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41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預約性福的真愛
從原住民長輩、年輕世代性觀念整合談起
作者 / 松春成

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要公開談論年長輩、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性的價值,在民情保守的原鄉部落與沿海地區的各族群中,這種直搗黃龍的嘗試,算是一種思維的創新和突破。

長期以來,原住民在受到傳統文化和保守思想的制約之下,幾乎把性關係的話題視為一種禁忌,不宜漫談性話題、開黃腔、性暗示的戲言、出口成「髒」等等,致使許多父母因此從未跟子女論及這類的問題,即使有提及,也由於對性知識的貧乏,而只能一語帶過。在原住民嚴謹的社會結構中,這類對性觀點保守到家,導致孩子在性問題求助無門的窘況,儼然形成今日原住民年長輩和年輕世代,看待性的觀念和價值的差異。

出版過許多性教育書籍的專家王瑞琪說:「假如父母不願意和孩子談性,很可能有人快一步取代父母的角色。」這對現今仍壓抑與忌諱談性教育的多數原住民家庭而言,無異是一記當頭棒喝的警鐘。試問:子女的性教育,真的這麼難以啟齒嗎?以下,筆者就依據自身的原住民生長背景,與將近二十年牧會的觀察,撰寫有關父母和子女談性教育的必要性。

■性教育愈早愈好

在原住民鄉下長大的小孩,在刻苦耐勞的環境淬煉之下,小孩的身體發育快,心智也更早熟。記得在民國57年,我讀國小四年級,那時班上有一位姓劉的女同學,由於發育早,所以身高比同學高出一個頭。有一回我和她發生一點口角,她一氣之下就毫不費力地使出一記過肩摔,把我摔得人仰馬翻,在旁邊的同學看了都笑得合不攏嘴、大呼過癮,讓我男性的尊嚴重重受挫。從此以後,每每見到這位女同學,我就只好乖乖地讓路,避之唯恐不及。另外,有次體育課,全班在操場跑接力賽時,一位女同學忽然從裙底流出大量的血液,立即引來同學的一陣恥笑,讓她當場顏面失盡而嚎啕大哭。後來,我才明白原來女孩子八、九歲就來月經的不乏其人。這一件事反映出,當時多少家長疏於觀察孩子在心理和生理的變化,而未能給予及時的應對常識和預防觀念。

有鑑於此,性教育著手的時機,不論男女都應該愈早愈好,不要以為等到他們十七、十八歲,心智上比較成熟了再進行。在這個時間點切入已嫌太晚,殊不知許多青少年在十六、十七歲以前,就因為無法克制對性的好奇與衝動而發生婚前性行為,因此不要指望等到時機成熟才行動,而應該現在就開始。

在生活中隨時可以就地取材,進行機會教育,比如:利用共同沐浴的時間,可以和子女談性器官的發育,以及處理生理衛生的問題,亦可藉此教育他們認識身體的發育和兩性的差異。這些親子間從小做起的對話,將有助於孩子坦然接受自己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微妙變化。

■性教育勿矯枉過正

在一些原住民父母的觀念中,由於擔心太過公開談性會帶來反效果,就只好採取三不政策,以「不碰、不想、不談」來迴避。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反而更助長孩子們對性的冒險和探索。

從前我見過一位嚴厲的家長,當他發現正值青春的十五歲女兒,偷偷與隔壁村的青年交往時,認為這事有損家譽,遂將她以繩子綑綁於門前示眾。他以為這種公開的懲罰可以達到嚇阻的作用,哪知不但不見效,反而更促成了女兒與對方交往,她似乎以賭氣的方式在向父母抗議:你愈禁止,我愈逾越。結果,她的父親在無計可施之下,就草草將她嫁給對方,之後不出幾年又草草離婚。也有一些懷著夢幻的少女,在得到某個男生的芳心之後,忘記自己現在還是在學的未成年少女,在被家長發現後受到嚴厲的鞭打或軟禁,而一時負氣離家出走,跟對方私奔並同居。結果,幾年之後,女的被那個負心漢拋棄,無路可走之下,只好帶著在外所生的小孩重返老家,向父母謝罪。像這一類由於父母對子女與異性交往的看法歧異,導致問題重重的案例,實在不勝枚舉。

愛子女心切的父母,為了保護孩子不被侵犯,而以「禁止令」約束子女的行動,究竟是否恰當?還是有矯枉過正之嫌?關於這點,我認為年長輩的父母應當預留客觀的空間,讓年輕世代的子女有機會表達想法,再來決定要從什麼角度、觀點,幫助他們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未來遲早要面對的性議題。

對於至今仍壓抑忌諱,不願開放空間和孩子談心說性的父母們,容我提出一點小小的忠告:即使你採取迴避的方式,拒絕談論子女在青春時期提問的生理問題,他們仍然可以從電腦、書報及各類雜誌取得良莠不齊的資訊。一個真正負責任和有愛心的父母,應該誠實面對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心理生理變化,提供他們一套健全的應對常識,幫助他們明白何時跟異性交往才是恰當的,如何選擇約會地點是安全的,更知道「性」關係要在何時進行才不違背倫理與道德。這些重要的環節,與當今原住民重視的社會倫理並不衝突。年長輩的父母只要肯踏出一步,主動地與孩子探討性的話題和困惑,親子之間的互動如果能昇華到無話不說,勢必能導正孩子看待「性」的態度。有了健康的心理體質,自然就能消弭婚前性行為和未婚生子的隱憂。

■性的放任釀成仇恨

根據一位在地的長者敘述,關於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抗日事件,當時賽德克族起義「出草」之所以勢在必行的原因之一,便是因為殖民的日本人公然調戲在地的原住民婦女,導致族人義憤填膺而激起復仇的情結。由此可見,性的放任與加害,其嚴重的反彈可以釀致國仇家恨。

在聖經中也可以舉出兩則鮮明的例子。其一,是大衛王。由於為人父親的不良示範,造成了長子暗嫩的上行下效,讓大衛眼睜睜地目睹其子慘死刀下。撒母耳記下13:30~36記載,大衛的三子押沙龍有一個貌美的妹妹他瑪,被大衛的長子暗嫩(同父異母)玷污。大衛無法收拾暗嫩的殘局,因為他過去也曾經犯罪,引誘拔示巴與他行淫,甚至還一不做,二不休將拔示巴的丈夫遣送戰場送死,以利佔有拔示巴。大衛面對被凌辱的他瑪,由於未及時做出妥善的處置,而讓怒不可遏的押沙龍有機會介入,為妹妹出氣報復,殺死暗嫩。身為父親的大衛目睹手足相殘的情景,悲痛難掩之餘,也深深自責未盡教養之責。

其二,是發生在雅各家庭的一則事件。由創世記第34章記載可知,雅各的女兒底拿被希未人哈抹的兒子示劍拉去行淫,事後再想正式登門提親。這種「先上車,後補票」的做法,引起雅各眾兒子們的不悅,而設下一個圈套,叫對方的男丁們一律履行女方這邊傳統的割禮,方能答應這門親事。當他們不疑有詐,依從其要求辦理,及至下體疼痛,不能「人」事時,雅各的兒子們便趁機展開報復,將城門的男丁們殺光。那時,被蒙在鼓裡,未及反應的雅各,在發現事情大條時,大呼:「你們連累我,使我在居民中有了臭名。」他們卻說:「他豈可待我們妹子如同妓女嗎?」這一語道破了古今中外的男性,那種婚前不守貞、在性上放任的心理狀態,他們以「物化」來看待女性。當一個男人把女性的價值,以感官的視覺來定義時,就可能會產生極端的行為,就是把情慾的衝動強加在所仰慕的女性身上,迫使她接受婚前性行為,甚至以性侵的方式逞慾。

■堅持履行守貞的信念

二十世紀80年代後,美國人曾痛定思痛地發起保護貞操運動,其間更有基督徒集結倡導女孩與父親一同訂立守貞誓約,為父者簽下約定,矢志讓女兒保護貞潔,女兒則許諾在踏入婚姻之前,不會有性行為。這一針對「性」所制定的行為規範,不管是否成功,它對於人們應當履行婚前守貞的聖經教訓,至少可以帶來正面的提醒與參考價值。

在社會快速變遷,西方文化衝擊,再加上電視、網咖以及各種色情書刊的氾濫之下,青少年對於性的態度,幾乎顛覆了上一代傳統的想法。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指出,台灣十五到十九歲未婚媽媽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國家,是日本的三倍、韓國的四倍,稱霸東亞,顯示國內青少年缺乏安全的性觀念,就連堪稱思想保守的原住民,近年來也頻頻傳出婚前性行為、同性戀以及同居之現象。

幾年前,我在鄉下遇見某一家庭的三姐妹,她們在國高中時期就結交男友,父母親未予阻止,致使這三姐妹在外偷嚐禁果,而相繼懷孕生子,最後被迫停學,這個未婚生子的消息在村裡傳開之後,讓她們在教會擔任執事的媽媽顏面掃地。在原住民的校園或社區,現在也不時傳出青少年的同性戀、同居和吸食毒品事件,讓年長輩格外震驚。然而,我們不得不去面對這個事實,也許是時代不同了,性觀念在後天環境催熟之下,讓現代人的守貞觀念搖搖欲墜,孩子在一時好奇、完全不設防的情況下,掉進性慾的深淵不能自拔。針對上因,輔導專家們普遍認為,校園缺乏性教育和大眾媒體散播錯誤的性知識,造成青少年性觀念的缺口。

倘從教牧立場檢視當前性氾濫的防治對策,筆者認為,除了敦促校園開辦性教育的課程與專業輔導之外,也建議大眾媒體能秉持高度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多多呈現光明和正面的報導給社會大眾。當然,面對今日在「性」的迷思中載浮載沉的青少年,還有一條回航的出路,就是回到信仰的根本,履行守貞的教義,這才是有效堵住「性」破口的最後一道防線。保羅說:「你們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無論是什麼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哥林多前書6:18)

■結論

今天每一對父母皆是承接神的託付在看管自己的子女。經上說:「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父母親跟子女之間必須設法打破沉默僵局,放開胸襟與他們談論正確的性的話題,鼓勵他們參加教會有益身心靈的活動,或其他多元性的成長研習與休閒營會。子女如有看黃色書刊、錄影帶的不良習慣,父母就要為他們禱告,藉著神的大能幫助他們破除。父母經常陪伴子女禱告,陪讀聖經,他們的生命就會被建造,以正確的人生觀看待性的價值。

文章來源:<女宣雜誌>第401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