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4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啟動台灣生態農業(下)
作者 / 廖靜蕙

接連2年發生水雉成群死亡的危機,也帶來了轉機。發生於2009年底的水雉集體死亡事件,讓地方政府、中央主管機關、農民及民間團體動起來,看似為了水雉保育,卻也為台灣農田帶來生機。

■以插秧替代直播

在保育對策上,台南市政府持續獎勵農田護巢育雛的策略,此次鎖定將水雉留在園區內的做法,2012年更修復園區外的台糖15號井,使園區內得以長年保持濕地狀態。

林務局則著眼園區內外可供水雉繁殖、覓食的棲地。首先,提供應急的插秧補助,讓緊鄰園區外的32公頃農田恢復插秧的方式,此舉一實施,果然水雉死亡數字明顯下降。另一方面,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推動接近有機的耕種方式,發展出「綠色保育標章」認證,不僅水雉不再集體死亡,而且當地菱角田生態系更顯生機。

為了保護水雉,慈心基金會於2010年底試辦補助部分農民以插秧取代直播,且在2月前不灑藥,或休耕田地保持水田樣貌,讓水雉得以覓食,果然這些區域在冬季過後未發現水雉死亡。第一年首先補助園區東側18公頃農民,死亡隻數明顯下降到51隻,2011年底好不容易找齊西側17公頃農民,總共35公頃左右土地一分地補貼微薄的1000元,沒想到農民都願意加入插秧的行列,結果也十分令人滿意,園區兩側再沒有發現死亡的水雉了!

更根本的解決之道,則是輔導農民轉作有機農法,並以更好的保證價格收購農產品,藉以改善水雉的繁殖與度冬棲地。慈心基金會投入一連串有機生產計畫,2011年與林務局合作推「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第1年共有7位農友加入,共3.22公頃農田,2012年增加為18戶、9.11公頃,今年已達30戶、20公頃農地。

有了「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標章加持,消費者吃菱角之餘,還能保護水雉。這是政府單位首次針對特定保育類生物,結合有機認證機構所推出的棲息地保護措施。農委會表示,未來只要生產過程能顧及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 、願接受監督管理,農產品能符合檢驗規定,就可使用「綠色保育」農產品標章。

■菱角田的夜生活

要知道農田生物多樣性,非得晚上一探農田不可。秋天正值菱角採收季節,從葫蘆埤公園旁的產業道路沿著農田漫步,沿路大多為慣行農田(註),偶有蟲叫聲外,顯得十分安靜。慣行農田偶爾傳來幾聲孤鳴,大都十分沉寂;而只要有塊田不噴灑農藥,生物就會聚集,顯得生意盎然、熱鬧非凡。

來到綠保契作田,雖然不如預期喧鬧,仍碰見許多台灣農村好久不見的野生朋友。在農田邊探頭的鉛色水蛇、台北赤蛙,在遠處跳躍的金線蛙、小雨蛙,還看到一隻負子蟲公蟲背上的卵正逐漸孵化為小蟲,以及會從腹部腺體噴出醋酸禦敵的台灣鞭蠍。另一邊,同樣是契作農的水菱農場生態池,草花蛇覓食的過程也全都被記錄下來。

低海拔農田生態,幾乎都可在綠保田裡觀察到。

台灣農村的幾種水蛇,鉛色水蛇、唐水蛇、赤腹游蛇是淨水指標,都因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開發所及,族群數逐漸減少,艱難處境不下於台北赤蛙。

台灣人普遍厭惡蛇,因此水蛇為難的處境甚少有人關心,但無論是台北赤蛙、金線蛙、鉛色水蛇,都屬於需要保育的對象,而今在水雉撐起的這把保護傘下,覓得一片可依存的棲地。

■保育不能脫離生產

菱角因為與水稻輪作,採收時必須採跪姿,綠保契作農余丁安說,跪著採菱角有謝天謝地感恩的意味。今年新加入的農民許萬芳則說,綠保一分地生產量可能只有慣行的1/4,而且除草除蟲都更辛苦,收入粗估會降一半,在慣行農民眼中,種綠保是「怪咖」,紛紛要他放棄。「但是為了健康、後代子孫以及永續經營,還是值得。」余丁安說。除了菱角,綠色保育標章也適用一期稻作,已推出「菱香米」品牌,同樣能保育水雉!

推了3年的綠保農田,好不容易達到20公頃規模,但相較菱角田400公頃,比例還很小。推動綠保耕作的楊從貴,期待能透過農法改變,更友善地對待萬物大地。他也和幾位夥伴在此租地、耕種成立「水菱農場」,並成立「友善大地」的銷售通路,讓保育落實在生產面,保障農民生計,以免落於空談。

現代保育學觀念,除了生態系之外,還須兼顧居民生計、傳統知識保存及聚落發展等,肩負維繫生物及人類福祉的重要功課。

農田是台灣的第2大生態系,農耕的步調維持著長期、週期性而穩定的人為擾動,在不同時節孕育不同物種,形成農田生態系的獨特性。而官田農田,每逢5月種植菱角的特性,吸引水雉到此築巢繁殖下一代,冬天耕種水稻則提供鳥類覓食,透過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居民自主保育,會比劃設保護區更具實質功能。

(註:慣行農法為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的栽種方式,尤以採大面積單一品種耕作最為常見。)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95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