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1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創齡年代:敬一直美好的你
創意老化、藝術晚年
作者 / 採訪◎林佩蓉

羅欣怡博士,現任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組副研究員兼組長等,無論是在博物館、學校或是政府單位工作,羅欣怡經常在思索一個問題,如何透過主所賜予自己的佳美之地,讓這份工作能成為其他人的祝福,無論是多麼渺小的影響力,只要能給予一個人祝福,也是值得的。

生命的進程,被很大略地區分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及老年,又從中國戰亂的歷史中得出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生七十古來稀」,進入20世紀,于右任則說:「人生七十方開始。」隨著時代的推進與醫學的進步,人類壽命逐漸延長,但是「老年」或者「高齡」都代表人生旅途已到了後半階段,漸漸趨近「打完那美好的仗」,要用什麼心態面對終場結束前的歲月,在台灣社會已形成議題。而博物館更成為一個改變名稱、創造內與外年齡的實踐場。

在當前台灣,老齡與高齡是需要扶助、幫助、同情的身分,因為這樣的眼光,年齡層的行動力相較弱化,或者,必須是弱的,但事實上是否如此?長期推動博物館友善平權的羅欣怡博士,分享她推動平權工作的起心動念,為讀者送上一杯代表盼望的葡萄酒──敬一直美好的你!友善平權運動的初衷──不再「老」與「高」的創齡時代。

◆友善平權初衷,成為他人祝福

台灣的博物館,已逐漸重新定義「老」、「高」,改用「創齡」給予老年、高齡者新的身分。所謂創齡,即是「創意老化」(creative aging)簡稱,由美國知名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吉恩‧柯翰(Gene D. Cohen)博士率先提出,經腦科學研究證明,高齡者透過動靜平衡的社交活動、社會參與及藝術活動,仍舊能夠全腦開發。

深耕該領域多年的羅欣怡,以曾經服務的台灣歷史博物館為實踐場,創發了博物館創齡活動的動人故事與美好經驗。

羅欣怡自身的經驗,包括20多年前宜蘭縣政府蘭陽博物館籌組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平台、台灣歷史博物館推動全台博物館友善平權網絡,以及今日傳藝中心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建構傳統藝術展演平台等,雖然機關屬性與角色不同,但對她而言,內在的驅動力其實是相近的。

「如何透過手上的工作,成為別人的祝福?」羅欣怡憶起在台史博的工作,除一般大眾博物館推廣工作外,她更關注特殊需求者的文化近用權,包括身心障礙者與高齡者,他們或許有身心方面的限制,但有許多障礙常常是來自社會,包括硬體環境與軟體內容等。所以她志在消弭或降低社會造成的障礙,設法恢復他們參與文化的基本人權,讓他們能與一般人一樣自在地親近文化。

從視障、心智障礙到高齡者,羅欣怡認為博物館工作者有義務讓視障者能透過「非視覺」媒介體驗博物館、讓心智障礙者用他能理解的「易讀」素材理解博物館、讓高齡失智症及照顧者透過生命記憶體驗博物館。每個人都是上帝所造獨一無二的個體,是祂鍾愛的,都應該被照顧,無論如何不能被忽略或遺忘,羅欣怡認為,即便個人的力量很渺小,總要盡力而為。

◆創齡工作,從博物館出發

羅欣怡回顧博物館與大眾的連結歷程,自1733年第一座對公眾開放的艾西摩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博物館開始關注「物」以外的「人」,從小眾文化機構逐步轉變為大眾文化機構。

20世紀後,更強調博物館回應當代社會與人民的需求,提倡博物館的公共價值與社會影響力,重視文化公民權。強調博物館不只形式上要對大眾開放,更要實質上真正做到提供的資訊能被所有人理解與親近,而非針對特定年齡、社經、教育、族群、身心條件等有限制性的對象溝通,這樣才能真正邁向為全民開放。
在日益高齡化的社會,博物館是否積極預備做出回應,是當前任何一個文化場域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與社會責任。

◆高齡化台灣,從對方角度看需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2050年全球60歲以上高齡人口將大幅增加,甚至達2000年兩倍之多,每5人中就有1人以上是高齡者。此外,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s States Census Bureau)調查65歲以上高齡人口推論出的世界分布圖,也顯示同樣的遽增趨勢。雖然依據行政院衛福部2018年4月的統計,台灣的高齡人口已超過14%,正式從「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全球高齡人口正以倍數方式成長,尤其以亞州的高齡化現象尤其嚴重,至2050年之際,亞洲如日、韓、台灣等國可能會有高達28%以上的高齡人口,屆時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化社會既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博物館究竟如何面對?其實就是如同WHO統計圖呼籲的,盡可能營造一個高齡友善的支持性環境(creation of age-friendly environment),WHO也指出,「社會參與」是創齡的基礎機制與原則,而博物館正是高齡者社會參與重要的文化場域。

羅欣怡分享博物館的因應與服務。過去博物館與高齡者的關係主要有兩種,其一為入館免費參觀,屬於服務的接受者;其二則是高齡者志工,屬於服務的提供者,基本上兩種關係仍是以博物館本位思考。然而,當代一些博物館已逐漸轉變,嘗試轉換以高齡者為主體的模式來思考與探究。首先,參觀行為上,除了入館優惠,另外規劃以一般高齡者、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為本位的高齡友善硬體環境及軟體活動,從參觀環境、行程動線、導覽模式到動手活動等。

◆你,無齡,年齡隨時可以開創

以台史博為例,與高齡者的互動關係分兩個層面。其一是提供高齡者預約專屬參觀活動,包括展場導覽、火車劇場體驗及「手作歷史趣」活動等。曾與在地失智症協會及醫院合作,邀請阿茲海默症患者及照顧者到館參觀,以定點導覽與開放對談方式雙向互動,不以傳授大歷史等知識為主要考量,而是選取具代表性的斷代歷史中某一文物場景,進行交流與對談,輔以懷舊式場景,喚起患者的生命記憶連結。2016年開始,並規劃聲音導覽專案,希望藉由早期台灣歌謠及探討歌謠背景認識土地歷史,觸發高齡及失智症等觀眾的記憶及互動。這些高齡活動的策劃,除了顧及高齡者的文化參與權,也期待稍稍紓解照顧者長期的生活壓力,彰顯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其二,高齡者志工深度參與,不僅協助館方提供展場服務,更積極透過自主性社團運作,投入博物館培訓與教育活動策劃執行,主力部隊多屬55歲以上樂齡志工。例如「台史博故事團」自主運作的故事分享與自我培力活動,「生態小學堂」私房菜講座分享與生態活動等,主力幹部都是樂齡者。這些志工群體以共同建構、共同學習方式協助博物館培訓與推廣,甚至主動策畫適合博物館觀眾參與的各項活動,包含說故事、生態導覽與體驗活動等。

羅欣怡盼望,博物館未來更積極與藝術家、社工、醫護機構及社福組織合作,共構雙向互動與平權使用的平台,讓典藏的文物、影音傳遞的記憶與藝術元素發揮更大的社會關懷,也讓高齡者擁有更多元的文化參與及活動場域。上帝創造之初的美好。

延伸閱讀

1.羅欣怡,〈用藝術與記憶連結博物館高齡觀眾〉,《高美館藝術認證雙月刊》72期。
2.羅欣怡,〈博物館友善平權〉,《博物館簡訊》。
3.蔡宜家,〈專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他們的「易讀」運動,讓全體社會一起前進〉,「愛閱讀享堂」。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78期

相片提供:新活藝術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