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姐妹開步走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0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人生學校的一本書
作者 / 陳小小

你曾在求學過程中感到失望嗎?涉獵了很多科目,內心卻仍空蕩蕩,覺得學校教的一切似乎都無關緊要?

即使有這樣的感受,多數的人會選擇讓這件事過去。但瑞士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他把這件事放在心上。2009年時機成熟的時候,和幾個朋友在共同創辦了一所「人生學校」。專門解答人生與生活上會面對的大小疑難雜症,如:錢不夠用、對工作沒有熱情、兩性關係失調、如何保持冷靜、如何在數位世界中生活、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間人生學校的課表上,你不會看到「哲學」、「法文」、「歷史」、「古典文學」這類科目,而會看到「死亡」、「婚姻」、「挑選職業」、「志向」、「養育子女」、「財務焦慮」、「改變世界」等課程。

學校裡設有一間書店。陳列方式也很另類。不是按照學科分類,而是將探討同一個問題的書籍擺放一起。好比有個書架稱為,「適合容易在夜裡憂鬱的人」,另一個書架類別是「如何在婚後仍保持快樂」。

3年後,艾倫‧狄波頓更透過文字要把人生學校的知識與世人分享。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撰寫工作、情緒健康、科技、金錢、性與政治運動等六大議題,出了套書。《如何在數位時代活得自在》是6本中的一本。

從中文的書名,我猜測英文書名應為How to Survive(活下來) in the Digital Age。結果卻是How to Thrive(成功、興旺) in the Digital Age!

可見數位時代給我的壓力甚大,我覺得能倖存就要偷笑了。但人生學校的老師企圖心比較強,精選八個主題,〈從過去到現在〉、〈連線與離線〉、〈取得掌控〉、〈重塑科技架構〉、〈分享、專業、以及權威的終結〉、〈人性未滿〉、〈遊戲和娛樂〉、〈新一代政治〉,要帶給讀者在數位時代如何活得豐盛的知識呢!

我可以說是舊世界到新世界的見證者。我的前20年,是沒有手機的時代。要臨時找人,是非常困難的任務。男同學要追求女同學,得在女生宿舍前面站崗,攔截正要進宿舍的女同學進去傳話。若要找的人不在宿舍,也是只有站在外面繼續守株待兔。而我的後20年,手機則是人手一支。傳統手機還被年輕人嫌,他們只要智慧型手機,可以看到對方的影像。我想再下一個20年,手機可能可以讓我聞到對方散發的體臭或是噴灑的香水。

《如何在數位時代活得自在》這本書分析現況,也刺激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好比數位時代已經讓多數人的生活型態是處於連線狀態或離線狀態,這種模式令文字工作者,寫作和思考上也受到很深的影響。

過去我們是關在書房裡,獨自完成一篇文章。文章刊登在報章雜誌後,也不太了解讀者的反應。但如今在寫作過程中,就不見得是獨立作業,我有時會上網涉獵一下別人對這問題的看法,以免跟其他人意見撞衫。至於文章發表後,尤其是刊登在網路上,很容易收到讀者的回應。書中提到作家蘭諾絲薇佛說,這種壓力會讓她挑剔自己、或是試圖討好讀者,「我發現我得保護自己不受他人意見的傷害」。

現代科技帶來豐富的集體思考的交流互動,有好有壞。多年的文字工作經驗,已令我或多或少揣量得出哪些文章會受到很多人喜歡按讚,哪些文章會是馬蜂窩討人罵。生命中其實不容易存在個人獨立思考的空間或時間,我們很容易向大環境妥協。趨附流俗是人性。「試圖討好讀者」是每一個文字工作者要面對的嚴肅人生課題。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樣抉擇?我很慶幸自己是基督徒。在連線狀態,面對各樣正反意見,因著信仰的習慣很自然地會自問,「我的文章,上帝怎樣看?」這成為我的原點。寫文章之前、寫文章之後,我都用這個提問來反省。於是,我可以較不因為正面意見而驕傲,因為反面意見受到傷害。甚至在對反面意見,也會思想這或許是上帝透過對方來向我說話,為要糾正我的觀點,而心存感恩。

且別誤會《如何在數位時代活得自在》這本書,是寫給文字工作者看。我只是舉跟自己最切身的例子來分享。其他人也多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的情況。

另外,令我驚訝的是,最後一章是〈關於數位時代,你還可以做的功課〉。竟然還有延伸閱讀呢!列出八大主題的其他相關好書、網站資料介紹。還真的是「人生學校」,可以一直學個不停。

(作者為信望愛資訊基金會執行長)

文章與圖片來源:信望愛網站http://www.fhl.net/


資料提供單位:信望愛網站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