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626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從經濟正義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與貧窮
作者 /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富有台灣存在第三世界人民
隨著全球經濟景氣的持續復甦,加上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努力,2004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約百分之五點九三,這是過去七年來最好的成績。2003年我國的國民平均所得為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五美元,如果2005年的經濟成長達到預估的百分之四點五六,今年的國民平均所得可望接近一萬五千美元,甚至不久的將來就能突破一萬五千元以上的關卡,創建國民所得的新高記錄。
  
除了總體經濟指標明顯好轉外,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所公布2004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由前年的第十七名,大幅度進步五名,躍升至第十三名,成為世界競爭力進步最多的十個國家之一。衡量未來中長期經濟成長潛力的重要指標——「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成長競爭力評比」,台灣也從2000年的第十名,進步到去年(2004年)的第四名,並且連續三年總亞洲第一名。
  
如此傲人的經濟成就,不知垂羨了多少國家與國際社會,台灣更自豪其堆積的財富。然而,這樣的富有社會卻執意漠視並遮掩土地上存有的第三世界人民,亦即標示「貧窮」、「匱乏」、「落後」的原住民社會,為台灣的富有與高經濟成長抹上一層陰影與無限的遺憾。

■原住民的貧窮與匱乏
貧窮與匱乏是台灣原住民普遍存在的問題,亦是原住民今日社會議題的核心。原住民因貧窮而缺乏自信,宿命,教育水準低落,健康不佳,平均壽命短,兒童營養不良,住屋環境惡劣,酗酒、家庭不和與暴力。尤有甚者,因極度貧窮,原住民常有出賣女兒為娼、鋌而走險參與走私行竊,以及因負債與生活壓力自殺等悲劇。整體而論,貧窮阻礙了原住民個人與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更被視為台灣社會的負債與重擔。
  
什麼是「貧窮」?我們應該如何界定它?Robert A. Dentler對貧窮提共了「絕對貧窮」和「相對貧窮」的觀念。所謂「絕對貧窮」,是指在物質普遍缺乏的社會中,人們無法維持物質生活的基本條件,這類貧窮多半指饑荒、挨餓等。所謂「相對貧窮」,是指社會中某些社群的生活相對偏低,以致不能分享各種形態的食物,或不能參加各類社會活動,這類貧窮是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而非資源缺乏,因此,「相對貧窮」強調某階層的人在物質或非物質上常遇到持續性的剝削。
  
晚進社會學者對貧窮的概念,已普遍從「相對貧窮」的觀點著手。譬如現代社會學辭典對貧窮所下的定義為:「貧窮」為個人或一群人因長期過著低水準的生活,以至於健康、士氣或自尊逐漸損傷;與社會一般生活水準、財富分配、地位系統或社會期待等存在著相對關係。台灣社會雖有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但都同樣存在著貧窮問題,只是原住民貧窮的普遍性與嚴重性深植台灣社會,也是原住民本身高度重視的問題。原住民的貧窮,固然有原住民本身的條件與因素,但也有因台灣整體社會間接或直接的影響所造成,甚至國際社會的事件與變動多少都有某程度的波及。
  
綜觀台灣原住民的貧窮,約有下列幾個主要原因,這些因素與社會正義絕對脫不了關係。
  
一、國際的衝擊。如:台灣加入WTO,原住民的傳統農業與生產受到衝擊;又如:政府引進外勞,排擠原住民勞力市場的供需,廉價勞工降低原住民的所得。
  
二、政府政策不當。如:不當的山地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使不肖財團有藉口在原住民地區,以龐大的財力搜刮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又如:制定集水區及山坡地利用限制,扼殺了原住民生存發展的生機。
  
三、喪失土地與資源。歷代統治者否定原住民族的傳統土地權及資源使用發展權,政府運用行政命令強制徵收原住民土地,土地上的資源亦一律視為公共財,原住民無權利用。
  
四、高利貸。原住民因貧窮,遇到困境,無法獲得銀行借貸,而轉向高利貸借,固無能力還款,越借負債越多,最後不得不以土地或房屋抵付。
  
五、農產品廉價滯銷。豐收對原住民求說,並不保證收入會增加,反之可能因過量而廉價滯銷而血本無歸;原住民的生產線,在台灣市場仍被邊緣化。
  
六、教育水準低。教育水準是社會競爭力的指標,原住民族因貧窮而較難追求高教育機會,導致社會競爭能力弱,自然淪落至社會下層階級及勞力市場。
  
七、劣質的健康。原住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台灣社會短缺十歲,此外,在肺結核、腸癌、痛風等惡疾,原住民有極高的罹患率,劣質的健康成了家庭的負擔。
  
八、嚴重的失業。由於外勞的引進,加之原住民教育程度與專業技術的不足,在競爭的勞動市場上,原住民受到嚴重的排擠;而失業不只是經濟問題,不斷增多的失業人口也導致嚴重的原住民社會問題。
  
九、災害與環境破壞。這幾年原住民地區災害連連,土地與財產的損失,不是原已貧窮的原住民所能承擔。災害使原住民更加貧窮,而除了天災造成原住民地區環境的惡劣,在原住民地區大肆開發、濫伐土地,也終將釀成原住民的災害。
  
十、種族歧視與偏見。種族的歧視與偏見,造成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被諷為無能力追求進步者,是被同情、幫助者,亦使原住民失去對族群的自信,宿命。

■從經濟正義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
台灣雖只是一塊彈丸之地,但因全體居民與政府的努力,排除不利條件,發展經濟奇蹟,擁有傲人的財富,因此,台灣社會的經濟問題已非解決貧窮問題,而是如何追求社會正義,使全體人民得到合理的經濟分配,特別是針對原住民的經濟弱勢與貧窮實況。
  
一、從信仰的觀點。財富的增多是上帝對其子民的應許與賜福,上帝要賜福亞伯拉罕及其子孫,但上帝亦附加條件——「萬族因你得福」,因此從經濟正義的觀點來論,擁有財富者,就應有分享的責任。
  
二、政府的責任。國家與政府是由全體國民所組成,亦受全體人民之託,保障國民安全,並努力進求人民最高的福祉。因此,政府不應只關注某些人的經濟發展,卻故意忽略某些人而淪為貧窮,使國民的貧富差距加大,徒增社會問題。
  
三、社會的責任。財團與個人財富的累績,並非完全依靠一己之力。財富的獲得,需依靠公共設施、社會財的借貸、人力與物力資源的供需、貧窮人的土地與勞力,以及整體社會的物流與購買力。因此,財富絕對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這是責任而非美德。
  
四、原住民本身的努力。耶穌常憐憫社會的貧窮與弱勢者,但類似主人交付一千金幣,卻被埋在地裡,耶穌不但責備這樣的僕人,還收回金幣,使其一無所有。從經濟正義的觀點,貧窮與弱勢的原住民,固然有社會不正義的因來導致,但若因本身的無知、懶惰與不求上進而淪為貧窮,恐怕別人的同情與幫助將失去意義。

■結論
台灣在國際社會常津津樂道於經濟的成就,但當國際人士問及台灣原住民的狀況時,卻啞口難言,甚至以鴕鳥心態逃避現實。我們不敢讓國際人士走訪原住民部落,特別類似蘭嶼部落,深怕會傷了台灣富有的國際形象。
  
追求經濟正義,將是溫飽的台灣社會所需面對的社會議題,唯有當台灣社會經濟弱勢與貧窮的原住民,其基本的經濟需求得到解決,經濟發展有伸展的空間時,「台灣錢淹腳目」才有實質意義,並能受到尊崇。
  
另外,在追求經濟正義上,經濟弱勢與貧窮的原住民也有義務要求自我,從被同情、被施捨、即被視為社會負擔的窠臼中,飛出一片有尊嚴、經濟自主的原住民新天地。

文章及圖片來源:<新使者雜誌>第87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北東門教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