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4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我信肉體的復活
「大體老師」林信堅牧師
作者 / 王貞文
台灣人對於「喪葬儀式」的傳統觀念,讓該以歸家的歡欣之情來看待死亡的基督徒,也不能超然的面對身後事。值此清明思念先人時節,藉由林信堅牧師生前就定意當大體老師,及家屬為他所辦的「不同凡響」的告別禮拜,並駱先春牧師、黃素娥牧師的信仰典範,一起來思考對死亡的態度。

■禁止「憂頭結面」的追思禮拜
二○○六年十二月底,《台灣教會公報》的廣告欄刊出了一則很特別的告示:「我們敬愛的可愛的林信堅牧師已於十二月十四日下午回到天國。當老師的他,最後還是喜歡當大體老師,與母校成功醫學院的學生一起研究上帝創造人類的奧妙。遺族縱有不捨,卻也感謝上帝垂聽牧師生前之禱告,賜予他臨終前瞬間的安詳美麗的祝福。

我們將於主後2007年1月6日下午二點於東寧教會舉行追思歡送會,來紀念牧師與我們在一起的時刻。

然而,按照牧師慣有不愛麻煩他人的簡單作風,加上路途遙遠、時間不便、座位有限,請大家就近在家思念牧師即可,有來沒來在牧師心中同為重要之人,在家屬心中同樣感激致謝。
       林信堅牧師家族一同」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這樣豁達的文句之下,尚有用漫畫的圖案所表達的,林牧師生前七大交代:「1. 不發訃聞毛巾。2. 不收奠儀花籃。3.禁止非黑即白。4.禁止憂頭結面。5. 務存歡欣感謝之心。6. 有生之年要關懷弱勢。7. 英文要好,柯旗化文法從頭到尾認真唸一遍。」

有不少人特別將這則不像傳統訃聞的追思禮拜消息剪了下來,有老人家將它影印分給子女,說明他們自己也願這樣自在地、不從流俗地去面對自己的身後事。

甚至有媒體作了報導,雖然記者不甚明白「憂頭結面」之意,而簡略地將追思禮拜的精神說是:「禁止憂傷。」不過,林信堅牧師對身後事的不凡見解,仍激勵了不少人。

追思禮拜那一天,東寧教會樓上樓下擠得滿滿的。照著林牧師的交代「禁止非黑即白」而著裝的人不多。大部分的牧師們還是穿上了代表牧師身分的黑衣。其實林牧師所在意的不是衣著的黑白無彩,他期待與關心的是,要人們在心靈上能包容、寬厚、接納多元、迎向繽紛。

在追思禮拜的過程中,不「憂頭結面」是可以勉強做到,眼淚倒是真的不易止住;只不過,有不少淚水,是歡欣感恩的淚水:感謝上帝讓林牧師在我們當中所播下的愛的種子,感謝這些愛的萌芽與茁壯,感謝上帝讓我們在林牧師身上,看到天真與無私的胸懷,怎樣在一個惡濁的世代靜靜地發光。

那不是一場營造著「備極哀榮」效果的追思禮拜,而是一個溫暖的「歸家之旅」的壯行會。在林牧師生前所愛參與,也最能享受禮拜的東寧教會裡,群聚著與他相會過的人,在他所疼愛過的學生宋信喜牧師的講道分享下,朋友們向他說再見。

但是他的遺體並不在場,他已經成為成大醫學院的「大體老師」,也就是說,他將身體捐給醫學院,好讓學生可以上人體的解剖課。他的女兒們在追思禮拜的通知中寫得很好:「當老師的他,最後還是喜歡當大體老師,與母校成功醫學院的學生一起研究上帝創造人類的奧妙。」

一生都為上帝創造之奇發出欣賞的驚嘆之聲的林牧師,讓他的軀體也成為一場探索上帝的旅程的場域了!

■成為大體老師
師母李美蓮女士在致答謝詞時,再一次強調,這場追思禮拜之所以不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因為林信堅牧師已經將他的軀體捐出。所以這不是一場忙於安葬的禮拜,不用去掛慮一切關於安葬的繁文縟節,因此,可以真真正正的追思,讓故人的心靈,故人的理想,再一次充滿這個禮拜的空間。

「成為大體老師」是林信堅牧師的堅定心願,他的家人也含淚掙扎,克服了不捨的心情,勇敢地完成他的心願。

林信堅牧師對生死一向看得很淡。在生時,他就從不忌諱談死亡,總是顯出一種「我或死或生,都屬基督」的豁達。二○○二年的一場來勢洶洶的大病,幾乎奪去他的生命。在女兒們與師母的照護下,他努力掙扎過來,甚至很快地回到他所愛的神學院教學工作,直到身體的狀況真的無法支撐下去,只好提前退休。

原本林牧師是渴望在他身後,器官都能繼續幫助人,他想當一個快樂的器官捐贈人。

器官捐贈的念頭,主要是受到一位年輕的美國女志工的激勵而產生。一九九六年,當林牧師主持國際學生交換計畫的時候,曾有一位年輕的美國志工伊麗莎白偉伯小姐(Elizabeth Weaver),在前往台南中洲車站時,不幸出了車禍,傷重不治。她的父親是一位醫生,趕來台灣料理女兒的後事,不但不怪罪台灣社會,寬恕了肇事的貨車司機,還熱心地執行了他的女兒的遺願,將她的器官捐贈給台灣需要的人。

林牧師處理這整個事件,受到極大的震撼,因此成為熱心的器官捐贈運動的推手。他在公報上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位小姐,以這個感人的故事,鼓勵大家以器官捐贈的方式遺愛人間。這篇文章,他自費多印了上萬份,見人就分發,一直到他去世之後,在他的遺物中尚有一大疊這篇文章的影本。

林牧師讀過我所寫的一篇叫作〈深及身體的不義〉的文章,是在探討關於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特別是器官移植的可能性所帶來的買賣器官等問題,他以為我是反對器官捐贈的。在他生前最後一段日子,他曾以受損的腦與有限的語言能力,用心地要我了解器官捐贈的意義。我其實並不反對用捐贈器官的方式,讓人得益。林牧師那種用心與努力的解說,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對於「死後,蛻下來的皮囊還能讓人得幫助」的理念之著迷與執著。

但是他在生病之後,發現自己的器官已經受到損害,不適用於捐贈,於是,他捐得更多:將自己的軀體捐出來,提供給醫學院解剖之用。慈濟醫學院率先將這些捐出大體的人,稱為「大體老師」。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稱呼:一個靈魂已經離開了的軀殼,還能繼續成為「老師」,對一位一生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想必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自在飛昇的赤足天使
對家人來說,捐出所愛的人的身軀,真的很不容易。即使在信仰上,在理性上,都知道那位我們所愛的人已經與主同在,不再居住在這累人的肉體中,但是,畢竟在這樣的肉體裡,我們認識了他,也通過這樣的肉體來愛過他。

是林牧師別世那一刻的安詳與榮美,支撐著他的家人。他們將不易完成的故人心願達成了,也用幽默與平靜的心懷,將這樣的勇氣與希望傳達給周圍的人。

陳義仁牧師用他那充滿愛的漫畫家之筆,為林信堅牧師的追思禮拜程序表,畫了一幅很可愛的插畫:赤著腳的林信堅牧師,臉上掛著瀟灑自在的笑容,向大家說:「我先走一步了!」在布幕上,投影機放映出林信堅牧師生前的身影,最後一段是短短幾十秒的影片。退休後在台東靜養的林牧師,常去老人安養院探訪、幫忙,他像「老萊子」一般地掛著純真的笑容,揮舞著手臂,唱道:「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舞,她有甜蜜。」

使徒信經說:「我信肉體的復活,我信永生。」林信堅牧師的肉體,在他死後仍在教學著,他以一種春蝶再生的方式蛻變了,飛昇了。不眷戀肉體,但讓這肉體幫助許多人。林信堅牧師與他的遺族,在他的身後事上,真正「活出」了對肉體復活的盼望!

林信堅牧師已完成了大體老師的任務,遺體已於今年三月廿四日火化,骨灰罈安放。

(本文作者為台南神學院老師)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292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