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信仰與生活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55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神學的故事
走出象牙塔
作者 / 傷蘆

「神學是不是只有神學家、牧師應該要鑽研的學問,而平信徒不需要關注?」有些人可不這麼認為, 羅傑.奧爾森(Roger E. Olson, 1952年~)便是其中之一;「神學是不是充滿咬文嚼字、只能放在象牙塔裡與世隔絕的艱澀學說?」這位美國喬治特魯特神學院(George W. Truett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不能認同這個說法,於是他整理了基督教長達二千年的思想發展, 寫下了《神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一書。

■寫給平信徒

第一次在坊間看到這本書的人,說不定會因為這是本厚達700多頁的精裝書而望之卻步。不過我們若考慮《神學的故事》時間橫跨二千年、空間由北非到歐美,簡介了數十個古今在基督教思想中留下影響的神學思想,或許便可以對它的篇幅釋懷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奧爾森寫作的目的,顯然不是要留下什麼學術經典或神學院教科書,從他深入淺出的文筆、略帶戲劇性、以救恩為主軸串聯敘事這些特點,可以看出這本書是要寫給沒有受過神學教育、如你我一般的基督徒。使我們即使沒有受過神學訓練,仍然能對基督教思想發展沿革具備基本、粗略的概念,而不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實。

■操練明辨思想

每本書都有其優缺長拙,作者也難免有其立場,此為閱讀時須注意的部分。《神學的故事》一書的特性,在於聚焦基督教思想發展,而不是一本世界通史,甚至也不能算是教會歷史,由此書關注思想影響看來,稱之為「基督教思想史」毋寧較為恰當。

所以,這段時期與基督教有關的重大事件,如君士坦丁大帝歸信、東西方教會分裂及宗教改革衍生的戰爭,世界對基督教的影響,如印刷術、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世界大戰等,雖非隻字不提,卻也未成為探討的主題。而且奧爾森為了匯聚百家並力求淺白,以達普及之效,在深入這個環節上自然難以兼顧,是閱讀《神學的故事》時須注意的。

再說,《神學的故事》本身有如神學簡介,鮮有對神學本身進行批判,而其簡介的神學又不乏價值、思想偏差者, 所以我們仍需存分辨的態度,並且以庇哩亞人為模範,要曉得我們所讀的與聖經相比,是或不是(使徒行傳17章11節)。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本著作倒是可作為我們練習分辨的教材。

■遇到什麼問題?

透過本書,可見這二千年的歲月當中,神學有如一種對話的形式,提出神學論述的神學家與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也會遇到很多信仰方面的問題。他們要本著使徒所傳的福音,與異端如諾斯底、孟他努、克里索、亞流派對話,也需要介紹基督教究竟與世界、哲學有什麼不同。

神學家努力要說明基督是誰,釐清基督耶穌是神還是人,至終得到「神人二性」──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這個結論。如此基督耶穌的神性擁有拯救的能力,而人性又具備救贖的替代性,缺少、偏重其一都使救恩出現不完全的可能。因此,我們可以說基督論是神學第一個關注的議題,其目的並非純學問的講究,而是與我們所蒙的救恩關係密切。

神人二性的定論產生一個問題:基督既是神,聖經又指稱神是獨一真神,那麼耶穌所仰望、順服的天父呢?被差遣作保惠師、永遠與我們同在、隨己意分配恩賜予各人的聖靈呢?於是這些問題的探究成了三位一體論述的基石。

論到基督的福音,他們也尋求為何有人蒙恩、有人抗拒,得救似乎不是普遍性的狀況,因此衍生了揀選的討論。再者,人的蒙恩得救,是完全出於主的工作,還是人也有一定的責任?從奧古斯丁和伯拉糾到加爾文的跟隨者和亞米念,他們之間爭論著人的得救是出於神的揀選還是人的選擇?反之,人的不信是出於神的預定還是人的抗拒?爭論的本質,是對救恩的認知及自由意志的定位。他們當中也有人認為可以援引哲學作為認識基督、尋求真理的途徑,經院哲學一度為教會所重視,在這氛圍中, 神學和哲學曾產生緊密的連結。

■神學產生的分裂

不可諱言,神學也是分裂的原因,在《神學的故事》一書中,也提及因著神學而產生的分裂事件,其著重的是思想部分。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雙方對三位一體、敬拜、神學方法的認知不同,雙方的分歧至終演變成對彼此的驅逐,並且指控對方是分裂的始作俑者,而自己則是承接使徒的正統,而後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至今未得修復。

另一次的分裂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宗教改革,當梵諦岡的敗壞已經無可坐視、聖經被教會壟斷、宗教徒具形式、神職人員與世人無異,有些人起而提出改革的必要,他們當中有人認為聖經不能有語文的門檻而進行翻譯如威克里夫,有人看明稱義不是因德行乃是出於信心如馬丁路德,有人堅持聖經是唯一的權威且是人人可讀如慈運理,有人提出完整的系統神學如加爾文,認為幼兒洗不具效力的重洗派,當然也有私心作祟成立英國國教如亨利八世,不過衍生的循道派(衛理宗)、清教徒在基督教神學也擁有一席之地。

這些提出改革者或有不同的理念和時空背景,導致分道揚鑣,他們的行為也不見得無誤純全,但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為他們共同的堅持,因信稱義、信徒皆祭司為他們俱能認同的價值。他們雖因堅持立場而被逐出天主教,但改革的呼聲也使教廷召開特倫托會議,定下改革的基調。

■神學的故事在此彷彿達到了一個高峰,至今影響依然,而且並未結束,馬丁路德的信義宗之後的敬虔主義、加爾文的改革宗之後的亞米念、英國國教之後的循道派和清教徒,俱都留下後續發展的痕跡。而因著啟蒙運動而重視理性的自然神論、遷就現代主義的自由派、與自由派抗衡的保守派、希冀包容自由保守的新正統派、堅持聖經無誤的基要派、較基要派寬容的福音派,新興的神學論述逐一登上舞台暢言。

時間到了現代,涉及環境、女權、解放、黑人、同志、靈恩等新興議題,亦各成一家之言;至此,可以發現我們朗朗上口、視之理所當然的詞彙、觀念,其實經過複雜而長時間的辯論與尋求,他們或無法將神的奧祕完全闡明,但他們的初衷,有其想要解決的信仰問題,他們所提的論述,我們稱之為神學。

■慎思明辨的功夫

閱讀《神學的故事》,可以很粗略瀏覽二千年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發展脈絡, 各時期有其關注的議題。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思維無論正統或異端皆非創見, 在許久以前已經提出討論,這種共同性並不難理解,因為我們所信的是一位, 所根據的聖經是相同的,而我們與那些神學家也一樣是蒙恩的罪人,有軟弱、有愚拙、也會犯錯。提出這點,並非貶抑他們的貢獻,而是提醒我們今日仍然需要在聖經的根基、靠著聖靈的幫助, 不斷地思考、尋求、對話、分辨。

此外,透過本書所羅列的思想可知, 並不是說有了神學的名稱、有了聖經的根據、有了看似結構完整的立論,我們就可以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因為如亞流般的異端可能換個名稱出現在世人的眼前,我們得之於始祖的罪性,更可能使我們走進偏差錯謬而不自知。如此,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慎思明辨的警戒今日依然有效(哥林多前書14章29節),今日仍有許多挑戰、議題需要我們面對,正如本書最後提醒的,神學的故事還沒有劃下句點。

《神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作者:奧爾森(Roger E. Olson)

譯者:吳瑞誠,徐成德

出版:校園書房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3期

圖片來源:校園網路書店https://shop.campus.org.tw/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