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青年青不輕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4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出版人的書架-3
瑪法達的閱讀與出版世界
作者 / 吳信如

當教會公報向我邀稿,要我寫「出版人的書架」時,我著實猶豫了一下,因為我第一個念頭是:我必須把閱讀與出版小心區隔。但是,行文到最後,我發現「閱讀與出版」正如聖本篤修會的精神「祈禱與工作」的關係一樣:閱讀是出版者的心靈泉源,而出版是驗證我們的閱讀是否真正感動自己的場域。書籍能否感動與影響讀者,就看有沒有先影響出版人自己。

◆出版人的閱讀「壞習慣」

在成為出版人之前,閱讀對我來說就是非常輕鬆的精神享受,享受文字或圖片的感動。但是,成為出版人之後,我再也無法用最「純淨」的動機來閱讀了。

先不談本業方面的書籍,就連拿起一本主題吸引我的書,一分鐘之後,腦袋就會開始出現:這本書的編輯為何要選這本書?賣得如何?版型、封面設計怎麼這樣?如果這是本暢銷書,那就更慘了,內心就會開始糾結:怎麼他們的編輯眼光這麼好,挑了一本寶書?為什麼會大賣?我們的讀者需要什麼?以後我該怎麼選書?一旦讀進內容之後,就開始想:編輯有沒有讓這個作者發揮寫作力?翻譯品質如何?「還好」暢銷書「也是」錯字一堆!總之,一堆令自己厭煩的出版「壞念頭」不斷與單純的心靈激盪拉扯。閱讀,再也無法單純……。

曾經有一次跟孩子逛書店,女兒突然走過來跟我說:「媽媽,妳不要這麼變態,妳已經在這本書的封面撫摸3分鐘了,然後還開始摸內頁的紙,大家都在看妳了,好丟臉啊!」這時,我才知道,出版人的職業病已經成為閱讀的壞習慣了!不過,這個「壞習慣」卻也開啟了出版人特殊的閱讀視野:我們可以全面性地深入「閱讀美學」中,一種包括視覺、觸覺、文字、互動與傳播「閱讀美力」。

◆那年,我們一起「激情」出版的書

2006年時,就因為不想只是「活出美國的美好」,也不想過著「美國標竿」的人生,所以就開始大量搜尋德文的信仰與心靈出版品;老實說,當初在德國念書期間,光是本科的經濟與環境專書就已經消耗掉所有的「德文閱讀精力」了。沒想到,一開始接觸,心靈就此淪陷,從好幾位德國近代神學與心靈重量級作家的作品,內心受到超乎尋常的感動:「這不就是台灣信徒在信仰閱讀方面所缺乏的深度與廣度嗎?如果信徒在閱讀神學與靈修書籍時,可以同時享受歐洲的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音樂與藝術的文化底蘊時,對於台灣基督徒日漸速食化的信仰,應該可以重新打開一扇自由之窗。」

這個文字事工的呼召正符合了:「我閱讀,所以我出版」的邏輯。唯有激發熱情的閱讀,才是出版的最大動力!至今,我們依然如此任性,只出版能夠感動我們自己的書!

◆閱讀是生命經驗,不是收集知識

12世紀的經院哲學家與神學家聖安瑟倫(Anselm of Canterbury)是第一個系統性地把理性與信仰結合的神學家。他最代表性的信仰與理性原則就是:「我是因著信仰了才能理解。除非我信了,否則我決不能理解。而信仰,也在尋找人的理解。」因此,信仰與閱讀是緊密連結的。藉著信仰,我們才能夠更深地理解我們所讀的,且不是知識與文字表面上的理解,而是生命與經驗的互動與交會。以信仰的眼光來閱讀,我們可以在所讀的一切認出上帝的足跡: 因為上帝就是一切理性與感動的源頭。而信仰也需要我們從各個領域來理解與經驗,信仰絕不是對「教牧主義」的盲從。閱讀就是其中一個「信仰自主」的重要管道。

因此,我們希望從信徒的角度,出版與讀者信仰生命共振的作品。就像使徒行傳8章31節,腓利問衣索比亞的太監:「你所讀的,你明白嗎?」如果不是將信仰與閱讀結合,讀了再多的神學與靈修書籍,我們還是無法明白真理的。

◆一群「小屁孩」對我的生命啟發

國中時迷上一套阿根廷漫畫《娃娃看天下》,作者是季諾(QUINO)。這個小女孩「瑪法達」從此進入我的深層靈魂裡,與真實的我從外而內交織成一個密不可分的生命故事,甚至包括從此之後緊跟著我的綽號與符號。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瑪法達與我的性格與價值觀產生完整的共鳴,簡直就是我靈魂的一部分(甚至與我青少年時期的外表都像極了)。

這個阿根廷的小女孩對人與社會充滿熱情與關懷,但又不是道德主義的教條,而是用真誠的幽默來評論大環境的殘酷,但對周遭各樣的人性,又懷著天真的包容。雖然無力改變現實的殘酷,至少在人際之間還可以看到希望的火花。從巨觀而言,這套漫畫開啟我對全球政治、經濟的視野,從微觀來說,瑪法達讓我懂得用微笑與幽默看待人性。

後記:當我在半年前,發現我12歲的兒子在廁所裡也看著「娃娃」哈哈大笑,並問我「誰是卡斯楚?」時,我知道,娃娃們又找到下一代的玩伴了!

(作者為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社長)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5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