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23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畫中有道
你愛我嗎?
作者 / 蔡文雅

愛主的基督徒,到哪裡都應該掀起對愛、對革命的新詮釋,因為主已經走過苦路,已經戴過荊棘冠冕,受盡羞辱,與強盜同釘十字架,然後復活,又顯給許多人看。約翰福音最後一章,耶穌在復活後回到加利利海邊,為門徒烤魚,一起吃早飯,祂對著三次不認祂的彼得問了三次:「你愛我嗎?」然後又三次把祂的羊託付給彼得。由此,祂堅固彼得成為一個牧人,成為一個勇敢為主作見證、不怕死的人。

■流血生命見證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後來大受逼迫,有的被丟進獅子坑,有的遭到各種極其殘忍的酷刑。相傳彼得要受刑的時候,要求將自己倒釘十字架,因為覺得自己不配與主同樣以釘十字架的方式死去……基督徒前仆後繼流血、死亡、獻出生命,他們將殉道唱成一首首詩歌。

這幅《聖彼得倒釘十字架》(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的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模擬了彼得被倒釘十字架的場景。有一個人要拉,有一個人要頂著往上推,有一個人要綁,他們在這個犯人旁邊,效忠著他們效忠的對象,或許是為了工作的糧餉,或許是對皇帝的忠誠,也或許如同被大光照耀前的保羅。三人合作,使勁用力,要讓這個人手腳釘上釘子,執行倒釘十字架的刑罰。他們應該聽過耶穌的事,聽過彼拉多洗手對祭司長和眾人說:「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聽過當時的宗教、政治如何聯合殺了一個無罪的人,如果沒有聽過,彼得也一定會告訴他們。

然而,這三個人跟彼得沒有任何眼神的交集。他們不好奇什麼值得這個人犧牲生命嗎?什麼讓這個人竟願意受比釘十字架更痛苦的刑罰?什麼讓這群基督徒坦然面對死亡?

彼得則是望著他被釘的手。主是否賜他司提反殉道前看到的榮耀?抑或他想到的是主曾為他烤魚的釘痕手?那手曾經撫平了海上的風浪,曾經醫治痲瘋病人,曾經讓瞎眼的人重獲光明,也曾經擘餅給他們吃!彼得是否對自己的手也即將有釘痕感到不配?感到榮耀?同時也感到痛苦?當彼得望著那根釘子扎入了他的手,血汩汩而流。

「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彼得用血與生命證明、回應了主的愛。神的話語透過聖徒用生命持守,透過那些與耶穌同住、看過祂復活、受祂託付的人,顛覆了這個世界。這個軟弱的人,他倒釘十字架的動作,比那三個人更具強大的張力,也更用盡了力氣。

■面對生死咒罵

馬丁路德曾說:「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神學家是因為他曾面對生、死、咒罵,而不是因為他能理解、閱讀、默想。」我想這是他對神學深刻的理解,因為他曾處在一個需要面對生、死、咒罵的時代,但他仍成為一個真正的神學家。彼得無疑也是如此,他原本是漁夫,原本是沮喪的小民,然而卻在面對生、死、咒罵時,選擇伸出手來,讓別人把他束上,帶他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翰福音21章18節)。約翰福音更在下一句21章19節說明:「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描述了彼得悲慘的結局後,耶穌說:「你跟從我吧!」如果我們回到使徒行傳,會發現彼得知道了自己悲慘的結局,但也知道這是榮耀,然後跟從了耶穌!

親愛的朋友,我們若是知道信耶穌有可能像彼得這樣被倒釘,應該實實在在明白這樣的倒釘是榮耀,是神以為我們配得,是存到永恆的。若是心中的眼睛能望見那看不見的國,為神的國而活,為神的話語而戰,那麼基督徒永遠都在愛的改革裡有分。我們能成為「真正的神學家」,以生命與世界對話,以理解、閱讀、默想來面對生、死、咒罵!如同我們的主耶穌一樣!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17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