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96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從繪本故事看兒少人權4-2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作者 / 劉玉雯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作 者:李雪莉
■作 者:簡永達
■作 者:余志偉
■出版社:衛城出版

「我有權利不去工作,而是去上學。當我完成學業後,再選擇我想要的工作!」──《我是小孩,我有權利……》

與柯札克同行的孩子們,在戰火與歧視下失去童年和未來。然而,若以為那是上世紀的烽火綿延,與台灣這個島嶼貌似歲月靜好相距甚遠,毫不相關,那就是我們不夠敏銳。戰爭也許不再以鋼砲槍彈的方式出現,反而以更隱晦的、中產階級之外看不見的風暴存在著。台灣在2014年簽署了《兒童權利公約》,事實上意味著政府對兒童仍有很龐大的任務要負擔。

你說,這社會的兒童,不都在學校乖乖待著,哪裡有什麼問題呢?那是因為多數的大人,都沒發現尚有幾千甚至上萬名的孩子,是掉在學校與家庭的常軌之外;如果他們不是被大人不厭其煩冠上「問題學生」的名稱,就是直接沒入暗不見日的黑暗中。

那是一個讓人寒心的深淵。比如說,小二的年紀,就看著家裡的大人呼朋引伴在家中吸毒狂歡,直到家人們一一入獄;小四的年紀,就要跟著會館出陣頭,以賺取紅包,自力更生,養活自己;國三的年紀,就開始幫農民代噴農藥,用自己的命賺生活費,中毒嘔吐並不是值得驚訝的日常;有的是13歲才第一次因為發燒而被人摸額,他從來不知道被關懷是什麼樣子。至於被送到安置機構的,命運不見得比較好。極高壓的統治,隨時要看成人臉色,機構的軍隊化管理,旨不在於培力孩子,亦從不認為孩子享有任何權益,能有足以遮風避雨、得溫飽之處,就應該慶幸而心懷無限感恩。至於性侵,又是另一個被覆蓋起來、不為人知的暴力了。

這些掉在常軌外的孩子,或在農場/工廠裡搬運、或做水泥工助手、裝潢助理、舉(廣告)牌人、婚宴廣場服務生、夜市叫賣者、洗頭小妹、便利店店員……,在勞動市場裡被嚴重剝削。但是十幾年來,政府並沒有投注心力進行童工的調查數據,許多補救政策也未能真正從脫軌的兒童少年的需求出發。

戰爭其實延續著,以狂風暴雨日日捲襲著、傾斜著這些孩子們的世界。每日一睜眼,就是無止盡的戰鬥;世界從來不是粉紅色泡泡,而是殘忍冷酷的殊死戰輪迴。身為弱勢的弱勢,孩子們所遭遇到的戰爭,其實不過是毛線團的開端,順著毛邊的線走,將迎來更巨大的、一坨一坨糾結纏繞、難以解離的毛線球──那些同樣也沒能被政府接住的大人。

《廢墟少年》的故事,並不是要讀者同情,而是必須更深刻地認識到,造成這些戰爭的,其實是當代結構的不平等。所謂底層,往往是資本主義價值製造出來、幾乎固化的階級地獄。這些龐大的高風險家庭──藍領男性單親、隔代教養、吸毒、家暴……絕大多數都與這個注重競爭、注重優勢拔尖的中產主流教育價值,以及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息息相關。

《廢墟少年》這本訪談紀實的主筆者之一,同時也是《報導者》的總編輯李雪莉如此觀察這些被時代輾壓、遺棄的家庭:「那是源自經濟變遷、勞動人口的流動和婚配組合改變的歷史結構。……受傷的不會只是數萬個家庭,犧牲的也不只是底層的兩代人。終究,因為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匱乏,造成的貧窮世襲和階級固化,會在某個時間點以社會無法預期的方式,給我們一擊。」(103頁)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84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45837。擷取日期:2019.05.27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