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7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4-1
作者 / 鄭仰恩

【編按】本文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64屆總會通常議會主題演講,內文從設教150週年及宗教改革500週年,論及改革宗教會具有與時俱進的信仰觀,在不同時代處境中重新檢視,從而做出調整的美好傳統。作者大量援引普世教會實際行動與神學家主張,相互佐證,期盼台灣教會能參照普世典範轉移,進而在信仰中「轉大人」。

■練習普世運動「議事精神」

改革宗的體制和議事精神是在「需要規範的腐敗人性」和「在聖靈裡更新且得享自由的新人性」之間的平衡,也是在「個人自由」和「團體紀律」間求取平衡。用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話來說,是在「神律」(theonomy)之下取得「他律」(heteronomy)與「自律」(autonomy)的平衡。用加爾文(John Calvin)的「議會神學」來說,開會如同禮拜,「只要兩三人奉基督的名聚集,就有上帝的同在。」開會正是在「確認個別議員的自由意志」和「建立全體議會的共識」當中「試圖尋求上帝的旨意」。

從「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於2004年7月30日至8月13日在迦納阿卡拉(Accra)第24屆大會開始,接著是「普世教會協會」(WCC)於2006年2月在巴西愉港(Porto Allegre)第9屆大會,澳洲聯合教會(UCA)建議,結合澳洲原住民團體和改革宗傳統的議事精神,藉著舉紅牌/藍牌表達觀感,以達到充分發言、尊重不同意見、形成共識的過程。其後的普世會議皆採納此一議事規則。這是值得台灣學習的議事文化。

台南神學院王崇堯院長曾提醒:「當現今世界對自由、民主、人權的觀念已經進步到一個地步時,教會就不應該也不可能再走回頭路或退步的老路!」我非常同意他的說法。試想,我們是否還活在舊時代、舊文化、舊思維裡?

此刻,讓我們學習「與時俱進/轉大人」的信仰!長老教會屬於改革宗傳統,也就是堅持「持續不斷改革中」的信仰精神,我們應「重新塑造」(re-form-ing)信仰和體制,並持續在普世合一運動中成長、深化。

■合一運動的提醒與啟發

前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屠圖(Desmond Tutu)曾提醒,參與普世合一運動,除了致力合一與對話之外,因為教會自身的軟弱,或是無法單獨對抗時代處境裡的危機與挑戰,也需要一起來共同面對時代的重大社會議題。

這讓我們想到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所主張的「相互責任」(Mutual accountability)。已卸任的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斯(Rowan Williams)在一篇文章裡指出,潘霍華對當代基督教最大的啟示,就是提醒教會必須「在自身的特定處境中去回應特定的需求」。正因如此,這指向教會在普世脈絡中的「相互責任」,因為我們的關注總是會侷限在自身的「利益群體」裡。一個真實的普世關係,必然會要求夥伴教會對發生在其他國家中違背真理、侵犯人權的處境做出回應,而不是忽視真理、保持緘默。

因此,1938年,潘霍華於在危急處境中,對一群「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年輕牧者演講何為「忠實且順服於聖經」時,他指出,忠實於聖經「並不是從聖經找到支持我們行動或方案的證據,而是讓我們的所說、所做、所選擇,都指向基督的真理」。他確信:「基督總是會幫助我們,對那些導致我們忽略尋求基督真理之地的虛假謊言說不!」

對潘霍華而言,對真理的堅持比虛假的合一更重要。事實上,在和納粹政權爭鬥的過程中,他不斷提醒歐洲的友人們:德國的危機就是歐洲的危機,任何不願意在德國的教會與反教會(anti-church)的鬥爭中表達立場的教會,都不能再自稱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遺憾的是,面對第三帝國勢力的崛起,1930年代的歐洲政治卻是高舉「不介入」原則,這導致當時的普世教會無法適時對德國的認信教會伸出援手。對潘霍華和其他認信教會神學家而言,這是一個深深的傷害。

最終,納粹政權於1933年開始推行反猶太政策,潘霍華起而反對,並在1933~1935年流亡期間中,在倫敦牧養德國教會,進而結識反對納粹政權甚力的英國聖公會奇徹斯特教區(Diocese of Chichester)主教貝爾(George Bell)。他開始呼籲:「今天基督信仰的試金石就是你如何對待猶太人?」爾後,回國參與認信教會、簽署《巴門宣言》,並擔任認信教會在芬根瓦(Finkenwalde)的神學院院長,推動新的靈性運動和團體生活。

1942年,潘霍華透過貝爾,在反對希特勒的德國人與英國政府間居中協調。最後因試圖推翻希特勒政權,於1943年4月5日被捕,其後在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集中營被監禁兩年。1945年4月9日,在弗洛森比爾格(Flossenbürg)集中營被吊死。

對普世運動而言,真實的教會並不是一個為了追求合一而不問是非公理、只談和諧卻粉飾太平的教會,更不是一個以單一種族、膚色、階級或其他意識形態來排斥、邊緣化、甚至羞辱或拒絕「非我族類」的教會。一個告白「聖而公」的教會,應該是包容而非排斥;應該是歡迎而非拒絕他者。因此,教會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必須做出反省與告白,亦即所謂的「真理時刻」(moment of truth),也就是普世教會所認知「必須告白信仰的處境」(status confessionis)。

深研改革宗傳統的美國神學家道維(Edward A. Dowey Jr.)早已指出,「宗教改革運動本身就是對聖經所指稱的恩典教義提供了一個修正的詮釋」,而為了這樣的重新詮釋,教會做了「新的信仰告白」,且在告白的過程中「改革了她的言語、作為,以及團體生活的形式」。道維進一步指出,這樣的信仰告白必然是「言說」的,也是一個「意志」的行動,更必須同時在個人和信仰團體中呈現。一個重要的影響和結果是,改革宗傳統發展出一個「以告白來服從的詮釋學」,也涉入在一個「持續性的詮釋過程」中,為的是要慎重考量如何對自身的「基督教預先了解」做出必要的改變。

換句話說,面對新的時代處境,改革宗群體往往會為了告白信仰的緣故而重新檢視或詮釋既定的信念和一向視為理所當然的神學前提。事實上,1934年5月29~30日德國認信教會所草擬的《巴門宣言》,可以說就是這種「以告白來服從的詮釋學」的最好例證。

■不斷改革、告白的美好見證

接著,就帶大家回顧並思考這半個世紀以來,普世教會及夥伴教會的美好見證:

1.德國教會 :當時,德國納粹政府試圖轉化教會及其教義,並將之整併入納粹的體制和教條主張裡,瑞士改革宗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因而和以改革宗為主體(也包含路德宗及聯合教會成員)的有志之士,一起推動「德國認信教會運動」(German Confessing Church movement),並於1934年5月29~30日草擬《巴門宣言》。

宣言內主張「國家不能成為人類生活裡唯一且極權的秩序」,及「反對教會變成為國家的一個部門」,正好反映了加爾文對抗「偶像崇拜」的神學主題。同時也突顯了每個時代的改革宗教會,都必須在特定實況裡,重新表達其公同信仰的責任與使命。

2.美國長老教會(PC(USA)) :1967年制訂《1967年信仰告白》(Confession of 1967),1990年接納《簡短信仰聲明》(Brief Statement of Faith)。兩者都明確強調「兩性平權與共享恩賜」以及「信仰需持續與其他真理體系(科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對話」的必要性及正當性。

3.南非教會 :在對抗種族隔離制度時,1985年發表《契機文獻》(Kairos Document),1986年發表《貝爾哈信仰告白》(Belhar Confession)。

4.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 :2004年在迦納阿卡拉舉行第24屆大會,經過將近一週的深入討論,與會代表達成「所有會員教會共同懺悔、告白、締結盟約、行動」的共識,並通過《阿卡拉信仰告白》。這代表普世教會對於經濟不公義和生態浩劫的「持續認知、教育、告白的委身過程」,簡稱為「為經濟和生態大地的公義締結盟約」(Covenanting for Justice in the Economy and the Earth)。

5.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 :2010年6月18至28日,分屬主流的WARC和較保守的「普世改革宗教會協會」(Reformed Ecumenical Council, REC)這兩大陣營的普世改革宗眾教會,在美國密西根州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完成聯合的歷史性任務,正式合併為WCRC。這項巨大的聯合工作得以完成,WARC總幹事尼歐米(Setri Nyomi)和REC總幹事范侯藤(Richard van Houten)是最重要的功臣。其實,過去潛藏在「不合一」表象下的底層因素,正是種族與性別公義的問題。

6.北美教會的積極行動 :聯合衛理公會(UMC)決定拋售在約旦河西岸提供監獄設施的公司股份。PC(USA)則決定從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因非法軍事占領而獲利的大公司撤資。令人感佩的是,這兩間教會的決定都是經過長時間的信仰反省,且深知必須付出的代價而做出的。另外,有些會員教會則和自身政府合作,在所有以色列占領區所生產的物品上註明「製造於巴勒斯坦被占領區」,有些會員教會更直接杯葛以色列占領區的所有出產品,而這樣的做法在歐盟國家裡頗有成效。(待續)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07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53642,擷取日期:2019.06.12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