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76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新《聖詩》中的德國英雄榜
作者 / 李景行

■郭合德(Paul Gerhardt,1607~1676年)

德國詩人,詩中表現純正的信仰、堅強的信念、活潑的情緒,因而有人認為他在聖詩史上的地位高於馬丁路德。新《聖詩》618首〈咱著信靠上帝〉(Put thou thy turst in God)為其作品。

■林卡特(Martin Rinkart,1586~1649年)

適逢德國最悲慘的30 年戰爭,歐洲陷於恐怖、艱難與死亡的威脅中,但他仍寫出充滿感謝、讚美與雄壯的聖詩,因而有人稱30年戰爭為「德國聖詩的黃金時代」。

此時林卡特在故鄉愛倫堡(Eilenbur)牧會,當地成為難民的中途站與駐腳處,一批批的難民帶來饑餓、貧苦、傳染病及傷亡……。林卡特常常為亡者主持葬禮,有時一天甚至高達40人,前後約共5000人之多。新《聖詩》26首〈今阮感謝上帝〉(Now thank we all our God)就在這種景況之下寫成,成為感恩節許多教會選用感謝上帝的一首詩。

■親岑多夫(Nic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1700~1760年)

30年戰爭的結果產生了神祕主義(Mysticism)與敬虔主義,產生比以前更主觀的聖詩,比較個人的、家庭的、靈修的,淡化了教會公共禮拜的特質,甚至利用歌劇類型的音樂,強調個人的勇氣,音樂之技巧、令人心醉的旋律及美妙的和聲,漸漸推翻以前「聖咏合唱」(Chorale,指德國新教的讚美詩歌曲)之傳統,而變成一般歌曲。

親岑多夫一生共寫了2000多首聖詩,他的聖詩均極具高尚情操,表現對基督的崇敬與愛戴,信徒生活的熱情與興奮。新《聖詩》624首〈耶穌猶導路〉(Jesus still lead on)可看出這種精神。

■尼安德爾(Joachim Neander,1650~1680年)

屬敬虔派,是長老會著名的聖詩作家。他雖未曾為公共禮拜作唱頌聖詩, 但他的詩皆很高雅、敬虔,根據聖經而符合福音的教訓。

尼安德爾天性聰穎,無論在歌詞歌譜或神學上的研究,造詣都很高,大約作了60首的詞和曲。由於他是一位大學者、神學家、詩人和音樂家,因而被稱為「德國改革第一位詩人」。新《聖詩》38首〈謳咾全能的主上帝〉(Praise to the Lord, the almighty)及495首〈上帝是我一切向望〉(All my hope on God is founded)為其作品。

■特爾斯特根(Gerhard Tersteegen,1697~1769年)

他和尼安德爾同樣感覺,就是他們屬靈的母親改革宗及其他教會有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太注重教會的結構,以致很少理會成聖的工夫。

當政府下令禁止神祕聚會,特爾斯特根認為這是智慧的上帝所允許的。因此,他賣掉從母親繼承的房子,將所得的錢全部分給窮人,並開始以自己的家做為聚會場所。

許多人到特爾斯特根家聚會,其中可能有心理變態、精神病患,大部分為內在亮光及能力追求者,為失掉神祕要素的改革宗會友。他不但是屬靈的領袖, 也可說是現代基督教的心理醫師,因此被稱為「窮人與被遺棄者的醫師」。

在聖詩學方面,特爾斯特根為神祕主義派的主要代表,與改革宗重要的作家尼安德爾並駕齊驅。他一生共作111首聖詩,有人稱其作品為「適合於密室的多於教堂,作為靈修幫助的多於讚美」。

但從新《聖詩》281首〈上帝此時臨在〉(God reveals his presence)「上帝此時臨在,大家同心敬拜, 佇主面前虔誠服事」可看出,他雖然是神祕主義者, 但他的聖詩從不帶有世俗意味,無論寫什麼,都能發揮神聖生活的心聲。他的想法比許多敬虔主義者更能以基督為中心。

■佛蘭克(Johann Franck,1618~1677年)

他在30年戰爭中面臨生死關頭,深感福音見證迫切需要。戰爭最後一年,他當選出生地布蘭登堡(Königsberg)固本(Guben)的市長,那時新教在德國政界有許多領袖,不僅是政治家,乃是滿腹經綸、具規劃政治才能且敬虔的教徒。1674年,他在固本出版詩集兩冊,同時把拉丁語聖詩譯為德語。就內容而論,他的聖詩就像郭合德一樣, 表達對上帝的深信,不強調教條。新《聖詩》362 首〈我心神著歡喜起來〉(Deck thyself, my soul, with gladness)是他為恭守聖餐時所唱的聖詩而作。

■克勞迪歐斯(Matthias Claudius,1740~1815年)

原先念神學,由於理性主義發展的趨勢,仍決意學法律。1777年到萬斯比克(Wandsbeck)買房子過文人生活,他的著作共8巨冊,也寫了許多聖詩,但多列為流行聖詩,未被教會取用。

但他的新《聖詩》438首〈阮犁田撒好種籽〉(We plaugh the fields, and scatter)是一首感謝豐收的詩,原標題為〈感謝收成〉,表達了農民精神。

■紐馬克(Georg Neumark,1621~1681年)

原想讀法律,但遇匪搶劫,後在牧師幫忙下找到工作,存錢後在康尼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就學。之後5年大部分時間讀詩、作詩,過了3年到處流浪的生活。1651年任宮廷詩人與圖書管理員,擔任「結果子協會」秘書與歷史編輯。他因憂慮與失望的經驗,寫576首〈你若甘願互上帝引導〉(If thou but suffer God to guide thee)這首安慰人的詩,表達人在各種逆境中信靠上帝,確信祂將引領度過苦難的日子,因而歡喜快樂。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57期

圖片來源:天空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