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2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綠色經濟幸福學4-3
永續部落農法 找回傳統耕作文化
作者 / 廖靜蕙

當原住民部落點燃復耕的希望,傳統的技術卻不再,此時農業改良場成了有力的夥伴。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8個社區、部落發展的夥伴關係,以永續的有機、生態農法,發展社區與部落特色產業。

■南澳有機田讓農民決定價格

大南澳地區有機農村再生協會徹底實踐有機農業「公平」原則,對農民、工人、加工者、經銷商、貿易商、消費者及其他生物兼顧平等、尊重、公道,並提供照顧。張興仁是協會總幹事,也是長老教會牧師,因老農懇託踏入有機農業,為農民爭取合理的稻米價格。「牧師米」名號不脛而走。

隨著農地復耕,居民陸續成立協會、產銷班,生產高品質有機農產品;農民組成的合作社訂定收購價及售價,建立消費平台,免去剝削。若外地糧商採購,只容利潤控制在20%內。

南澳非常適合有機耕種,目前40多公頃土地種植高雄141號壽司米,張興仁說,連日本人吃了都稱讚是「米中之米」。另有5.32公頃種植黃豆、筊白筍、紅龍果等作物。除此之外,協會也把握時間營造花海,增加農業價值,並與企業合作推親子日農事體驗,讓農業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崙山部落苦茶引導族人回家

花蓮縣卓溪鄉的崙山部落,人口約700人,由布農族及太魯閣族人共同組成。居民務農維生,年輕人口則往都市尋找工作機會。部落裡35公頃苦茶樹,是1970年代政府鼓勵種植遺留下來。當部落苦思一條給族人回家的路時,決定復耕苦茶樹、採擷苦茶籽榨油,譜寫部落復興史。

幸運的是,崙山部落在食用油危機中反敗而勝。茶樹平時不需特別照顧,每年霜降前一週,居民開始採苦茶果實,集中於教會前廣場,一起剝果實收集茶籽,之後運送下山烘乾。運回部落後,再一起焙炒,榨出苦茶油。過程中學童可參與剝茶籽賺取零用錢,剝茶籽、烘乾、榨油的代工費由居民分攤。苦茶油經過沉澱、裝瓶,居民再根據繳交苦茶籽比例領回苦茶油。11月中旬苦茶油上市,約農曆年前就會賣完,從採收到銷售完畢不超過3個月,所有程序透明化,消費者拿到的都是新鮮當季產品。

目前因茶樹樹齡高,結果率差,產量無法突破,每年供不應求。花蓮區農改場逐步協助茶樹更新,設法提高產量。因為草生栽培,長期不噴農藥、不用化學肥料,其中14公頃已輕鬆完成有機驗證,與市面產品區隔。陪伴族人復耕的崙山教會牧師溫光亮表示,開滿茶花的部落,引導族人回家之路,這是由苦茶產業帶來的希望,也是部落永續的根基。

■港口部落復耕海稻米

位於台11線豐濱鄉石梯坪附近原本荒廢沉寂的農地,2010年開始有動靜。經過港口部落復耕團隊努力,金黃的稻浪與湛藍的海浪千年舊情復燃。水梯田復育計畫主持人舒米‧如妮以一張空拍圖,呈現復耕後稻田的綠及海水的藍相襯的美感,也是老一輩族人30年來最期待看到的景觀。

海稻米的復耕,讓石梯坪成為黃金海岸。水梯田不但種米,還種用來泡茶、當香料的大葉田香,以及阿美族婦女最重要的編織作物──輪繖草,這些傳統作物銘刻著族人的記憶;復耕隔年,海稻米全數賣完,大葉田香草也將加工上市,部落婦女持續編織著輪繖草。

舒米‧如妮也嘗試恢復傳統農法。幾位族人買來熟悉的種子,以傳統方式育苗,並以古法、手工插秧方式一根根種起來,毅力連農業專家都讚嘆。濕地不但種出糧食,還釀出酒。釀酒不難,難在酒麴製作。她跟部落「Fayi」(阿姨)學習製作酒麴有年,最近以自己與族人親手種出的海稻米及大葉田香草成功製成酒麴,在沿海達魯岸釀酒,構築阿美酒莊獨特景觀。

但當地仍飽受土地插牌出售壓力。「一個部落沒有土地,是個空城,還談什麼文化呢?」舒米‧如妮推動復耕計畫,藝術家磨練出一身農藝,甚至被改拍成電影《太陽的孩子》。

■里拔哈生態農法與生產共存

花蓮光復鄉富興生態農場又稱里拔哈(LiPaHak),阿美語快樂的意思。經過幾年實驗性質經營,農場管理更上軌道,40多種作物一半以上為阿美族及在地傳統作物。農戶絕大多數是阿美族人,學習填寫田間工作日誌,嘗試生物防治病蟲害,適應市場機制,根據消費者反應調整作物。

農民生產所得全數歸農戶所有,對要種植的作物也有絕對自主權,但農場不主張契作。農場管理人賴萌宏採取「社區支持型農業」,找到一群願意和農民承擔生產風險的消費者,不僅跟農民買農產品,還願意支持農民的生活方式、維持他們的生活。

每週二農民集合於農場換工宿舍,一起依照訂單分菜,接著由小貨車運送到消費者手上,減少運輸、包裝過程產生的能源、塑料及廢棄物,利潤也直接回饋給農民。賴萌宏表示,刻意經營下,野生動物來到田邊,濕地生態豐富,水鳥反而不干擾農作物。

里拔哈「無毒、不捕」需要相當高的人力成本,於是長期開放打工換宿,並舉辦農事體驗活動及生態旅遊,一些具有歷史意涵的地景,因農民以生態農法維護而加分了。

本文節錄自金鼎獎得獎書籍《上課了!生物多樣性四:綠色經濟幸福學》,捐款支持環資即可獲得本書。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63期

攝影:廖靜蕙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