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歷史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92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同心參與時代的推動與改變
記PCT150週年系列活動──教會婦女人權研討會
作者 / 潘愛樺

時間:2015年11月2-3日

地點:崇光女中文萃樓五樓

■前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慶祝宣教150週年之際,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於崇光女中,安排了連續兩天、計七場的專題演講,期待透過各層面關於婦女議題之研究,使與會者更加了解教會婦女人權的情況,盼能喚起教會眾信徒對性別平等的關注,並呼籲教會重視婦女在教會服事的多元角色。

■專題一:PCT150台灣教會婦女人權情況/王昭文老師

談教會婦女人權之前,王昭文老師提出:身為女性的我們,應該先意識到:自身為女性所擁有的特殊與價值,一旦關注到自我能夠擁有想法、感覺與價值觀時,才會進一步去關心「女權」的需要。

當從世界、基督教界、台灣教會中,回顧女權的發展,可發現,女權運動要如何落實在不同的世代與文化場域中,有斑斑血淚的歷史,例如二十世紀初,英國為了要爭取女性勞工權益,被迫走上街頭、絕食抗爭,才能喚起社會大眾對女性人權的注意。十九世紀初,在台灣長老教會發展歷史中,就能尋見許多被稱之為「姑娘」的女宣教師們,開始負責起女子教育的工作。二十世紀初,女性開始進入職場,孫理蓮在1952年成立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協助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環境,並首創治療烏腳病的醫院,她所留下的足跡給了後代更多啟發與跟隨的腳步。王昭文老師深盼:如今婦女有幸生存在這個世代裡,我們還有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們不該僅站在既得利益的享受圈裡,應有深刻的反省及思考,為不公義的事勇敢挺身而出。

■專題二:婦女釋經的發展/吳富雅牧師

吳富雅牧師自述是因普世教會協會(WCC)與「婦女團結十年」的運動起源,使得她開始與「婦女神學」有了接觸。她提及,所謂的婦女釋經,應該以「女性主體」的經驗為出發點,突破過去傳統以男性為中心對神學與聖經的解釋權,例如:〈創世記〉二章18節經文所提及的「幫助」,這個「幫助」應該是一個男女受造互為平等的關係,而非女人是附屬的、是能力較低的。她也說明,婦女釋經的過程,是可以同時檢視聖經詮釋與閱讀的限制,並提醒人時常是因自己的需要而「選擇性」地在引用經文,這是相當可惜的!

然而,婦女聖經詮釋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有更多元的變化,也實際提供了四個步驟:質疑、問「問題」、運用創造想像、改變的行動,幫助我們對經文可以有更深層的理解。也期待我們能在聖經中找出女性的圖像,使女性的故事能再思與重建,並時時返回信仰中的「信、望、愛」與主建立良好的關係。

■專題三:婦女人權與文化神學的發展與展望/陳文珊老師

首次看到、聽到陳文珊老師的分享,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時常用疑問句挑戰我過去既定的想法,然而,她卻又以肯定的回應來鼓勵我們,學習用女性觀點來看教會中的服事及對聖經存有批判性。

演講中,她一再提到高天香博士自1980年代末期,如何在台灣這塊荒蕪的神學園地,開拓「台灣婦女神學」,高天香博士自身也擔任起「台灣婦女神學」最重要的領航員。整體而言,婦女神學的發展不但是一個矯正歷史錯誤的軌跡,也同時是追求自由與公義的解放運動。

另外,陳文珊老師也以韓國女神學家鄭玄鏡(Chung Hyun Kyung)曾研究韓國民間信仰為例,提出韓國在安慰冤魂的儀式中,發現許多冤魂都是以女性為主角,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女鬼」,而不是「男鬼」!那為什麼不是「男鬼」呢?在這樣的提問之下,讓我們去省思:如果要了解婦女所受的苦難,應該以婦女受壓迫的緣由來了解事情的始末。

■專題四:當代女性牧者的處境以及女性靈性/石素英牧師

石素英牧師帶領我們從2013年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的性別統計談起,讓我們看見,陪餐會員中的男女比例是差距最大的,女性多於男性16%,而原住民長老男女比例幾乎是1:1,另外,主日學在長老教會幾乎可以說被認為是偏向女性特質的服事,不管是在原住民教會或是平地教會,男性參與比例都是低於三分之一。但在教會中,現今社會主流的教導與期待,仍是以男性為主。而若是以男性為導向的領導,所呈現的就會較偏向「事工」為目標,如教會與社會的關聯、教會擴張…;若是以女性為主,則會較注重「關係」為導向的聯結,包括陪伴、探訪…,然而,原住民族還有母系與父系制度的差異,不同文化所呈現的不同樣貌,都會對教會內部的領導特質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男性與女性的靈性特質是應當同時存在於教會中,石牧師鼓勵女傳會可邀請女長老、女執事、學者參加,甚至男性,以利對話,也激勵在場女性能夠勇敢進入決策圈,這不僅是一項良好的領袖訓練,也可以規劃符合女性需要的教會工作。

■專題五:原住民婦女的美麗與哀愁/洪仲志小姐

洪仲志小姐在演講一開始就以破冰的方式帶領與會者回憶:「第一次,對原住民或漢人女性最深刻的印象?」原來,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早已為「婦女」、「原住民」、「原住民婦女」貼了標籤,例如:婦女是溫柔的、原住民喜愛喝酒、原住民婦女是超人…等。但在正式談原住民婦女處境之前,洪仲志小姐仍期待與會者能夠先從「愛」的角度去思考上帝的創造及我們如何相愛做為暖身。提及學者馬歇爾.盧森堡就曾努力倡議要有「愛的語言」,具體分為: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來練習如何看待自己及他人。

社會上不乏滿有「成就」的女性,其成就卻是在父母、同儕、男朋友…的期待之下被建構的,包括原住民,也在社會中扮演了「被想像中的原住民」的美好圖像(喜好浪漫、開朗…),來提供大多數漢人用來與族人互動的依據,「女人」加上「原住民」這兩個身分使得原住民女人成了「弱勢中的弱勢」。期待婦女與婦女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能夠重新回到主的創造中,審視人權並非是上了街頭才能得到的權利,乃是以愛為出發點,人人都能被愛與被尊重。

■專題六:心事誰人知?叫一聲「娘」字怎堪?/盧悅文小姐

牧師娘或傳道娘也許是我們在教會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身影,她們總是帶著淺淺的微笑,有禮地站在牧師的身旁,向會友們一一問候、寒暄,然而,我們是否曾關心她們所付出的「代價」?或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總覺得「牧師娘」所付出的辛勞是應該的?

盧悅文小姐以自身於2004年發表的碩士論文《叫一聲「娘」字怎堪?長老教會牧師娘的身分認同》,帶領與會者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教會組織(教會與會友)、牧師及牧師娘三者間,對牧師娘的性別認同與角色期待的角力,並提出牧師娘如何協商與抵抗本身身分認同形塑的方式,其協商手段包含牧師丈夫的支持、爭取教會外全職工作權、拒絕支領教會薪水等方式,深入的分析與帶領討論,期待教會能夠在「不成文的傳統與體制」中,擺脫對「超完美女性的牧師娘」的期待,並思考教會如何更落實成為性別平等的工作場域。

■專題七:教會新住民婦女的處境─何處是兒家/陶月梅牧師

台灣自1970年代末期就開始有外籍女性婚姻移民,包含我們所熟悉的外籍新娘(即台灣民間對女性外籍配偶的稱呼),但這字眼容易將該族群標籤化,故台灣部分團體希望以「新移民女性、新住民婦女」來替代官方之「外籍新娘、外籍配偶」之俗稱。如今,婚姻移民已成為台灣社會的第五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之外的「第五大族群」),初估八位孩子當中就有一位的母親是因婚姻關係來台灣的,然而教會是否已意識到此人口結構的現象及影響呢?

陶月梅牧師分享過去在機構及教會的工作與牧會經驗,包括在鳥松鄉公所及鳥松教會開設「識字班」、在大林蒲教會開辦「新住民機車考照輔導班」、「兒童課輔班」、「新住民生活適應班」等,就是為了要幫助這些新移民女性,能在台灣感受到教會是「娘」家的親密感,做她們的好厝邊。

■反省與盼望

來自東部、七星、台北、新竹、台南、壽山…等不同中區會及機構的女性(與會者皆是女性),各自都有個人生命經驗的包袱,包括維持傳統的角色及家庭的需要,不斷地在付出自己的生命與時間,為的就是建立一個更健全的家庭。不過現代女性已有受教育、就職、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也在教會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身為女性,應更加看重自己:我,女人,是上帝所創造的生命。我,是可以有彈性的、是可以隨時調整的。也盼望,在現階段的我們,同時兼有循環性的幅度,享受在家庭、職場、教會中的角色;也能夠擁有直線形的進展,思考和行動是有前瞻性的,並與男性成為平等的夥伴關係,同心參與時代的推動與改變,一起為未來走進歷史。願全體教會能在慶祝「飛越150展望新台灣」的同時,有這方面的省思與回應。

文章出處:<女宣雜誌>第421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74期


資料提供單位:婦女事工委員會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