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鄉土關懷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2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做人要磨 做牛要拖
堅持本土教育的小學老師郭燕霖
作者 / 採訪整理◎哀玉梅

■採訪緣起
「我想讓孩子知道台灣是很美麗的,因為如果我們不認識腳下的土地,很容易就會傷害它。」這是擔任小學老師的郭燕霖給一位學生家長的回應。

為了讓小朋友認識滋養嘉南平原的烏山頭水庫,以及其建造者、被稱為「嘉南大圳之父」的八田與一,去年2~3月,郭燕霖帶著全班同學觀看連續劇《水色嘉南》;爾後,他極力奔走,懇望華視重播及出版DVD;多次拜訪商請,也找上立委陳情、向有志之士大聲疾呼,但結果仍不如所望。然而,許多「碰壁」經驗,讓郭燕霖更堅定推廣本土教育的信念,一如他常教導小朋友的台灣精神「做人要磨,做牛要拖」;又如當年烏山頭水庫工程遭遇艱難時,有人說:「問題是很多,但若怕,就什麼都不能做!大家試試看吧,為了台灣的將來……。」

從長老教會信仰裡,郭燕霖擷取巴克禮、馬偕愛護台灣的事蹟,巧妙融入課堂中;他不斷重述228事件,讓小朋友以同理心記取這段血淚史。在他看來,每一堂課都是本土課,而本土必能與國際接軌。

一個年輕的小學老師,在鄉下教書,能成就的有多少?面對一群10歲左右的小朋友,他們能懂的又有多少?郭燕霖樂觀的說:「只要想突破現狀,一定會找到方法。」我們相信,美好的台灣精神,在他這般古意堅持下,會如同烏山頭水路般,細水長流,靜靜地灌沃人心。

■以下是記者的採訪:

Q:身為第一代基督徒,信主前後有何不同?尤其是作為一位老師,信仰帶給你的影響是什麼?

A:到山腳國小教書的第一年,我遭受很大的挫折。我的求學過程一路順遂,讀的都是所謂的「好班」,但實際教學帶班後才發現,很多孩子是單親、隔代教養,根本無法努力向學,他們並不像我以前一樣,會自動自發讀書。教學第一年,班級管理不佳,和家長也溝通不良,五年級帶完,照理說應該繼續帶六年級,但我被換了下來,這對我來說打擊非常大。

所幸在學生時代接觸社運團體,認識一些基督徒,對基督教有好印象;總覺得他們看的是上帝,而不是人;沒有信仰的人以人為重,萬一人做得不好,就因此失志、失去動力。因此,那年我在教學上遭遇挫折時,就想起這個信仰;剛好山腳教會就在學校旁邊,我就去慕道,3、4年後,在2008年11月正式受洗。

苗栗資源少,不像在台北有各式各樣的研習;雖然我可以找以前的同學交換教學心得,但夜深人靜時,我還是得面對我自己;而且我也常在想,「我一直在教學生,但誰來教我?」進到教會後,我發現上帝就是最好的老師,祂會透過牧師來教我;每個主日禮拜,我像是去上課充實自己、鑑察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也請上帝幫助我。從基督教信仰裡我體會到,唯有「安內」,才能「攘外」。

Q:什麼原因使你如此重視本土教育?

A:以前的課本或是老師教的,幾乎都是中國文化,以我的故鄉關廟鄉為例,關廟最有名的就是關廟麵,小時候我每天吃它,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觀光客來關廟看如何做麵,長大後我才明白,他們來看屬於「台灣本土」的東西。後來我到台北讀書,台北人追求的是百貨公司、歌星,與鄉下不一樣,也沒什麼本土意識。我認為,人永遠離不開土地,當根扎的愈深,就不會跟著流行隨波逐流、去做一些無意義的事。現在,我就是在尋找自己的根,這是以前我的老師沒有教的;自己當老師後,我就想多讓孩子認識在地的故事,培養他們的本土情懷;因為自己曾經失落過,所以覺得這方面特別珍貴。

Q:你如何在課程中融入本土教育?曾說了哪些故事和例子讓小朋友認識在地的事?

A:其實一開始我的教學技巧不成熟,很制式、專挑一堂課來教,效果並不好;後來我發現應該將本土元素隱藏在一般課程中,有時見縫插針,有時旁敲側擊;用比較溫和的方法融入本土教學,不要讓人認為是以意識形態在談本土。

例如:我曾經讓小朋友演馬偕為人拔牙的故事,除了藉機讓他們認識馬偕,也用台語作為整齣劇的台詞。因為必須以台語來演,就變成不是台語課卻上台語、不是鄉土課也能認識鄉土、不是歷史課也學歷史,這樣小朋友比較不會排斥,也變得有興趣學習。

上台語課時,我跟小朋友說,你的數學考得好,並不是因為數學厲害,而是你的國語厲害;如果我用台語來考你數學,你不見得考得好喔,因為要先看得懂台語才能計算。我用這樣來說明,叫小朋友不可以看輕台語。

對我來說,每一堂課都是本土課,好比讀到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的故事,課本只提到她的醫療事蹟,但我趁機再套入228,跟小朋友補充說,當年228事件發生後,蔡阿信也會害怕像其他人一樣被捉走,所以最後才離開台灣去加拿大。又例如,有小朋友問到228受難者張七郎的事,我以單親兒童及受暴婦女的角度來切入;我說張七郎的媽媽是國家暴力下的受暴婦女、單親家庭;想想看,一個當太太的,先生突然不見了,或一個小朋友的爸爸突然不見了,心情會怎樣?我從不同的面向剖入,試圖讓小朋友找到共鳴;雖然有些立場沒有明講,但能刺激小朋友自己去思考。

教材是死的,老師的教法是活的,如果我們用心,本土教育一定會更有活力!

Q:在爭取連續劇 《水色嘉南》重播以及向人介紹八田與一對台灣的貢獻的過程中,你自己有哪些收穫與體會?

A:首先,在教育方面,我認為教育環境不斷在變動,要默守成規最容易,但如果有理想、想要突破現狀,除了堅持,還得找到方法;雖然何時會找對方法不知道,但願意打破現狀,相信這對自己以及別人一定是好的。像我是因為《水色嘉南》不能重播,反而讓我投入這件事,現在回頭看,我很感謝華視當時沒有播出,讓我有了這些經驗,最後甚至跟小朋友一起出版了八田與一的繪本。

第二,關於整體社會,我常想,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去看八田與一如何用心、設身處地的為台灣人建造水庫,那麼台灣的公共生活一定會更好,我們走的路會是平的,喝水時,也不用擔心會不會有毒。當我們自己賣的水是不可靠的,還想賣給別人喝,這是教育出了問題!就像前陣子,88水災受創的小林村附近有條臨時便道路況不佳頻出意外,官員居然回應說「要慢慢的開」,這種不負責的心態,信手捻來就是一堆!

八田與一的恩師廣井勇教授常對學生說:「如果要造橋,就要造可以讓人安心走過的橋。」而八田與一拚命認真,他的信念是「人不應該為了做官或地位工作,應該是為造福後代而工作。」我想,如果我們的官員也與國家、人民休戚與共,用心將基礎建設做好,就不會浪費社會成本,才有資源做其他的社會福利工作。社會福利應該是後端的,教育素質提升、人民脫離貧窮,對整體社會才有正面的影響。

第三,關於推動本土化教學方面,我體會到想要自己來影響老師是非常有限的,不如透過學生來影響老師。就像我們做數學,做完後要驗算,加法可以用減法來驗算,乘法也可以用除法來驗算,是一體兩面的。當全校一起看完動畫《八田來了》,小朋友會問老師:「八田與一是日本人,為什麼他要跑來台灣蓋水庫?」小朋友問問題時不帶任何價值判斷,而老師為了回答問題,便會自己收集資料了解那是什麼。

另外,除了八田與一,我希望台灣人能認識更多對這塊土地有貢獻的人物,例如,台灣的教師節要紀念誰?除了孔子,馬偕、巴克禮也可以啊,他們都做得比台灣人還多;又像蘭大弼醫師過世前講的是台灣話,相對的,我們住在台灣的台灣人,對自己的故鄉卻很疏離。又例如,苗栗縣教育處大力推動中國少林寺武術,其實,在台灣有雲林的西螺七崁、高雄內門的宋江陣,何必跑去中國學?只有扎根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解決所面對的困難,這樣,台灣才會更美好,而不是到處飄流。

Q:關於八田與一傳記《嘉南大圳之父》,哪段記述最使你感動,並對你的教學理念有所啟發?

A:八田與一和美國水利專家賈斯丁激辯的那一幕讓我留下深刻印象。1925年,烏山頭水庫工程進行到一半,也遇到一些困難,總督府不放心,就請賈斯丁來台灣實地調查,八田與一知道後很生氣,他說:「賈斯丁的論文我已全部讀過,而且也實地參觀過他所設計的土堰堤,才設計出符合烏山頭的堰堤……」但賈斯汀還是來台灣,而且勘查後批判八田與一的設計。但八田與一打破舊有的官僚體系,毫不畏懼地跟他辯論;體系是為了人而存在,人不是為了體系而存在,八田與一知道這個道理,而他也身體力行。

八田與一雖然身處官僚體系之中,但不對的事就說不對,就算當時的總督府對他所有懷疑,但他還是堅持下去,因為他有信心,烏山頭水庫完工後,絕對會給農民帶來很大的好處。他有良知,他知道利弊得失是什麼,所以敢在體制內站出來,敢說不同的聲音。

我認為,台灣的教育被中國殖民教育所綁架,台灣的主體性教育如果沒有辦法堅持下去,台灣人就沒有辦法出埃及而獨立建國。台灣的教育體制是可以改變的,但這種改變必須藉由老師,否則余祥銓女友披「TAIWAN CHINA」彩帶選美、王曉波大爆馬先生終極統一等等都罄竹難書。「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八田與一認同台灣、他的妻子外代樹也認同台灣,為什麼馬英九說他燒成灰也是台灣人,我卻無法相信呢?凡事「Just Do It!」

Q:聽說你有個「鄉土導遊」的夢想?

A:我跟太太去日本度蜜月時,認識一位導遊,他說日本人旅遊時,一定會問很多關於當地的人文軼事,不像我們台灣人,只會上車睡覺、下車尿尿。

我也從媒體報導中發現,若有外賓來訪,政府就招待他們去參觀故宮、吃鼎泰豐。如果我是外交部部長,要是英國來的,我就安排他去台南神學院認識巴克禮,日本人就帶去烏山頭看八田與一、加拿大人就去淡江中學看馬偕。台灣不是只有故宮或台北市啊!就算你去偏遠的屏東,也可以去竹田鄉,去看巴克禮當時被潑屎的地方,還有戰敗後捐出上千冊藏書的池田一郎文庫展覽館。

八田與一蓋烏山頭水庫,對台灣貢獻那麼大,他是「A咖」,但認識他的人卻那麼少,很可惜!巴克禮也是,他是台灣的孔子公耶,引進印刷術、白話字,辦報紙、創設台南神學院;以前我讀台南一中,放學時常經過南神,但我不認識巴克禮、不知道台南神學院是什麼,現在回想起來,我到底在做什麼呀?我們會表揚資深優良的教師,但資深不一定優良,而巴克禮、八田與一,就是既資深又優良!所以,我想要以本土化的方式來介紹台灣,而且透過這些外國人對台灣的貢獻事蹟,本土絕對可以跟國際結合,它不只是Local,也是Native,更是International;就像嘉南大圳不只是台南的、台灣的,它是世界級的;不要小看它的水路,它絕對可以跟萬里長城相比!

不過,「鄉土導遊」的夢想可能要退休之後才能實現,台灣很多地方我還不太認識,就像有人問我關於故鄉關廟的特色,我還想不到該怎麼介紹。

■ 小朋友看郭老師:老師不會兇啦!

在小學就完成許多人一輩子無法完成的夢想──出書,山腳國小的4個小朋友賴憲澤、何念庭、嚴萬霖、嚴郁茹,既開心又羞怯地看著《八田與一和我們的故事》繪本。來自不同班級的他們,受郭老師邀請在課外時間創作八田與一繪本,從一起想腳本、構圖、上色,到最後完工,過程中經歷許多挑戰,但郭老師巧妙引導,在面臨困難、挫折時循循善誘,讓他們從八田與一的故事中尋找解決的方法、心境轉變的契機。

「老師不會兇啦!」小朋友嘻嘻哈哈地說,郭老師最常問他們的是「如果你是八田,你會怎麼做?」老師不直接講答案,而是要他們去思考、克服困難,也在團隊合作中學習溝通、互相體諒。雖然不直接給答案,花去很多溝通的時間,卻也培養小朋友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像是負責構圖的賴憲澤,有一次當老師要求他修改細部畫作時,因為太累了而感到不耐煩,但最後當繪本完成,他的創作感言卻特別提到「八田與一很有耐心」。

創作繪本的經驗或許特別,但小朋友們在其中學到最寶貴的,是從別人的故事中尋求啟發、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都歸功於一位願意花時間陪伴他們的老師。(採訪/張怡倩)

■ 牧師看郭老師:他,古意堅持

初次聽到「郭燕霖」這個名字,是我到山腳教會不久之後。當時只知道他是台灣教師聯盟的秘書長,在教會對面的山腳國小教書,是位慕道友。開學之後,他來教會禮拜,打過招呼,談了些話。那時,教會來了一群小朋友,是被學校拒絕放學後留在學校嬉戲的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童,他們在教會寫作業、玩耍。郭老師知道後,立刻為這群我們稱為「向日葵家族」的兒童事工奉獻。他說:「今日投資在這些事工上,要比將來投資在監獄的事工還要重要、還要有意義。」就這樣,郭老師也邀請我們在學期中進入他的班級上生命教育課,開啟山腳教會進入校園之路。

每年的228前夕,他都會在學校舉辦228教學研討會。不難想像在相對保守的農村小學,每年舉辦這樣的教學研討會,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但燕霖總會排除萬難。走進山腳國小,你會發現教室、走廊可以看到台灣話的拼音(福佬話及客家話),當然那也是燕霖的傑作。身為國小老師的燕霖有許多機會上台和全校師生說話,每當從學校的廣播中聽到台灣話的報告、叮嚀事項時,我知道他和幾位年輕的老師堅持在日常生活中的「母語教學」。從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燕霖對於事情的執著;只要他認為是對的,他就會全力以赴、堅持到底。

投入社會運動的燕霖,在種種不合理的制度下,以他能力範圍內的力量在對抗體制,在實踐他的理想時,難免會感到力不從心、感到挫折。他知道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在心靈深處必須要有一個信仰來支持自己。他進入教會開始找尋;一開始,他以自己的理性來理解信仰,但在這兩三年之中,我也看到他除了以他熟悉的「理性」及人為方法來了解信仰之外,他也在生活的一些失敗經驗中,看到上帝帶領的奇妙恩典。

我相信燕霖對台灣的愛,會讓更多人受益。讓我們為他在學校、在教會及在社會的服事祈禱,使他更有力量向前走。(文/黃哲彥)

文章及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041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