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8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處處是里山4-2
台灣里地:溪州尚水米種出心意
作者 / 廖靜蕙

【編按】「里山(Satoyama)」一詞,最早出現於日本江戶時代,「里」字為「田」和「土」的象形造字,在日文有故鄉的意思,泛指介於村落與深山之間的地方。相對於農村的「里山」「里地」,漁村也有「里海」一詞,都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概念。

早期農業社會維持人與自然共存互生的關係,並不以追求生產的最高利益為目標,然而,現代農業由產量主導,逐漸走向大規模單一作物種植,過程中並使用化學肥料、殺蟲劑、除草劑等,造成水源、空氣污染,也使得原是糧倉的大地受傷。2010年,聯合國大學及日本政府整理了日本在地經驗,提出了「里山倡議」,詮釋農村的多元價值。

這些兼具社會與生態價值的生產基地,或可稱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是人與環境長期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包括次生林、池塘、稻田、牧場和草場,這些區塊就像大小、顏色、紋路迥異的馬賽克拼貼在一起,是人與自然共棲共生的環境,也是最適宜人居住的場域。

而在台灣,豐饒大地的印象,從淺山一直到平原,從平原再到海岸河口,這些里山、里地以及里海,提供台灣島上萬物的依歸,肩負著餵飽2300多萬人口的重要使命。

台灣處處都是里山,而「里山倡議」聚焦於維持、恢復或重建這個生產基地古早以來原具有的社會及生態功能,因此得以增進人類福祉,同時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的三大目標。適逢4月22日「地球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們一起來關心。

彰化縣溪州鄉農民大概是全台灣最幸運又最勤勞的農民,這裡有來自濁水溪豐沛的灌溉溝渠,幾乎不休耕。過去為反中科搶水曾發起護水運動,讓溪州農民更懂得珍惜母親之河及農業的價值。

幾位護水的老農民組成了「溪州尚水友善農產」,號召農民以友善農法重新打造水田,培育的稻米命名為「尚水米」。他們並在彰化溪州推動「水田濕地生態復育計畫」,營造豐富的水田生態, 讓人對傳統農業的價值刮目相看。

春分之前的好天氣,溪州尚水米契作農民徐進昇的農田裡,秧苗行距比一般農田來得大,秧苗逐漸茁壯,呈現一片稀鬆的嫩綠。驅使他投入的動力,一方面來自他對自然農法的理念,一方面則來自第一次吃到親手種尚水米的感動。

徐進昇以傳統稻埕日曬稻穀,碾出米後分送親人,大家稱讚到彈舌。哥哥弟弟吃了他的米,再吃市售米,都說:「回不去了!」雖然很費工,但一口好吃的米飯,讓一切辛苦都值得。健康的農田環境,也讓他的田裡每期作都有彩鷸來築巢、生蛋,「鳥蛋很多」令他印象深刻。

因為田埂維持原貌,過去在此播下的種原,持續長出蔥、芫荽及一些野草,只有當農地不用藥,這些常民利用的植物才能出頭。徐進昇農地隔壁是江水伯的田,田邊就長著鼠麴草。

一小塊田埂,就蘊藏了強身健胃補氣解毒的材料,而農民們也很樂意分享。那天,農產公司董事長寶元叔的太太為了一場活動要做在地美食草仔粿,就到田裡來摘鼠麴草。

江水伯說,種有機只是減收一些,但安心多了。「你看現在醫院都滿滿的,就是吃(到)農藥(成分)。」他投入2.9分地加入水田濕地計畫,節省成本的祕訣就是要顧水,不讓水乾了,這樣雜草就不容易滋生。雖然減收,但省下農藥錢和噴農藥的人工,相差其實沒多少, 米卻比過去好吃多了,還賺到健康。「愛生命的人就吃有機,不要命就吃農藥!」江水伯豪氣地說。

另一塊秋榮叔的田,田埂有多樣雜草,他用台語唸出一連串草名,旁人勉強只能記下龍葵、野杏菜,還有一些退火、有助腸胃、潤肺、解毒的植物有待認識。除了尚水米契作田,他還有芭樂果園,通常收成後就交給盤商,但價錢受制於盤商,利潤不高;最近他女兒建議他在田尾公路旁搭棚子賣,也接受宅配訂單,林林總總加起來,勉強維持生計。

歐洲國家一再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對地補貼,讓農民為社會大眾守護農業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功能,相較之下,台灣的農業政策實在不盡理想,農民常常要靠打工來貼補家用。然而,溪州這群曾經一起護水的老農們,寧願以不用化學藥肥的傳統方式護水、護土,守護農業價值,繼續為台灣西部的里地效力。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8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