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50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輕登碧山過吊橋
作者 / Arsone

趁著太陽撥雲照耀之際,我出門走走,希冀帶回一片溫暖。在台灣生活有個好處,許多秀美的景緻不用遠求,往往就在左近;在台北更是如此,四面環山的盆地,有心遠離塵囂者,只要抬頭即可一觀青山高,只要邁步即可漫遊林蔭間。因此我在有限的時間中,經過故宮,在外雙溪蜿蜒的山路上,向著內湖出發。

■碧山小路遠眺

不知是否這條山徑本來就罕見人跡,一路上並沒有遇到太多遊人。途經一個觀景亭,忍不住駐足遠眺士林方向,從山中望去,已不見太多繁華,只看到青山與藍天相映,此時山嵐輕拂帶來微涼,陽光穿透林間帶來暖意,在宜人的氛圍中,我竟不禁在觀景亭的椅子上假寐了片刻。

休息後再啟程,經幾個彎道、過了稜線,碧山路開始走下坡,此時可以在制高點一覽內湖風光,台北盆地已入眼簾。不過視線所及,遠方的喧囂在群山中也只仿如點綴,自然風景仍然是畫面的主色調。

■白石湖吊橋漫步

經過不多時,一道頗為醒目的淡紫畫過山谷,有如緞帶懸空,繫著對面的山頭。原來是2010年開放通行、全長116公尺的白石湖吊橋,顯眼的顏色,讓人停下腳步一探究竟。細觀之下,才發現這座吊橋並不尋常,「直路式吊橋設計」令這座吊橋沒有一般吊橋常見的兩端高塔,從而讓經過的人,不會受到吊橋纜線的遮蔽,能在俯瞰白石湖時,獲得更好的視野。

如同奮起湖之名,下方的白石湖並不是指湖泊,乃是指谷地地形。白石湖吊橋的興建,與彼岸的白石湖路段狹窄地形有關,白石湖吊橋竣工後,人們可以將車停靠在碧山巖這側,漫步過吊橋,至對岸的觀光果園遊憩。

白石湖吊橋少見的設計,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也有不少旅客以此為背景拍照留念。「直路式吊橋設計」在台灣並不多見,主要的支撐力量來自於在外側施力的結構鋼纜,穩定性相當高,步行其上,只有微幅的晃動,有如一條凌空小徑,筆直地通往山谷的另一端。

過了白石湖吊橋,等候遊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景緻,映入眼簾是一條山中小徑,名喚「春秋步道」,據聞是因春天與秋天各有風情,引人入勝而得名。初春的山間雖帶一絲寒意,卻仍難掩步道綠蔭而賞心悅目。看著地圖,再往前行則可達同心池、夫妻樹、水蛙池等景點,不過此次較為可惜,難得年節氣候宜人,卻因其他行程之故,無法盡興漫遊山林,只能止步春秋步道便回首來時路,而無法一睹山徑全貌。

■經上竟無橋

回程中再踏上白石湖吊橋,與不少遊客錯身而過,甚至有人在橋上嘻笑、拍照留念,白石湖吊橋使人如履平地的穩固,可見一斑。百餘公尺的吊橋轉眼即過,回顧聯繫山谷兩端的吊橋,不知怎的,略帶突兀地憶起若干年前一位弟兄曾言:「聖經中沒有橋。」雖然我已經想不起來,為何弟兄有此感想,但是猶記當年在有點意外之餘(或許也略帶著一點不服氣的意思),我翻閱著聖經,欲核實弟兄所言是否屬實;果不其然,聖經確實無「橋」、「Bridge」等字,相關的概念亦寡少。

這倒是耐人尋味,因為聖經中不乏對橋的需求,如以色列十二支派進入應許之地後,分別於約旦河東西兩岸定居,其往來總是需要渡過約旦河。且新約時期迦南一帶,乃至於使徒足跡所及的區域如馬其頓等,已受到羅馬帝國統治,羅馬早在共和時期便發展出成熟的道路系統,因而有「條條大路通羅馬」之說。羅馬人跨越天然障礙如河川、山壑的方式,即是興建橋梁,大幅降低地理上的限制;因此連新約都沒有關於橋的記載,著實讓人頗為費解。

■行信心之路

或許,橋梁對我們而言是隨處可見、習以為常用來跨越障礙的捷徑;但聖經沒有關於橋的記載,可能是對有需要過河的以色列人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人手所造的橋梁,而是信靠那在前頭引路的救主。面對法老的追兵,止步於紅海岸邊的以色列人,企盼跨海大橋已是緩不濟急;對於橫亙於眼前的約旦河,約書亞與以色列人,尋覓或興建艾倫比橋(Allenby Bridge,今日跨越約旦河的橋梁),也不符合上帝要走一條沒有走過、卻當走之路的要求(約書亞記1章2節、3章4節)。

此外,橋梁得以讓我們橫越許多障礙,從而輕省、迅速到達目的地。但是牧者所引領的道路,對於主羊卻不一定是坦途捷徑,或有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而是也有死蔭幽谷(詩篇23篇),就是好牧人自己,也不是歷經一條輕鬆愉快的路,我們不當思想、跟隨嗎(希伯來書11章2~4節)?從這點而言,白石湖吊橋固然讓人們快速抵達對岸,卻也失去一覽橋下幽谷的機會,體會前人走過高山低谷的辛勞,便利之餘,卻也有失深刻。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56期

照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