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原知原味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61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尊重不同聲音無懼提出叩問
作者 / 口述◎保羅‧烏爾德

報導◎張原境

拉丁美洲聖公會聯盟區域主持人暨神學顧問保羅‧烏爾德(Paulo Ueti)透過5場專講,和與會者分享如何用新眼光閱讀聖經。保羅表示,現行源自殖民統治時期的教育制度具壓迫性,擁有高學歷不代表具有權威地位告知正確答案。他鼓勵眾人,以無懼精神持續提問。此外,團契亦是詮釋過程中重要場域,藉由彼此眼光能產生更豐富的角度,面對不同立場者,要以開放且尊重彼此的態度用心聆聽。

烏爾德認為,強調「處境」的神學沒有必要,因為每種神學都是在一種脈絡下產生,具有政治性,詮釋的過程也是一種選擇。他說,聖經裡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一致,但有些彼此衝突,這些留在聖經裡面的事件或行為是在提醒閱讀者不要去重複它,而非一昧地遵循。

聖經詮釋的過程可分為「歷史當場」「記憶與口述」「書寫」及「閱讀」4個層次,烏爾德說明,書寫者的動機、讀者的處境與背景都會使文本產生不同解讀,聖經經卷編纂的選擇過程中也具有政治意涵。
烏爾德建議以「警醒」「辨識」與「行動」三階段幫助讀者進行詮釋。「警醒」指以謹慎的態度,回到歷史現場審視場域與文化背景;「辨識」則是使用聖經學者提供的關鍵字,緩慢緊密地重複閱讀經文,並與不同夥伴一起讀經,分享彼此的見解;「批判性儀式」亦在此階段進行,在閱讀前,觀看文本的符號、描述,思考文本想要表達的主題,而後潛入文本閱讀,透過己身的文學知識,以文學批判角度詮釋經文,思考作者為什麼用這種文學方法書寫。接著從歷史、作者、讀者三種角度閱讀文本,最後才回到文本前。

烏爾德指出,上述的讀經思辨方式是一個永不停止的循環過程,藉此產出回應當代的「行動」,而他身為聖經學者,認為自己的角色是幫助社會昌盛,鼓勵更多元聲的能夠出現,並透過自身經驗舉列了許多聖經詮釋的不同角度。

以雅歌1章5節為例,「我雖然黝黑,卻是秀美」與「我雖然黝黑,而且秀美」,前後翻譯對於皮膚黝黑展現出的態度截然不同,而這樣的覺察源自烏爾德於與一群黑人女性查經時悟出。他強調,僅靠在社會結構相對優勢的白人男性身分,無法察覺這個連接詞的變化,由此也道出翻譯對於不同性別或種族讀者的意義。

烏爾德舉例,以弗所書5章21~33節常用於婚禮,教導女性順服,某次他參與朋友婚禮,那位丈母娘因不喜歡女婿,在台上朗誦至25節時突然提高音量,並且態度轉趨嚴厲,促使他重新審視這段經文的結構。他指出,標題是編者的選擇,容易誤導讀者。此外,只選擇性教導22~24節,跳過21節及25節以降的經文,實非原先文本的本意。他表示,這段經文是指夫妻彼此具有平等地位,應相互負責,提醒丈夫對待妻子應當像對待自己一樣,在女性地位如同財產的當時是具有革命性的教導,也展現了公民不服從的態度,敦促男性對抗羅馬的殖民統治文化。

面對難纏固執或犯罪的人,許多教會經常使用馬太福音18章15~17節,甚至將該段類推到教會法規。然而烏爾德指出,若縱覽18章,會發現到這是關於同行與饒恕的故事,讀者應該思考耶穌如何對待外邦人或稅棍,這段經文其實是教導教會領袖,即使擁有切斷關係的權力,也要努力建立關係。他表示,必須閱讀整篇章節,才能了解經文真正要表達的意涵,詮釋是非常政治性的行動,而耶穌的目的就是讓世界變得更適合居住。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3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