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07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日內瓦──新教的羅馬(中)
作者 / 郭毓安

■宗教改革紀念牆

日內瓦古城牆南面座落著享有盛名的宗教改革紀念牆,這是1909年為記念加爾文出生400週年,也是加爾文學院成立350週年而開始動工,沿著日內瓦古城牆所建造。

宗教改革紀念牆上4個巨型人像,由左至右分別是法惹勒(William Farel)、加爾文(John Calvin)、伯撒(Theodore Beza)與諾克斯(John Knox)。法惹勒是最先帶領日內瓦擁抱宗教改革的改教家;加爾文則是在16世紀中領導日內瓦教會的改教家;伯撒是加爾文學院第一任院長,也在加爾文過世後繼承他,繼續領導日內瓦教會;諾克斯則是把宗教改革之火從日內瓦帶往蘇格蘭,並且開始了蘇格蘭的長老教會。

宗教改革紀念牆除了中間這幾位重要的宗教改革領袖的雕像之外,旁邊還敘述了宗教改革的歷史。牆上的文字說明日內瓦在1536年5月21日開始擁抱宗教改革,並且在1559年成立日內瓦學院,透過教育教導聖經並培育傳道者。

牆上的浮雕圖畫描繪著過去改革宗教會的重要歷史時刻,包括了諾克斯回到蘇格蘭之後,在聖吉爾斯教堂(St. Giles)對著蘇格蘭宮廷傳講宗教改革的信息,以及當法國迫害改革宗基督徒時,德皇在1685年所頒布的波茲坦公告(Edict of Potsdam),讓許多法國改革宗難民們得以逃難到德國。

今天的宗教改革紀念牆也是日內瓦大學公園的一部分,公園裡許多人在戶外打桌球或下西洋棋享受著溫暖陽光。佇立在5公尺高的宗教改革領袖們的雕像前,我不禁思想起加爾文的簡樸生活。他每天清晨4點起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他可以在新的一天過敬虔的生活來榮耀上帝,並且祈求上帝寬恕且忘記他得罪上帝的事情。加爾文是個謙卑的人,他一生強調的信仰中心即是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甚至害怕死後會有許多人來到他的墓前追悼而將他捧為聖人,因此刻意吩咐不要立墓碑。這樣的加爾文,若知道後世的人們為他建造如此巨大的雕像,會有什麼反應?我想,謙卑的加爾文大概會拚命地阻止吧!

■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現在的樣貌約是在1150到1230年之間從舊的羅曼式建築風格(Romanesque)的教堂改建而成。從1976年開始,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則讓現代人更了解過去的歷史。

從4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開始信奉基督教,對日內瓦帶來影響。城區的最高點建了教堂,附近也有主教居所、修士居住的修道院等,如今仍可看到許多過去的建築遺跡。由早期小型的教堂,到後來慢慢擴建教堂的一些蛛絲馬跡,都可以透過考古顯明出來。因早期基督教的洗禮是浸在水中,我們在這裡的考古遺跡也可以見到當時的水池,以及古引水水道。但隨著時代的演變,許多教會慢慢改成以點水禮為主。

這裡也是加爾文講道的主要地方,每個主日在此講道兩次。由於宗教改革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聖彼得教堂的許多天主教藝術品在當時相繼被破壞,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實在可惜。這裡呈現的是基督新教簡潔的教堂概念,前方有蘇格蘭長老教會在1950年贈送的聖餐桌,聖餐桌上方放著一本聖經,提醒會眾聖經是上帝的話語。聖餐桌刻有拉丁文標語「Post tenebras spero lucem」,意思是「在黑暗之後,期待光明」,這也是日內瓦在接受宗教改革後所出現的格言。

教堂內殿的左前方講壇特別提高許多,講道者需要走著圓形的階梯往上才可抵達講台,今天我們看到的講台是在1864年設立的。以今日的角度看,講壇高高在上好像是在表達權威,但其實改革宗的教會強調講道是傳講聖經,即上帝的話語,所以不是講道者本身有任何權威,而是上帝的話語本身帶著權柄。

加爾文晚年健康狀況不好,常坐在椅子上講道,聖彼得教堂也陳列他曾經使用過的椅子。17世紀法國改革宗教會的領袖洛罕公爵(Rohan,1579~1638年)在三十年戰爭中受傷而死,死後遺體也埋葬在這裡。另外,16世紀初建成的馬加比小禮拜堂裡美麗的雕刻與裝飾也值得一看,這個小禮拜堂也是加爾文授課的地點之一。

爬上聖彼得教堂的塔樓,可以俯瞰日內瓦全景,美麗的日內瓦湖與著名的150公尺高的噴泉盡收眼底。很可惜的是,我們抵達時剛好遇上好幾天連續強風,以致噴泉並沒有運作。

■難民逃城

宗教改革期間,日內瓦也持續接納從世界各地而來的難民,在1550到1560年之間人口從1萬人增加到2萬人。因城牆內土地有限,大量房屋必須直接往上加蓋才能容納湧入日內瓦的大量人口。難民潮在1572年達到高峰,因聖巴托羅日法國發生了大屠殺,成千上萬新教信徒受到迫害,不得不逃往他鄉。除了法國的新教徒外,也有許多難民從西班牙、義大利與英國逃到此,當中有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包括了律師、教授、牧師、醫生等。

17世紀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廢除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後,新教在法國成為非法,引發新一波難民潮,估計近百萬法國新教徒因此逃離家園,往鄰近的荷蘭、德國及日內瓦移居。在上帝的奇妙攝理下,這些新教徒促進了日內瓦工商業興盛繁榮,也讓日內瓦在鐘錶業、金融業等領域皆成為佼佼者。

另一方面,新增的人口代表需要新的教會,17世紀湧入的人口,讓日內瓦3間中世紀興建的教堂人滿為患,因此在1713~1715年間,下城區又興建了一座可容納750人禮拜的浦特力新教堂(La Fusterie Church),建築呈現巴洛克風格。 (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36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