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24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阿里山有機原鄉
光原與瑪納的良心蔬菜
作者 / 胡哲生、梁瓊丹

「阿娜娜西‧阿那耶!」鄒族人的歌聲旋律與蟲鳴鳥叫彼此唱和,一台滿載新鮮蔬菜的小貨車緩緩駛進位在阿里山海拔1200公尺的瑪納理貨場,班員將一早採收的萵苣、小番茄、茄子做最後的揀選、分級、包裝。

蔬菜品質看的並非超市貨架外觀,而是有機耕作、田間管理、履歷溯源。「我們要給吃的人,良心的蔬菜!」這是光原社會企業與瑪納班員產銷一體的共同信念,在4年之後走過損益平衡點,成功打造全台第一個原鄉有機專區,為原住民找到自立、自信的一線曙光。

■有機一同 瑪納與光原產銷合力

「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山上原住民,職業只有三種:農民、公務員與打零工。」創辦光原與瑪納的陳雅楨分析後發現,「原住民空有土地卻沒有種植,或有種植卻無法銷售。」陳雅楨認為將原鄉提升為「有機部落」是唯一轉機。

陳雅楨企盼能永續經營,於是在2006年與阿里山鄒族人成立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推廣廚餘轉做肥料與有機蔬菜耕種技術,以季節性蔬菜、阿里山高山茶、竹筍、咖啡等為大宗。為解決產銷問題,陳雅楨又邀集友人在2008年創辦光原,瑪納負責培訓與生產,光原負責通路、行銷、品牌打造。

光原保證收購有機作物,前提是每位農友必須先加入瑪納,成為班員接受輔導。目前參與的班員主要為阿里山上的鄒族人,約近40位農友,平均年紀50歲,從「三年級生」到「六年級生」都有。

來吉村的農友莊新富是瑪納班員,今年已經70多歲,他直白、悲切回應:「近40年慣行農法後,農藥成了肝害,變成肝病。我跟太太賺的錢都拿去醫院掛病號,根本所剩無幾。」莊新富換來農藥與化學肥料殘留的病症,這才明瞭怎麼對待土地,土地就會怎麼對待你。

耕作超過10年、過去經常在台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打拚的樂野村農友湯智偉,回憶過往自己的四季豆賣相、品質都是一等,「可是農藥真的很重,夏天豆子真的要好好洗。」有了小孩之後,他不敢讓女兒進農園滾土地、玩泥巴,才開始想如何與農藥劃清界線,讓下一代在無毒生態中成長。「我們只是土地的看守者!」

健康與環境的失衡就發生在眼前,在瑪納班員心中敲響了老祖宗的交代,如同祖先留下了土地,當然也要把土地完整留給孩子。陳雅楨笑說,說服過程其實很順利,原住民與土地的依存關係本來就很密切,他們心裡也早知道有機肯定讓人更健康、更賺錢!只是擔心收成的有機蔬果要賣去哪裡,光原的成立成為更大的推動能量。

瑪納班員的有機蔬果,運輸成本將近是平地的2.3倍,價格難以競爭,光原與瑪納發展4種經營模式因應:

1.保證收購,農民可安心生活:針對擁有土地的農友,透過瑪納的有機耕作知識輔導,訂定生產計畫,種出合乎市場要求的品質,光原則以保證價格收購。
2.租地雇工的新土地策略:針對沒有土地的農民,由瑪納承租土地,以基本薪資雇用農友耕作,耕作者負擔地上物所有成本,作物最後全數由光原收購,瑪納收取收購總額5%的服務費。
3.集體有機驗證,品質有保證:幾年下來,這群原住民小農生產網絡完成不少創舉,是台灣第一個蔬菜集團驗證的團體(非單一品項)、全台土地最為分散的農業團體、海拔高度最高的農業團體。無法從課堂學習到的,瑪納班員在田野實作,發掘屬於家園土地的知識。
4.產量集中,發揮通路洽談優勢:瑪納班員一開始年產量很少,光原把散落各地農友的蔬果集合起來,就有較多籌碼跟通路洽談。

■克服瓶頸 老農也會寫產銷履歷

轉型有機不免遇到瓶頸衝擊,瑪納班員異口同聲說:「菜種下去一直被蟲吃的時候,心情就像在滴血!」「以前有蟲,買個農藥灑一灑就死掉了。但是操作有機不可以!」剛開始產量有限、賣相又不好,成本拉高,班員怨聲載道。

湯智偉被公認種植技術第一,他肯定說:「只要善用環境,找到土壤和產品之間的平衡點,『有機』能比『慣行』更經濟,蔬菜會自己長出來。」

農民除了學會種有機蔬菜,更要學會寫產銷履歷。過去從沒書寫需要的農友,現在要拿鋤頭、也要拿筆,連70幾歲的老農民都要吃力地記錄栽種過程、寫生產履歷,但無形中也讓自己、下一代趕上資訊化的腳步。

聖經中的「瑪納」「MANNA」,是上帝給的食糧,而在阿里山鄒族語言中,意思即是「請吃吧!」聖經映照著族群文化。瑪納農友從理貨籃裡,揀選出起幾顆剛採收的小番茄,笑意滿盈地遞給來訪的平地朋友,不忘說著:

「MANNA!天主給的食糧,請吃吧!」(本系列文章與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合作,更多資訊請參考:www.thirdnature.com.tw/event/20130426)

■光原社會企業

光原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秘書長陳雅楨從事社工至今超過20年,在印度籍鄭穆熙神父的帶領下,陳雅楨與夥伴進入部落服務。團隊原本熱心開辦各種婚姻溝通、親子互動、拒菸戒酒、醫學預防學習講座,「但都只有女人跟小孩來。」幹活去的男人表明:「養家活口是我們的責任!」陳雅楨和夥伴們探究後了解到扛起經濟重擔是原住民男性對家人愛的表現,也意識到:「提升部落經濟收益,才是首要之務。」先建立經濟與尊嚴,才能安定土地與人的關係。

「有機部落」是阿里山上原住民唯一轉機,更兼具環保、經濟永續及文化傳承等意義。「沒資源、沒能力的我們都能做,所以服務社會大眾絕對是容易的。」陳雅楨總是自謙能力不足,一步一腳印只是彰顯「天主的大能」。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12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