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47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看見台東心文化
作者 / 劉聖秋

台東,開闊、緩調、慢活,充滿療癒的元素。這裡,少有框框架架的規約告示,每個來訪的人,像是被當作朋友般,自在就好。在這裡,我也看到了台東的「心」文化,一種珍視鄉土、尊重生活的人文質地。

■靜謐老屋 播下閱讀種子

跨上腳踏車,從市區幹道中華路轉進橫向的大同路,往海的方向騎去,海風迎面襲來,不久就掀飛了帽子。這一帶街巷縱橫,相當安靜。就在精誠路口,一片濃蔭之下,兩幢樸雅的日式建築構成的園區,就是「台東兒童故事館」。

兒童故事館是一個讓孩子聽故事、讀故事的地方,除了每週六、日下午有假日說故事活動,它也是一個可愛的社區兒童圖書館。

當初,台東故事協會和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幾位教授共同發想, 認為這裡應有一處讓親子共讀的園地。這想法獲得了縣政府的支持,而將這1930年代的菸酒公賣局局長宿舍及招待所老屋群,加以整修一番,於2007年成立了兒童故事館,目前由台東故事協會管理。

臨大同路的屋子現規劃為行政用途,越過草場的另一棟,則是對外開放的親子圖書館。日式建築特有的高台形式和出窗、迴廊,很容易形成一種高低轉折又彼此連結的空間組合, 既溫馨又區隔。

親子圖書館的內部,就著這日式老屋的親和感,和格局本身的遊戲性,也做了許多對兒童友善的閱讀空間規劃。這裡,到處都容易拿到書,書架的高度也符合孩子的需要。木地板、榻榻米,連低矮的大窗台都鋪上軟墊子,讓孩子可以翻著大大的繪本,舒適地沉浸在故事裡的時空……。

親子圖書館外邊,就著垂滿鬚根的老榕樹身,還構築了貓道似的樹屋。這座大樹屋,是由木條和鋼架「編織」成的,形成了許多鏤空的通道和小梯,並架構出一個個木板平台小艙,是孩子們的祕密基地。溽暑正午,見到本地親子兩三人,爬上樹屋聊天、午睡,夏日浪漫莫過於此。

■市井百態 鄉土人情紀實

在誠品書店後方,藍晒廣場邊,一棟爬滿綠意的灰色磚房子,是本地攝影家黃新明的藝術工作室及展示空間。樸質的白燈箱招牌,安靜低調,似乎是以此過濾周遭遊人,只吸引能識得如此內斂深涵的訪客推門而入。

黃新明的作品多以台東市井百態為主,除了是街拍式的人文影像紀實,還帶著一種沁著鄉土情感的悲憫內涵。在台東成長的他,不拍亮麗的海山風光,而用黑白影像紀實的方式保留這片地土的人文形貌。黃新明說,拿起一本書,就地翻閱了起來。帶著敬意拍攝在地人們的故事、拍出對象生命裡某個時刻的凝瞬、拍下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的鄉土紀錄,雖在商業市場上不討喜,卻是他的職志。

有件拍攝一位老者背影的作品,對黃新明來說獨具意義。照片裡的老人站在濱海公園草堤上,兩手交握在後,望著消波塊外的大海,身旁有隻狗兒陪伴。攝影家展示了一封與此作品有關的來信,那是在拍攝數年之後,老者的孫輩寫的。信裡說,因為照護病榻上的阿公,他見到這件展覽在養護中心病房外的作品,認出相片裡的主角正是阿公,現在阿公身體每況愈下,老狗兒也已逝去多年,來信者很感謝黃新明,在那個時刻裡拍下了阿公慣有的悠然神態……所以,這珍貴的「曾經」,不只是啟人思考、不僅是觸動人心,而且是這麼真實與人的生命連結,這位藝術家說,這就是他拍攝紀實影像的動力。

難得的是,即使拍攝題材都是動態的瞬間,然在取景構圖、環境氛圍、人物的舉止神情,卻都能一一到位,這是藝術家十年來拍攝經驗的累積。他說,許多技術層面都已經內化,而攝影時的動作,要有如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所形容的「像蚊子那樣地叮一下」,才能在充滿變數的瞬間,掌握到對象最自然的神態。

■望山觀海 體會質樸生活

傍晚,跟朋友騎上了摩托車,往西北邊的海岸山脈奔馳而去。才過中華大橋不久,台東市區還在斜陽下,我們已繞進了山坳處,上了197縣道。經過山石部落,地勢攀升,往海望去,綠島在金色的水霧中顯得縹緲。較低矮的山頭,桃花心木和銀合歡遍生,將盡的夕陽,落在林梢上,現出特別透亮的金綠。我們的目的地是富源山上觀景茶棧「星星部落」,來這裡賞夜景。

當夜幕籠罩時,原本光影分明的台東市區屋舍漸隱,轉而亮起珠串似的街燈。天頂像是被沾滿藍色調的畫筆橫刷而過,只在山邊留下了一抹朱霞,而夜空中的雲朵,是隨手即興的彈點。這些點線面,既是抽象畫裡的形色構成,卻又是再真實不過的夜闌燈火。

夜漸深,仍在富源一帶的山裡迴繞,聽蟲鳴唧唧。北邊遠處的燈火點點,那是富岡漁港。搖曳樹影間,見雲層篩下月光,灑落太平洋,以一種浩瀚的尺度,溶開了。

總是不經意就能瞥見長長海平面、望見層層山稜線的台東,內蘊在人心底的是深沉的平靜。這是在大山大海尺度下才能釀出的大器態度,讓來到這裡的人們,重新思考汲汲營營的代價,體會質樸生活的本質。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80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