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教會人物誌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500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牽引戴德生牧師與馬偕牧師的親戚關係
作者 / 鄭青萍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牧師與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牧師的親戚關係?有點難以想象,因為兩位的福音禾場並沒有交集,年代也不太一樣。不過筆者在尋訪這議題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戴德生與馬偕是有共通處:兩人的屬靈導師是同一位,就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到中國的宣教師賓威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牧師,他們兩人的宣教心志,都深受賓威廉的影響。

■結識在上海

賓威廉比戴德生年長17歲,早他幾年到中國宣教。1855年,戴德生初到中國不久,在上海遇到了賓威廉,兩人十分投契。戴德生描述著他們如何聯袂出發,住在船上,前往江蘇、浙江附近的大城小鎮宣講福音。戴德生把賓威廉視為屬靈的父親,在靈性上得到很大幫助。賓威廉豐富的經歷和屬靈的洞察力,以及他對宣教的一些觀點,對戴德生日後組成中國內地會,種下了積極、而且有果效的種子,內地會曾在英國出版賓威廉的傳記。

而賓威廉是馬偕從年幼時期就極為心儀的一位信仰英雄,1846年賓威廉有兩個月時間在西安大略(Western Ontario)一帶舉行培靈大會,當時馬偕才三、四歲。但是馬偕在其傳記裡寫著,賓威廉旅行加拿大各地時,到過他的家鄉伍茲塔克(Woodstock)和佐拉(Zorra),在當地教會信仰生活中添注了新的力量,賓威廉的名字家喻戶曉,馬偕說:「我們的家庭都尊敬他,他的精神時常觸動我幼小的心靈。」馬偕成為海外宣教師,受賓威廉的信念極大的鼓舞,為記念賓牧師,馬偕曾將一間在台灣西北海岸三貂嶺平埔族「新社」的教堂,叫做賓教會(Burns’s Church),可惜隨著信徒消散,教堂只剩下幾道在野草中若隱若現的石砌牆腳遺跡。

■追本溯源

但是賓威廉並不是連結他們兩位成為親戚的人,戴德生與馬偕在世上的親戚關係,是由一位他們都安息之後才進入福音工場、台灣北部早期教會的傳教師李水車教師所牽引,而且還是在李水車去世48年後才連結起來的。

李水車於1895年5月27日生於台北崙仔頂(社子),是台灣首位女牧者、道生聖經書院(今道生神學院)創辦人李幫助牧師的大哥,他的母親曾罹患重病,四處求神問佛均無果效,經友人帶領信主,病得痊癒,而由吳威廉(William Gauld)牧師施洗歸主。在15歲時(1910年)由母親送入淡水牛津學堂唸書,同年入學還有汪宗程、莊辛茂、陳芳本、康清塗、陳瓊瑤、陳溪圳、郭青年、林樹等共九位,1916年畢業於台北神學校(今台灣神學院)。雖同窗有諸多名牧,李水車也取得牧師資格,照當時體制被設立為「教師」,但終其一生未曾按立為牧師,他在社子、士林、叭哩沙、礁溪、花蓮、觀音山、通霄、後龍等教會牧會將近30年。1945年,就在他太太於7月15日別世後不到兩個月,接續在9月7日離開人間,享年50歲,遺留了11個子女,最小的女兒李末子老師,當時還不滿七歲。

李水車的賢內助陳月霞女士為台北士林後港墘人,1894年5月15日出生,四個月大就被大稻埕教會柯郎長老收養,柯家為虔誠的基督化家庭,視同己出,送她就讀淡水女學堂,就在牛津學堂西側不遠之處。陳月霞畢業後在馬偕醫院服務,於雙連教會參加禮拜時認識李水車,兩人因此相識、相戀而結為連理。陳月霞原是柯郎收養的童養媳,不料長子早逝,柯郎後將陳月霞改名為柯玉琴,正式收為養女疼愛有加,柯郎是以女兒的身分把她嫁給李水車。

李水車的岳父柯郎,和馬偕的二女婿柯玖是堂兄弟(柯玖後來改名柯思維,是馬偕的學生,娶馬偕次女偕以利),兄弟兩人在1877年9月2日同一天受洗,那時柯玖九歲、柯郎六歲,兩人的曾祖父為親兄弟,高祖父是柯尊。柯玖(思維)的父親是柯泰,住在當時大龍峒教會旁,教會於1885年遷建於牛磨車街,改名枋隙禮拜堂,於1915年遷李春生長老所建的禮拜堂,再改稱大稻埕教會,這是柯家大本營,家族和樂融融,一門繁茂,分布於海內外。

馬偕於1901年病逝,那時月霞已經七歲,在她年幼進入柯家後,必然曾見過這位親家公,跟著堂兄弟姊妹叫馬偕「阿公」,李水車就成為馬偕未曾見過的姪孫女婿。

李水車的小女兒李末子和外孫女柯悅敏曾提及,她們家族和馬偕有親戚關係,但不清楚如何連結。後來筆者在台灣教會歷史學家賴永祥長老的《教會史話‧米粉寮的柯厝入信》中找到線索,並畫出關係譜表。
李水車和馬偕的親戚關係,是因著他的外孫女柯悅敏與戴紹曾牧師唯一的兒子戴繼宗牧師結婚,而有所延伸,就把戴德生與馬偕的親戚關係牽引起來。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

戴繼宗是戴德生第五代孫,在台灣出生、成長,後到美國讀大學與神學院,畢業後擔任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英文部牧師。柯悅敏師母出生於花蓮,姊妹們都極有音樂恩賜,在台灣東吳大學音樂系完成大學教育後,曾負笈美國波士頓攻讀音樂,參與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事奉,認識戴繼宗,兩人於1993年8月在美國結婚。

中華福音神學院董事會已經聘請戴繼宗自2020年8月1日起擔任第八屆院長。其父親戴紹曾是1970年中華福音神學院創校院長,父子兩代回應主恩服事於中華福音神學院,50年來先後擔任院長,傳為佳話;戴繼宗與長老教會素有淵源,曾經短期在花蓮協助美崙長老教會聖工。

曾任中華福音神學院創院院長、前高雄聖光神學院院長的戴紹曾,2009年3月20日安息,享壽80歲。當年戴繼宗在台灣參加由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舉辦的追思紀念禮拜中追憶他父親生平,說道:若用一句話來描述他父親在這地上的生活,應是:「他活著是為了做出改變。」(He lived to make a difference.)信主後,他不僅活出改變的生命,更因此改變他生活周遭的人。

當時戴繼宗另在聖光神學院紀念禮拜分享時表示,很早以前,他父親就已檢查發現有B型肝炎,媽媽常提醒他要保重身子,但在父親的字典裡沒有「休息」兩個字,「他寧願為主燒盡,不願生而鏽壞。」(He’d 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這是北部台灣宣教先驅馬偕的精神,He lived to make a difference這句話,也可以是馬偕一生的寫照。這兩位屬靈前輩,不僅是全然捨己、跟隨基督、忠心到底的信仰楷模,他們也都重視神學教育,戴紹曾擔任過高雄聖光神學院及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的院長,而馬偕設立牛津學堂(後來的台灣神學院),兩位都不約而同,先到高雄、後來台北,對台灣本土神學教育,還有台灣眾教會貢獻良多。

■有緣百年能相遇

馬偕於1901年6月2日病逝淡水時,戴紹曾仍未出生,然而兩位神僕為主擺上,為台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志,在台灣發光、發熱,前後輝映。

戴德生與馬偕的宣教事工似無交集,一位禾場是在中國,一位在台灣,卻由戴德生的玄孫戴繼宗的婚姻盟約而產生連結,不只成為親戚,也在宣教事工延續上,由上帝編織、譜出美妙樂章。

以弗所書2章19節說:「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主內一家,天父的作為實在太奇妙了。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68期

圖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