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6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馬遠部落的喜樂之歌
作者 / 約愷淳

一個人旅行,擁有行程上的自由!從都市到原住民部落體驗生活,擁有內心的自在!隨著火車緩緩到了花蓮光復鄉,一出火車月台,一個皮膚黝黑露出潔白牙齒笑嘻嘻的大男孩向我揮手,他是我的導遊Laung(原住民語名字)。Laung的熱情,就像花蓮迎接我的太陽。

■水岸小冒險

馬遠是布農族在花東縱谷區最北端的部落,也是以太魯閣族為主的萬榮鄉當中唯一的布農族部落,由馬遠、大馬園及東光3個聚落組成,而我即將前往的是有100戶人家的馬遠部落。經過了蜿蜒的小路,汽車緩緩開到半山腰上,眼前所見先是一片樹田,然後是緊緊相連的矮房。

Laung在他們家的旁邊蓋了一間鐵皮屋,提供來訪部落的朋友住宿。雖然是鐵皮屋搭建比較熱,但裡面卻應有盡有。獨立的空間和Laung精心的布置,讓我感受到溫暖和驚喜。再往部落裡深去,到了馬遠瀑布下游的溪邊;因為不會游泳,在台北,我連水流穩定的游泳池都不大敢下去;但來到部落,好像找到那個原始野性的自己,我第一次嘗試跳水和隨著溪流仰漂,溪水清涼透澈,讓我玩上癮,雖然吃了幾口水,卻愛上了這樣小小的冒險。

來到部落,看到他們與大自然的共融,也見識到原住民保留下來冒險犯難精神和性格。晚間,沒有光害的部落,令人喜出望外,站在部落的住處門口,可以看見滿天星斗和皎潔的月亮,我隨興地在部落的山路上散起步來。夏蟬清晰的叫聲配著濃濃的森林芬多精,我不禁讚嘆造物主的創造,懷著感恩的心進入夢鄉。

■打耳射箭樂

第二天,Laung帶我體驗原住民文化,參觀他們從山上撿回來的石頭蓋成的歷史文物館,裡面有過去打獵務農的各式工具和配備,還有各種獵物的骨頭。時代的變化與進步,年輕人都到都市去打拚,部落裡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孩子,生活上早就不再需要靠古老的打獵方式來維持了。

說到「打獵」,我馬上火速前往馬遠國小體驗射箭的活動!標靶上是一隻山豬的圖案,按照豬全身的各部位標示分數,分為1到10分,射到豬的心臟是十分,射到腳則只有一分。從拿弓的預備動作到射中10分,我學了一下午。其實射箭活動真正的名稱叫做「打耳祭」,又名「射耳祭」,是台灣高山原住民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在布農語中稱為malahodaigian,它不但是布農族人的宗教節慶,更具有社會、教育、經濟、政治意義的祭典儀式;對內來說,具有團結精神的教育意義,而對外來說,則象徵著射獵敵首。

隨著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改變,這項祭典儀式漸漸轉變為一個文化運動,政府幾乎每年都會在各縣市舉辦「原住民傳統射箭競賽活動」,不僅是大人,連國小學生都將它視為一項重要的運動比賽項目。

傍晚時,Laung說要帶我去挖地瓜,我們穿著雨鞋就往田裡去,經過夏日的烈陽曝曬,許多沒有自動灌溉的植物或果實很多都荒廢了。田地工作的景況也反映農務工作人手不足,部落裡的自給自足生活漸漸式微。

我們到了Laung爸爸的田間,看到正在結果長大的小柚子,還有一些野生野長的植物。以為帶了鋤頭就萬事足的我,可是大受挫折──地瓜根本不見影,必須用經驗來探測長滿葉子的土裡,張大眼睛去觀察和用手去挖挖看,確定葉子下面有了頭,我們才拿鏟子去挖,挖的時候還要小心預留空間,不能把地瓜挖破了。在田地裡流了滿身汗又被黑蚊叮得滿身,只有挖出6條小小的地瓜勉強裝成一袋,得之不易,體驗農家是多麼的辛苦,而我的務農初體驗就這樣畫上了句點。

■布農之歌

早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是泛神靈論,所以才會發展出許多祭典儀式,但現今馬遠部落與多數原住民部落一樣,幾乎是基督教徒及天主教徒了。Laung家前走沒幾步便是馬遠天主堂,而馬遠基督長老教會也位於前方拐角的新大樓。馬遠教會建立於主後1949年,隨著部落的進步和信徒的增加,經歷了5次的翻修,從茅草屋到鐵皮屋,兩層磚造屋到新建的大樓。2002年,我眼前這棟綜合活動大樓才完工,至今,很多原住民青年的營會活動都會選在這裡舉辦。

在部落裡我認識最小的小女生,是年僅9歲的A-Bing,聊著、聊著她無意就表演起B-box(以人聲模仿出節奏、韻律的敲擊樂效果),他們還教我一首布農族的詩歌〈manaskal〉(意思是喜樂),然後我很興奮地請他們合音好讓我錄影,他們反而開始害羞了起來,非常可愛。

回程又是滿天星斗,打開車窗,整個都是山嵐草木的味道。來到馬遠部落,與一般緊湊的旅遊很不一樣,我安排的行程充滿隨興的步調。除了學到他們的文化、歷史,我也親自體驗到原住民既熱情又單純的人際關係。感謝上帝的帶領,讓我的視野在這個地方被打開了,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天地之大之美。認識了部落裡的弟弟妹妹,說好了明年我會再來,這趟不僅僅是旅遊,這裡是我內心所尋找的另外一個桃花源,也是另一個大家庭!

文章、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4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