影都在探問「美好的死去」是什麼?也都從告別式尋找活下去的力量。(本專欄將本篇文章分成上、下2篇)

◆每個葬禮都是一個昇華的機會

《送行者》尖銳地牴觸日本的社會禁忌,直到獲得國際影展大獎之後,才得以重回日本上映。但是,處理屍骸有什麼好看的?觀眾有什麼理由去看這樣的電影?

這要從青木新門說起。青木新門,這一位詩人和小說家,竟以「納棺師」為職業,成天接觸遺體,無異自甘淪為「賤民」,因而看盡了人生百態。但他寫的《納棺夫日記》,感動了本木雅弘,催生了電影。青木新門為何走入這行業,願意與屍體為伍?書中提到他的童年往事,他曾在滿州國(中國東北)居住,等待遣返的時候,年幼的弟妹相繼死去,此後他再也忘不掉那一幅瘟疫橫行使得屍體被成堆棄置的畫面。這樣我們就能了解,為何他甘願將處理屍體視為一個神聖的工作。

◆美感和生命的禮讚

電影《送行者》的故事主要描述一個剛結婚年輕的大提琴手大悟,因樂團解散回家鄉尋找生路,誤打誤撞進了「旅行業」。當他得知其實是「殯葬業」,卻因優厚的立即收入而無力拒絕。後來他能夠勉強繼續做下去的原因,是因為能獲得金錢之外、精神上的回饋。

電影鏡頭多次以穩定、素淨的畫面,引領觀眾看到「納棺師」手部的溫柔輕巧,不暴露死者的皮膚,卻能仔細清潔、上妝和更衣著裝的過程,那絕對是一門藝術,是一位大提琴家透過雙手將死亡昇華為美感和生命的禮讚。

家屬一面觀看處理遺體的過程,一面完成與死者最後的告別,死者的一生像一篇複雜的文章,卻必須找到一句話來總結,有時候顯得非常困難。一張乍看是年輕女性清秀的臉,卻是男性,他是自殺而死的。可想而知,他的性別糾葛曾帶給自己和家人多少的壓力。但此時究竟該以男性或女性來裝扮呢?最後家屬決定完成死者生前的期望,讓他是個女性。

另一次是中年家庭主婦的遺體,社長「冷靜、準確,懷著溫柔的情感」為她化妝,就是為了讓家屬再見一次死者生前的美麗。納棺夫所做最美的事,是深度的安慰,心結的化解,讓生者不必活在遺憾中。

◆納棺夫的贖罪意識

從事殯葬業的人,是出於一種贖罪的動機嗎?一般人這麼看,因為他們將死亡定義為一種咒詛。電影描述主角大悟受到此種汙衊,忍辱負重地即使在蛆蟲與屍臭瀰漫的環境,仍然敬謹地處理屍體,事後忍受屍臭味怎麼也洗不掉的窘境。漸漸地他再也隱埋不了自己的職業,鄰居、朋友都鄙視他,連妻子也說:「髒死了!別靠近我!」避走娘家,婚姻岌岌可危。後來妻子發現懷孕,回來提出條件,希望大悟換工作,孩子將來才不會因為父親的職業而受到歧視。

大悟的抉擇和出路,關鍵就在死亡並非咒詛,是人人必經的路,而且可以無懼。充滿智慧的社長說出了自己的故事,他是在妻子過世後開始這個工作的,處理自己所愛的人的遺體,使他擺脫「不潔」的障礙。

大悟的轉機也與童年有關。浴池老闆娘依傳統方式經營的公共浴池,是大悟工作完後,潔淨自己及泡澡舒壓的地方,老闆娘心疼大悟心酸的成長史,因為他是在父親外遇、母親百般困難中養大的孩子。大悟選擇性地遺忘,他不記得父親的長相,因為他恨父親。但是住在母親遺留下來的老房子,處處有過去的痕跡。大悟與父親有關的記憶就是大提琴音樂和收藏的石頭。

然後,公共浴池老闆娘意外死亡,大悟幫忙納棺,妻子、朋友目睹藝術化的納棺過程,他們終於也跨越「汙穢」的意識鴻溝,體諒了為所愛的人納棺那種淨化、美化與昇華的思想。

當大悟忽然間得到父親的消息時,那是一樁他並不情願面對的事,但是,父親死了,目睹收屍者草率魯莽之至,大悟臨時決定親自為父親納棺。

當鏡頭描寫大悟演奏般的手部動作,精緻的納棺過程,大悟在接觸父親身體的同時,好像也經歷了情感的連結,他承認了自己多年來對父親的恨意。此時,納棺好像是為了贖罪而做,更大的驚喜是,大悟發現父親手握著石頭,得到遲來的父愛的保證。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61期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https://tw.movies.yahoo.com/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