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62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馬偕:為台灣書寫的宣教師6-1
行萬里路,寫萬卷書
作者 / 林昌華

【編按】幾百年來,一位又一位宣教師如雲彩般飄至福爾摩沙,不只帶來基督福音,也以文字為這塊土地留下珍貴的歷史爪痕。1871年,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於這個時節的12月29日抵達打狗(高雄),讓我們從他的故事開始溯源。

「東方巨龍潛入深邃的地底,然後急速往上激升,龍頭浮出水面望向天空。而身體劇烈翻滾,扭曲的身形成為高聳的山嶺,最後龍尾拍打南方水面,成為福爾摩沙的南灣。」這是19世紀美國派駐北台灣的領事官達偉遜(James W. Davidson)在其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一開始對台灣地形的描述。20世紀初期的宣教師劉忠堅牧師(Rev. Duncan McLeod)的《美麗之島》,一開始也用這樣的描述來書寫台灣的高聳山嶺與接鄰的深邃海洋。由此可知,奇特的地理特徵為西方人描述19世紀台灣的共通印象。

然而這些外來的觀察者中,無人比馬偕牧師(George Leslie Mackay) 更了解福爾摩沙,因為他用堅定而穩健的步伐踏遍了這片島嶼大部分的土地,也用生花妙筆寫下島上的人群與風俗,留存了豐富的紀錄,因此馬偕堪稱為書寫台灣的宣教師中的翹楚。

■醞釀
19世紀中葉,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茂密森林間的空地上,切割石塊砌成的火堆旁,玩膩一切把戲之後的幾個孩童坐在火邊講述自己的夢想,只有最年輕的喬治靜靜地望著旺盛的火勢。

「喬治,你將來打算做什麼呢?」

喬治童稚的臉龐露出淺淺的微笑,他沒有聽到兄長的問話,但是暗暗地告訴自己:「我將來要成為劈開異教徒心靈巨石的烈火。」
1870年夏天,加拿大「異地宣道會」(Foreign Mission)主席麥拉蘭牧師(Rev. McLaren)的桌上靜靜躺著一封信,這不是報告書,也不是私人的信函,而是一封申請書。進入辦公室的麥拉蘭打開書信,一個陌生的名字映入眼簾。書信如此寫道:

敬愛的麥拉蘭主席平安:

我的名字叫做喬治.列斯理.馬偕,是安大略省牛津郡左拉村的人。
我自幼就立志要擔任海外宣教師,而我這幾年所接受的訓練也是往這個方向努力。我在1868年自安大略大學的神學部畢業後,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研讀,並獲得學位。我自認已經接受足夠訓練,因此向貴會申請擔任海外宣教師,受派前往異教徒之地,為擴張上帝國的領域盡一己之力。

您真摯的
馬偕 敬上

麥拉蘭牧師看著申請書,內心極為疑惑,「雖然我是異地宣道會的主席,但是宣道會的主要對象是境內的印第安原住民,馬偕卻向我申請受派到海外去擔任宣教師,這與異地宣道會的任務規劃不同。雖然我極度贊同這位年輕人的異象,但是我卻沒有權力接受或拒絕他的申請,這要如何是好?」於是,麥拉蘭牧師立刻拿起鵝毛筆疾書,邀請所有的宣道會委員和馬偕集會,討論這件事情。

在一艘開往英國的郵輪上,年輕的馬偕坐在甲板上的座椅吹著海風,雙眼望向遠方的浮雲,此刻他的心思很沉重:「為什麼異地宣道會不願意接受我的申請?雖然在會議中,麥拉蘭牧師仔細向我說明實際的困難,這一切我都了解;但是同為維多利亞女皇陛下的屬地,加拿大卻不能像英格蘭一般派出海外宣教師,這實在令人失望啊!幸好,愛丁堡大學的亞歷山大.度夫教授(Prof. Alexandra Duff)接納我,在他的指導之下做研究;但是,學業總會有結束的時候,我在愛丁堡大學畢業之後又將如何呢?相信上帝有美善的旨意,一定會引導我到祂所屬意的所在才是。」儘管失望,馬偕沒有因遭到拒絕的打擊而灰心,意志堅定的他認為,儘管下一步的規劃已然箭在弦上,但他還是有必要寫信給麥拉蘭主席,表達自己對加拿大教會全然未準備開拓海外宣教事工的失望心情。

半年後,一封信躺在愛丁堡大學馬偕所居宿舍的床上,這時滿腦子「婆羅門教」、「種姓制度」與「英國殖民地教育史」的馬偕回到宿舍,看到信封上的發信地點,內心立刻燃起希望。書信的大致內容是加拿大長老會總會已經有超過半數中會接納馬偕的宣教師申請,因此請馬偕立刻終止在愛丁堡大學的課業,歸返加拿大參與隔年的總會年會,並在會議之後前往長老會各中會報告海外宣道異象。至於宣教的地點,可能包括:中國、印度和新喀里多尼亞群島。

馬偕看完書信感到一陣狂喜,顧不得隔天的課堂報告,立刻書寫回信,主要內容有兩點:一、宣布放棄愛丁堡大學的課業和婆羅門教的研究;二、願意前往加拿大教會決定的任何地點。於是,加拿大長老會的首位海外宣教師於焉誕生。(待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26期
圖片來源:馬偕紀念醫院網站http://www.mmh.org.tw/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