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信仰專欄 > 鮮知啟示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311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書介《死亡神學》
永生的福音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作者 / 魏連嶽

整理/曾俊柏

每個人與死亡的距離都是一樣的。

死亡神學這個主題,可能讓人覺得不是很友善。我先給大家一句話:「每個人與死亡的距離都是一樣的。」一般認為,老人、病人或重症末期者跟死亡比較接近,那為什麼我會說:「每個人與死亡的距離都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跟死亡的距離都是「未知的」。你是否發現,有些長者高齡80歲還很健康?甚至能好好地活到90歲、100歲。所以,你能說高齡者離死亡比較近嗎?若看新聞會發現,每年流感死亡率都創新高,而且不乏年輕大學生,因病情嚴重送到加護病房,幾天後就過世了。有誰能輕易說自己離死亡比較遠、或誰離死亡比較近嗎?事實上,每個人跟死亡的距離都是一樣的未知。死亡能隨時找上任何人,它是人人都會面對的議題,而非只有年長者或重症病患。

今天的講座主題是「死亡與永生」,我希望大家能把這個講座當「行前說明會」,以後要走的時候,就能感到很安心。人在面對死亡時,永生的福音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在英國時,有一天到一個小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到墓園參觀。在墓園裡,我見到一位石匠正刻著墓碑,這景象讓我感受非常深刻。我到國外,第一件事常是跑去墓園。歐洲的墓園比台灣的公園漂亮,當然,我去不是為了欣賞漂亮的墓園,而是尋找書寫死亡神學的靈感。我在墓園時,常感覺到墳墓裡的死人都想跑出來跟我分享該如何寫,因為他們都很有經驗。我常到墓園散步,但很少遇見人,非常清幽。所以只要遇到人,很快就會聊起來。至於為什麼石匠刻著墓碑,會讓我有感觸呢?因為有一天,我們每個人及家人的名字,都會像這樣被刻在墓碑上。所以,這個叫作「行前說明會」。我們要先做好準備,不然真的發生時,就來不及聽了。是否有想過追思禮拜?該聽的人已經躺在那兒了,是要說給誰聽呢?所以追思禮拜不是替死人辦的,因為他已經聽不到,追思禮拜的信息完全是針對活人。

不論人生多麼豐富精采,我們仍朝著最幽暗的死亡邁進。

20世紀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說過一句話:「人是邁向死亡而存在著。」彷彿人不是為了死而活,就是朝向死而活。所以,死亡為生命注入一種悲觀與恐懼的成分,不論我們現在的人生多麼健康、快樂、豐富及精采,我們仍朝著最幽暗的死亡邁進。在面對死亡時,我們一定會體悟到人的有限及無助,並經歷到最深的恐懼與痛苦。死亡必定讓人痛苦,不論是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親友身上。

實際上,我們摯愛的人死亡所帶來的衝擊,遠大過我們自己面對死亡。當所愛的人離世,我們從此無法正常生活,而且影響整個家庭。死亡,是人最大的問題,但我們都不能解決。活著的人沒經驗,怎會有死亡的答案?死亡的人雖經驗豐富,卻不能告訴我們答案。凡是在學校、媒體或社會所提到的死亡學,都是「活人推論」。那麼,為什麼基督教可以講死亡學,為什麼我能寫這本書?不是因為我有經驗,而是創造生命的上帝已把關於生命與死亡的真理啟示我們了。

教會應該多談死亡的問題,因為一般社會沒辦法講。這幾年,台灣很重視生命教育,但生命教育只談及如何照顧好自己,著重於保命,並未提及有死亡的人生意味什麼?死後又是什麼結局?基本上,所謂的生命教育或生死學,並沒有觸及到死亡本身的問題。人沒辦法進到死亡的領域探索,它就永遠是個奧祕。面對死亡,大家都是平等的無助與無知。現今科技雖已能探索外太空,卻沒辦法進到死亡的領域研究,所以死亡一直是奧祕。基督徒或教會應當在科學有限制之處多著墨,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很多人認為,科學進步能幫助我們理解死亡,而且不怕死。實際上,科學只告訴我們死亡的過程跟原因,並不能幫助我們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發生。

哪裡有死亡,那裡就需要永生福音。

面對死亡,我們能做什麼?華人首先想到的,是買保險──可藉此盡點力、負點責任。保險雖然可以緩解經濟的問題,但能解決死亡的問題嗎?有人會因為父親過世,哭得很難過之後,突然想起他生前有買保險,就不難過了?這種事若發生,那這個社會就太沒有人性了。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是心靈與親情上的,這是保險理賠無法解決的問題。那怎樣的信念才能讓死者家屬走出悲傷?不是從物質層面,而是想知道死者如今在哪裡。台灣民間信仰,相信死者下到陰間,在那邊仍有需要,所以要燒紙錢。人們活在現今這個隨時隨處都會遇見死亡的時代,基督信仰的永生福音就越顯得格外重要──哪裡有死亡,那裡就需要福音。

華人社會的死亡觀是什麼?華人往往認為面對死亡時,生命已達終點。所以多數談論死亡的書,都傾向指出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進而勸人要以平常心接受死亡的事實。基督徒去探望重病或臨終者,也常以此安慰當事人。但基督教不該這樣說的,基督教對死亡的理解,不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而是有克服的答案。死亡在生命中僅出現一次,當它出現,即是我們失去生命了,怎能當作正常呢?例如,年初感冒過,最近季節更迭又感冒了,你覺得這很自然,能坦然面對,因為曾經歷過。但有誰經歷過死亡,而說「這個我經歷過,所以我能坦然面對」?一般人怎能用平常心看待死亡?面對死亡,沒有人能這樣的。

當死亡發生,別說當事人,連家人也都經歷巨大的失落。這種不尋常的事,沒有人能用平常心看待。生命與死亡,兩者是互為死敵,其中一者存在,另一者就不存在。所以,生命怎可能接受它最大的死敵呢?多數人面對死亡時,總想死後應該還會以某種方式繼續存留,所以才會有陰間的想法。即便死囚在赴刑場前,只要稍微想過死後還有來世,就會想懺悔,希望換得未來別這麼煎熬。勸人以平常心看待死亡,是當代主流思想對基督徒的催眠,甚至讓人推崇死得平靜的人是高格調的。若死前還充滿不甘心與怨恨,就會讓人覺得沒那麼有格調。我們的社會常表揚冷靜面對死亡的人,而看輕那些激烈反抗死亡的人。

死亡喚醒我們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思考,當思考的時候,生命就有了突破性的變化。

我這本書導論下了一個標題「想死」,為什麼以此標題作導論呢?當我們在思考死亡時,生命就有了突破的關鍵。看到死亡,我們其實不會注意到它對我們的生命有積極作用。這並不表示死亡有良善的力量,而是死亡會促使我們思考,生命是否活出意義與價值。當人成功度過生死大關活了下來,他的生命就會變得不同,更能體悟接下來的生命都是恩典。這就是死亡喚醒我們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思考,當思考的時候,生命就有了突破性的變化。

死亡與生命兩者互動,不只存在於重病中的人,只要我們能從死亡思考,就能領悟到一些生存的意義。畢竟生命要尋求活出意義這個動力是很驚人的,當我們去思考死亡時,就會覺得應當過得更有意義。一般人活著時,都覺得理所當然,直到面臨死亡,才彷彿浪子回頭一樣,想全然實踐活著的意義。看到年輕人整天滑手機、泡在網路與電玩,我們會想,他們怎麼不好好珍惜時間?如果是我們,就會覺得生命很可貴,沒辦法浪費任何一天。但年輕人覺得青春無限、覺得死亡很遙遠,因此不會好好珍惜生命。

我每天第一個早禱,都是感謝神,讓我還能活著醒來。這樣的禱告我已經持續了10年,也就是說,我不認為活著醒來是理所當然,因為今天我能活著就是恩典。我每天如此早禱,就是提醒自己要好好認真活著,因為這是恩典、禮物,不是理所當然。如果年輕人都會這樣想,生命就會有很大的轉變。一旦接近死亡,人們才會覺悟到活著是何等可貴,死亡喚起我們「活著不是必然」的想法,這叫「活著的意識」(awareness of being alive)。

在活人當中討論死亡的必要性,是因為死亡現在就在我們當中。

王永慶在桃園有一塊地,他從90歲左右開始在這塊地專門種植有機蔬菜給自己吃。那些菜都是很平民的蔬菜,如地瓜葉。像這樣的有錢人,我們會以為他三餐都是山珍海味,結果卻是吃得非常簡單。為什麼會這樣?是為了養生,希望能活久一點。實際上,死亡支配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三餐及睡眠,都是為了讓我們繼續活著。如果沒有死亡,我們生活方式就會完全不同,在這個意義下,死亡是支配著我們的生活。

很多重病的人,活著,是他們努力奮鬥的結果。只要活著,疾病還可能有機會醫治;一旦死亡上身,就沒任何盼望了。對重病者而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有一天要離開人世。從這個角度反思,若沒有死亡,就只會覺得身體虛弱。疾病可怕的不是病痛本身,而是後續帶來的死亡。只要跟死亡有關,就會成為人恐懼的對象。這也是宗教的開始,宗教就是為要解決死亡的問題。

《死亡神學》是華人世界第一本從基督教觀點出發談死亡的專書。我很難理解,死亡明明是人人會遇到,為何我們卻沒有專書來教導人該用什麼信仰態度面對死亡?若從牧者講道的主題來看,大都談信心、成功、得勝、希望、醫治、幸福或平安。我並非說這些不好,而是基督教該談的許多議題,牧者是否有講?確實,死亡並非討喜的議題,牧者往往不太願意談。我們大多只能在追思禮拜才聽得到跟死亡有關的信息,但對真正有需要的人來說太遲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假如教會不夠重視死亡的教導,受害的其實是信徒。很多信徒在面對生離死別時,他的信仰常派不上用場。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受過死亡的教導。

我們對死亡的真理多陌生,可透過這個例子來理解。當我們傳福音時,常用「信耶穌得永生」。但為什麼教會卻要舉辦追思禮拜?假設有一位高齡未信主的阿伯對福音有興趣,收到福音單張剛好在談信耶穌得永生,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結果一到教會剛好遇上追思禮拜,那要如何解釋為什麼會有信徒死亡躺在那邊?不是說「信耶穌得永生」嗎?如果答基督徒死亡,靈魂不是滅亡,也不是到陰間,而是到主那裡去。

基督教講的永生,到底是什麼意思?聖經講的永生,是靈魂與肉體都不會滅亡。聖經多處提及靈魂,馬太福音10章28節a:「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約翰三書1章2節:「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聖經也有講到,當人死的時候,靈魂會離開肉體,創世記35章18節也提到拉結生產時難產,「她將近於死,靈魂要走的時候。」列王紀上17章22節,以利亞為死去的孩子禱告,也記載著「靈魂回到身體」。所以聖經講得很清楚,人死的時候靈魂會離開肉體,假如靈魂又回來,就是死裡復活。聖經也應許我們在肉體死亡後,靈魂會被接到天上與神同在,所以我們講「蒙主恩召」。約翰福音14章2~3節,耶穌說:「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也就是說,耶穌升天是為我們先準備地方,有一天當我們在地上的使命完成,祂會接我們到天上去。

保羅曾說,如果活著,就是在地上為主做工;肉體若朽壞了,就能回到主那邊。若能選擇,他想早點回到主那邊,因為那邊好得無比。神透過保羅教導我們,離開時,肉體雖朽壞,但靈魂被接到天上卻好得無比。所以基督徒死亡,靈魂不是滅亡,也不是到陰間,而是到主那裡去。

那肉體的永生呢?在聖經裡,對肉體死去的信徒,不稱「死了」,而是「睡了」。我們要從這個特別的稱呼,來解釋什麼是肉體的永生。當耶穌復活,除了給使徒看,還顯現給500多個弟兄看,其中有一半還活著,另一半已經睡了(哥林多前書15章6節)。這「睡了」是指什麼?其實就是死了。這邊有個棘手的問題,那已經睡了的人大概也幾千年了,很多都已化成灰了,還能叫睡嗎?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51~53節說:「我如今把一件奧祕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14節:「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啟示錄21章4節:「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當號角響起、主再來的時候,誰先上去?已經先離世的基督徒會先上去,我們才被提上去接到新天新地,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這三段經文是非常關鍵的,講到基督徒肉體的永生,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當我們肉體朽壞,我們有知覺的是哪個部分?答案是靈魂。因為肉體已經朽壞躺在棺材,死人是沒有知覺的,但死去的人靈魂是有知覺的,被接到主那邊去,所以有知覺的部分在肉體朽壞時已經在天上了。等到號角響起時,神會使必朽壞的身體從死裡復活,這時候靈魂會回到我們的身體,被提到新天新地中與主同在直到永遠,那時候身體就是不再朽壞的身體,所以這叫死裡復活的生命。

馬太福音記載,管會堂的睚魯的女兒快死了,很著急地找耶穌來醫治。後來有人說女孩已經死了,不用來了,耶穌卻說:「這閨女不是死了,是睡著了。」對耶穌來說,她只是睡了。同樣,神看我們有一天還會再甦醒,所以只是睡了。

當耶穌再來時,我們的靈魂又回到身體。也就是,從死亡到復活這段期間,就算身體化成灰,只要有一天會再甦醒,就只能說是睡了。對基督徒來說,我們是真的有永生。羅馬書4章17節:「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上帝。」不論我們的肉體狀態如何,神都有辦法讓我們復活,這是神的應許。所以,死亡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神的同在隔絕,我們的肉體看起來雖朽壞,但我們的存在是以另一個形態活著。因此,我們去探望那些臨終的基督徒,應該幫助他們向死亡告別,為他們要迎接在天上更美的生活而感恩,而不是要他們安心受死。所以,我們關心人的時候,要告訴他們是要到主那裡享受更美好的福樂。

約翰福音3章16節指出:「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詩篇103篇4節:「祂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路加福音20章38節:「上帝原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因為在祂那裡,人都是活的。」聖經所說的這些,是真實的!只要我們在神裡面,我們都是活的,死亡不會在我們身上有任何權柄。

不出來,那你一定要好好研讀《死亡神學》。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8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無資料--
   鄉土關懷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恆春半島古戰場溯源
人多不一定正確
 
   姐妹開步走
 
唯獨耶穌 唯獨聖經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下)
培力,改變生命的機會(上)
 
   原知原味
 
人在異鄉 身不由己
復和之路漫長艱辛
剎不住的狂想人生
 
   教會人物誌
 
基督裡蒙接納是人生的轉捩點
飛越病時苦
宣教師愛與奉獻,畫出台東最美風景4-4
 
   青年青不輕
 
在看不見的生命角落看見主
用聲音連結世界4-4
用聲音連結世界4-3
 
   鮮知啟示
 
普世需要更多的和解與盼望
【樂揚真理】號筒響起時,我會在那裡
兩三個人的聚會
 
   信仰與生活
 
我為什麼不受洗?4-1
從最初之處實質革新
神學對生命倫理學之貢獻與影響
 
 
 教會歷史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下)
音樂事奉的神學反思(上)
宗教對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